李博寧
人生如歌,有的高亢嘹亮,有的悠揚婉轉;人生如詩,有的歡快活潑,有的晦澀艱深。精彩的人生便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讓閱讀它的人不忍釋手、拍案叫絕。無論是幸運與圓滿,還是苦難與挫折,都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夠讓人生變得豐富,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波瀾起伏,人生才能變得精彩,而苦難和挫折,則最能增加人生之書的厚度。
苦難,是每個人都不愿遭遇的東西,但也是分辨人的試金石。歷經苦難的歷練,堅強之人能百煉成鋼,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懦弱之人則可能一蹶不振,從此陷入人生低谷。大浪淘沙,在經歷苦難之后能夠堅定不移并最終取得成功的人,才能真正有所作為,毛全軍先生便是一位歷經苦難,并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藝術家。
感官是每個人從外界獲取信息的媒介,眼耳鼻口,讓我們感知到色聲香味,讓我們了解到世界的紛繁與美好。自幼因病失聰的毛全軍先生,與正常人相比可謂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失去了聽覺的他,失去了很多常人本能獲得的喜悅和歡愉。在失去了聽覺之后,毛全軍先生陷入了長久的寂靜之中,如同迎來了日落之后的漫漫長夜。“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正如顧城的這句詩,毛全軍先生在人生的長夜里,開始了他尋找光明的旅程。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有失必將有得,他雖不再能聽到優美的音樂與婉轉的鳥鳴,但卻因此培養了敏銳的洞察力和專注的心神。為了排遣寂靜所帶來的孤獨感,他開始尋找一種在寂靜之中審視世界的方式,在這種機緣之下,水墨人物寫生進入了他的視野。如同東升的旭日,為他困于黑暗中的人生帶來了新的曙光。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如卞之琳的詩句所言,在每個人的人生中,最常見也最豐富多彩的風景,就是身邊的其他人。每個人在將他人作為風景觀賞之時,自己也成為他人眼中的風景。善于觀察的人,能夠從他人的一舉一動、音容笑貌之中讀出生命的真意,得出對于世事的領悟。毛全軍先生是一個善于觀察的人,失去了聽覺對他來說雖然失去了一種感受世界的方式,但卻強化了他的雙眼,讓他能更細致地觀察世間萬物,鍛煉了他的雙手,讓他能更巧妙地繪制人間百態。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有了在失聰的苦難中鍛煉出來的雙眼和雙手,他在繪畫這門技藝上突飛猛進,是因為天賦,還是因為苦難之中的奮發,又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毛全軍自己也說不清楚,總之,因為繪畫,他從失聰的苦難中堅持了下來,在人生的長夜后看到了黎明。正是這份苦難,讓他成為歷經烈火考驗而光華盡顯的真金。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用來表達其人生感悟的特殊語言,是藝術家用來抒發內心情感、解讀世間萬物的載體。在藝術作品之中,能夠深入作者的心,通過作者的視角看世界。在毛全軍先生的作品之中,自然也蘊含著他的人生感悟。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到,因為經歷了常人不曾經歷的苦難,有兩種強烈的思想在他的心中激蕩。一是歷經滄桑而養成的成熟和干練,二是深藏于心底的從未放棄的美好和希望。他的這兩種情感,將其作品分為界限分明的兩派。
一派盡顯滄桑之感。這些作品所描繪的多為老人,無論是樸實的丈人,還是慈祥的老嫗,都體現出歲月和生活的滄桑與厚重。皺紋堆累的臉龐讓人感嘆歲月的流逝,深邃堅毅的眼神讓人懂得他們的堅強。歲月催人老,但歲月也讓人穩重、干練、堅強,老不僅代表著衰老,也同樣代表著擁有豐富的經驗閱歷。他們不浮華、不輕挑、不做作。他們是長者,更是智者,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和世事的磨煉,積累下來的不僅有豐富的經驗,更有對世事的大徹大悟。苦難最容易讓人衰老,但也最容易讓人成熟,經歷了苦難的毛全軍,自然深知這一道理。雖然才到不惑之年,但其成熟和穩重卻不亞于那些歷經滄桑的老人。
一派包容新生的希望。這些作品中的主角是蓬頭稚子,賞花、觀魚、捉迷藏,孩子們的世界總是無憂無慮,充滿了新奇和精彩。這無憂無慮的童年場景,對毛全軍來說既是回憶,也是憧憬。未經世事、不懂得苦難的孩子是幸福的,他們代表著未來,代表著新生的希望,他們在美好的環境中自由自在地成長。正是因為心懷這份希望,憧憬這份美好,毛全軍才有了在苦難之中永不放棄的動力。將這份美好和希望繪于紙上,常常細觀,便能在和生存的壓力斗爭之暇,獲得心靈的慰藉。
對于毛全軍來說,繪畫是他生命中的一束光,指引他走出苦難的長夜。他在這束光的指引之下,明確了此生努力和奮斗的方向。在繪畫這條道路上,他全心全意,盡心盡力,取得了輝煌的成果,為的是將這束光變得更加明亮。通過他的作品,通過他的行動,他同樣可以成為諸多殘疾人士的光,引導那些身殘志堅的人們走出陰霾,重拾希望,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這就是他,一位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藝術家的信念。
毛全軍簡介:
毛全軍,1979生于甘肅隴西,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工藝系,甘肅省詩書畫聯誼會會員,隴西書畫院院士,隴西縣美術館專業畫家。幼年因病雙耳失聰,學習繪畫消解孤獨寂寞,亦因繪畫更加熱愛生活。擅長人物、花鳥,現師從著名畫家陳銘鈺、郭峰、鄭鴻學老師,系統學習水墨人物畫,有了許多新的感受和認知。
作品曾多次入選省、市級書畫展及文化部、中國殘聯主辦的書畫展,并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