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熊璋 楊曉哲
據調查,家長們面對新興的編程培訓本身缺乏充分的認知,更多地把編程看作未來不可或缺的技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早點掌握這項技術。這種“早學早有優勢”的追趕心態、“別人學了自己孩子不學”的攀比心態、“升學加分特長項”的代辦心態,表面上可以理解,實質是非常盲目的。
突如其來,一些城市的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不斷接收到這樣的信息,諸如:“不學編程,就被淘汰”“先人一步學編程,我們讓孩子在未來偉大”“6歲就可學編程,8歲就可寫程序,14歲就會用人工智能”等。很多家長一邊充滿困惑,一邊仍然心動,有些家長的想法是“時代是真的變了,我雖然不懂,但不能讓孩子錯過”;也有些家長抱著試一試的心理,送孩子到機構學編程。
一時之間,少兒編程課外班格外火爆。從一線城市蔓延到二、三線城市,編程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激增。這種“編程熱”的興起,無外乎三個原因。
首先是人工智能對社會和未來的沖擊。全民對身處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充滿了緊迫感與危機感。不少預測報告表明,未來的職業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F有的勞動技能、知識方法、思維方式都將過時,甚至已存在多年的職業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這種劇烈的沖擊同時滌蕩著人們對未來的預計和期望,他們擔心不及時學習新技能會被淘汰。
其次是中國家長們“不想輸在起跑線”的思維模式。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中國家長們的焦慮感不斷升溫。家長們抱著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落后其他同齡人的心態,給孩子報名了各種編程培訓、機器人培訓、人工智能培訓等課外輔導班。據調查,家長們面對新興的編程培訓本身缺乏充分的認知,更多地把編程看作未來不可或缺的技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早點掌握這項技術。這種“早學早有優勢”的追趕心態、“別人學了自己孩子不學”的攀比心態、“升學加分特長項”的代辦心態,表面上可以理解,實質是非常盲目的。
第三個原因則是資本的推動和相關培訓機構的夸大宣傳。逐利的資本發現這是一個大商機,而編程培訓機構發動了對家長的“洗腦戰”,他們不惜鼓吹“不學編程將成新文盲”,抓住家長們的心理痛點,誘導教育消費行為。
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這表明國家在戰略層面對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提出了面向新時代的新要求。校外編程機構在缺乏國家統一課程標準的環境下“野蠻”生長,雖然提供了差異化編程培訓,但是由于沒有強有力的指導與監管,編程培訓機構良莠不齊,教育目標和品質令人擔憂。面對以上問題,教育主管部門要擔當起有效指引與監管的責任,要及時撥亂反正,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
發展素質教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學校教育不應該缺失信息素養教育,無論編程教育、計算機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基礎教育階段的主陣地應該在學校。課外編程培訓機構的培訓行為必須有規范和被監管。編程培訓機構可以作為滿足學生們個性化發展和差異化需求的重要補充,但絕不是青少年信息素養教育的主陣地。
2018年,教育部頒布了最新版本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提供了高中階段全面完整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奠定了普通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堅實基礎。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素養教育、信息科學課程的標準還在緊鑼密鼓的討論中。全球各國也紛紛將少兒編程課程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早在2012年,一直關注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新加坡就頒布了中小學的計算機應用課程標準。2014年,英國頒布并實施了小學與初中階段獨立開設的計算課程標準。2016年,澳大利亞制定了小學、初中的數字技術課程標準。世界各國不僅提出了信息時代下的教育政策導向,并且都在中小學的課程設置上頒布了相關課程標準,使得學校在課程實施層面有據可依,同時也讓校外編程培訓機構可以嚴格地依據標準開設輔助課程,教育部門可以依據標準進行監測、評估與督導。
服務國家“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重大戰略,教育部門與學校應積極推進教師培訓,拓展教師專業發展,孵化優秀教師團隊,改善資源供給,提供有力保障,同時防止校內優秀教師又進一步外流校外培訓機構;盡快建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的師資隊伍,肩負起培養學生們面向未來提升信息素養的重要使命。
編程不是信息素養的全部。雖然現在編程培訓倍受熱捧,但是必須提高警惕?!熬幊虩帷钡哪繕瞬荒芡A粲诖a學習,不能局限于技能訓練,對青少年的信息素養教育刻不容緩。幾年前就興起了“打字熱”,全民學習如何用鍵盤打字。接著,各式各樣的辦公軟件、媒體處理軟件的興起,又出現了以軟件操作為主的“操作熱”。一直以來,教育都非常容易陷入技能訓練,這些操作練習的教育意義其實非常有限。大量碎片化、機械化、脫離學生生活經驗的操作技能,無法形成學生們終身受用的素養,如果這樣進行編程培訓,“編程熱”不僅是老路也是彎路。
如今,不少機構出現大量噱頭化課程,鼓吹青少年可以通過學習編程課程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解題能力,提升全學科的分數,這顯然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此外,編程培訓機構的課程存在系統化的缺陷,甚至存在不少科學性錯誤。很多課程還停留在組裝搭建上,甚至授課老師代辦學生大量學習過程,僅留下簡單的步驟由學生完成。課程通過堆砌昂貴的硬件,實現簡單的操控,完成看上去炫酷的效果,甚至讓學生們誤解了人工智能的實現路徑。這樣的編程培訓,并沒有讓學生真正學習到科學的本質,養成信息意識和計算思維,更談不上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
國際上對編程學習有一種理念,是說青少年學習編程不是為了掌握代碼,掌握編程技能本身,而是通過編程,來學習、理解、改變這個世界。最新版本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已進一步明確了信息素養的界定:培養學生具備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信息素養的培養并非簡單的代碼學習、編程操作,需要將目標上升到意識層面、思維層面、創新層面與責任層面。要進一步發展學生們應用計算機面對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強調理解計算機科學以及它與數學、工程、科學、人文之間的關系。要通過信息素養的教育,培養學生們解決全新的問題的思維方式,將計算思維看作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所需的系統方法,讓學生們思考信息技術改變我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培養學生們基于數據層面去理解信息、應用信息,把握數據、算法、信息系統與信息社會的層層關系。真正培養學生從一個技術的消費者轉變成技術的創新者,從而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綜合提升我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競爭力。
(轉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