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
很多人都熟知陳國鴻在大學所學專業是油畫,也從事了一段時間的繪畫教學,后來又在某報社從事了很長時間的編輯工作。由于當時的主業是編輯,繪畫是副業,因此,陳國鴻不能如愿肆意去進行油畫創作,久而久之,繪畫對他來說成了一種奢望。
機緣巧合的是,也因為工作,有了接觸很多藝術家機會,加上前期自己在工作之余刻苦練習書法,這是他18年前第一次入展由中國書協主辦的“中國書壇第四屆新人展”的引子,并由此開始了書法之路。有人說藝術是相通的,美的規律和美的法則也是相通的,正是這一原因,再加上陳國鴻的勤奮努力及悟性,短短幾年時間里,他便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如今,他把著名書法家吳善璋先生視為自己的伯樂,一直抱著感恩的心態去感謝這位恩師。那第一次的參展經歷,讓陳國鴻找到勇氣和力量,這力量的根源便是來自吳善璋先生的教誨與悉心指導。陳國鴻一直強調,他從老師吳善璋那里,學到的不僅是書法技能,更多的是學會了如何去做人。多年來,陳國鴻積極參加由寧夏書協組織的公益慈善拍賣會,下基層為百姓寫春聯,熱心培訓基層書法骨干。作為一個專業書法家,陳國鴻有責任、有擔當、有抱負,為中青年書法家樹立了典范。
陳國鴻的書法作品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書法的深刻理解、潛心研究、厚積薄發的基礎上,針對時下一些人狂熱追求碑學書法的潮流,他更喜歡通過那承載了上千年文化、底蘊深厚、文人氣息濃厚的字帖來學習書法。在他看來,那才是中國書法的大美所在和精神所在。談到書法的藝術風格,陳國鴻謙虛地說,風格是藝術家一生的追求。他認為自己還沒有形成風格,只是在實踐中尋找到自我的藝術價值取向和藝術內涵特點。陳國鴻所要表達的是“合于古法,不見古法,出于己意,達乎時情。有法度,有情調,到味、味到”的藝術理念。
中國書法是線條美的藝術。書法線條中有遒勁、粗獷、豪邁、俊逸、秀美、飄逸之線,也有羸弱、柔弱、乏力之線。要突出書法線條的質量和表現力,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系統的訓練才能做到。東晉女書法家衛鑠在她的書論《筆陣圖》中形容書法的線條質量中有這樣一段話:“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謂之圣書,無力無筋者謂之病書。”也就是說書法作品,線條的骨和力是書法的靈魂,不善于用筋骨用筆力者,只有羸弱、乏力且臃腫不堪的肉墨之線書法,毫無風采、價值可言。他用此來告誡自己,同時也提醒學習書法的同道,在學習書法中一定要深入研習傳統經典,提高書法線條的表現力,學習古人“多力豐筋”之圣書境界。
有人評價說,陳國鴻的許多行草書作品是興致所至,抒胸中之意蘊,所以常常是揮毫點灑,奮筆立就。對于書法藝術“門外漢”的我而言,觀賞其作品終于明白了,陳國鴻的成就是在研習傳統經典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廢紙三千”的臨習、下足了功夫所取得的。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陳國鴻書法作品那種“云煙滿紙從天落”的線墨交融的氣韻,那種“無意于佳乃更佳”的豪邁韻律和超逸的審美意境。
已經是知天命之年的書法家陳國鴻,對他而言,更清楚藝術與創作的關系。
當今社會正處于一個變革、發展的時期,喧囂、浮躁的環境讓一些人心靈扭曲、急功近利。陳國鴻對物質的追求不高,只要能有塊地方踏踏實實寫字就成。他身處鬧市區,卻能淡泊名利、心如止水地安于創作,這著實讓人欽佩。問其為何有如此心境,陳國鴻一笑,他借用陶淵明的詩句表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如此高的境界,這或許就是陳國鴻能夠走向成功的真實秘訣吧。
陳國鴻簡介:
陳國鴻,1960年出生,祖籍江蘇淮安。畢業于寧夏大學美術系,2008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生課程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編輯出版委員會委員,寧夏書協副主席,書法創作委員會秘書長,寧夏政協委員,寧夏文史館研究員,銀川市文聯副主席,銀川市書協主席,銀川市書畫院專職書法家。
作品曾榮獲第十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優秀獎(最高獎)、第四屆中國書法篆刻蘭亭獎佳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