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記者
編者按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決戰之年。值此,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的要求,聚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開展主題宣傳,緊緊圍繞健康中國的宏偉藍圖,立足自身特色和雜志宗旨,關注國家攻堅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效,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與發展。
40年,歲月如歌?;厥孜覈诟鱾€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醫療衛生領域發生的巨變,可以稱得上獨樹一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醫療衛生改革大踏步邁進,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成為黨和政府施政的優先選項之一。
1985年,被稱為我國的“醫改元年”。國務院批轉了《關于衛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這標志著我國的全面醫改正式啟動。
1992年,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衛生改革的幾點意見》,要求醫院在“以工助醫、以副補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績。
2009年,中國啟動新一輪醫改,旨在探索一條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中間道路。同年8月,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工作正式啟動。
從2010年起,17個國家級試點城市和37個省級試點地區開始進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在完善服務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內部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2013年,全國311個縣(市)也啟動了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各地通過積極推行臨床路徑管理、同級醫療機構檢驗結果互認、預約診療和分時段就診等措施,控制醫療費用,方便群眾就醫,提高服務質量。
2015年中國第13億個公民誕生
2017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指出,人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顯著提升。
40年來,中國織起了全面的全民基本醫療保障網。1998年,我國開始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2003年,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僅有30元。
2016年,中國將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進行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為420元,2017年提高到450元。
2017年我國醫保覆蓋人數超過13.5億
截至2017年,我國基本醫保參保人數已達13.5億,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對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這無疑是一項驚人成就。而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提供的數據,在基本醫保普惠的基礎上,中國建立起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覆蓋10.5億人,大病患者合規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左右。
40年來,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醫療衛生資源迅速增加,群眾獲得服務的可及性明顯改善。另外,從20世紀90年代起,醫院的信息化建設逐漸開始向網絡化方向發展,遠程會診項目啟動。大醫院專家通過遠程醫療會診平臺,與縣、鄉、村三級醫生共同為基層患者在線會診;逐級轉診,實現大病不出縣。遇到疑難危重癥,再由市級醫院解決。合作會診不僅有利于基層醫療發展,還實現了病人、醫生、服務“三個下沉”,讓醫療“觸屏可及”。
研究顯示,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間,我國是醫療質量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HAQ(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指數由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排名從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進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
近年來,健身已經被很多人視為時尚。隨之而來的是,完善的公共體育館、方便的社區活動站、小區或者公園里各種各樣的運動器械,以及遍地開花的健身房。運動項目的選擇也越來越多,除了傳統項目,還有瑜伽、搏擊、滑雪、攀巖、沖浪,以及最具“中國特色”的廣場舞等——經濟的發展從全方位助推了中國人的健康理念。
為了順應13億多人民的期盼,黨中央將對全民健康的關注和重視融入了國家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明確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公布,更是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衛生和健康工作的新思路。黨的十九大報告不僅再次明確了“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大健康觀的核心要義,還進一步提升了大健康觀的地位與意義,即“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
在改革取得諸多成效的同時,醫療服務方向也開始由治療疾病為主加快轉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不僅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有力的健康支持,預防、治療、康復、慢病管理、健康促進等相關健康產業也迎來了發展機遇。
健康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健康中國”已經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力支撐。我們要全面深化醫療衛生體制綜合改革,不斷優化執業環境,努力提升群眾滿意度,為全國人民群眾鋪就一條穩健可靠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