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產業發展處于高潮之際,行業中個人的作用和價值是相應下降的。因為資本在創造價值,而且似乎不費力氣。資本創造價值產生的倍數,貌似總是非人力(包括人的智慧)所及。所以,資本常常是藐視人才和團隊的。
一旦資本進入一家公司,議事規則一定要變,變的方向就是原來以人才為核心的管理團隊的決策權逐漸讓渡給資本管理者。這是不爭的事實。資本什么時候進入,公司的話語權什么時候讓渡,或者逐步讓渡,或者局部讓渡,這都是很正常的。人才依然被尊重,但是,地位降低。此時,一些能干的人才就會自己出去創業,因為市場好,產業好,世上不缺資金。這樣,創業團隊會因為或者變現、或者被贖買、或者見異思遷,淡出原先的崗位。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團隊和人才的流失對于資本滿滿的公司是沒有明顯危害的,看不出大的問題。這時產業和市場也都繼續狂飆突進,形勢一片大好。然而,聰明的資本是不會把優質的產業緊握手中絕不撒手的。這就是資本,你別不信。
重要的是這個產業還留有一批拓荒者,一批堅守的人們,他們和資本有著天然的切割,不會追隨資本的退潮而退潮,他們是要在產業和市場低潮來臨之前,繼續準備迎戰一切悲觀的至暗時刻的。
板蕩識忠臣。現在就是這個行業、產業中人才和團隊浮出水面,也應該浮出水面的時候。如果我們認為這是艱難時刻,那么就應該將之視作堅守的時刻。其實我們是歷經電影產業最艱難時刻的一代。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電影曾經一年只有30部產量,我們沒有畏縮,開始了電影產業的改革征程。
時光一晃20多年,應該看到今天成長起來的一代起碼比我們當年經歷過更多的世界變化,這是一代完全在城市化進程和互聯網陶冶下成長的電影人,是在產業大騰飛、資本嚴格訓練、電影業風起云涌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
開始時可能會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力挽狂瀾。這部分人就像當年我們那樣是這個時代的先鋒,但是他們的先鋒作用不會像流星一般轉瞬即逝,而一定會琢磨出新時期更多的打法和更多的創新,摸索出借助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應用的全新思路。
和我們當初創業不同的是,他們經歷過資本的洗禮,會一開始就瞄準創業的市場價值,一開始就有高舉高打的意識。比方說這代年輕人應該具有全流量意識,會在一開始就據此策劃動作。比方說,影片的制作已經完全懂得運用社交話題和社交性宣發,使用更多的社交傳播軟件而非依賴傳統媒介等等。
資本的退潮等于創業的開始。人與資本最大的不同當然還不在于借助時代的最新工具上,而是在于人的觀念上。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叫作“人件”,它比硬件、軟件更令我們欣喜。什么是“人件”,就是全新觀念下成長起來的能干且有準確判斷力的人的組合。
這是一個全新詮釋什么叫“公司”的年代,也是一個全新詮釋什么叫“團隊”和“創業”的年代。沒有合伙人意識就不能開發新項目和成立新公司,沒有移動線上的軟件在手就不能開始任何公司業務,沒有社交頭腦就無法得到所有最新的市場資訊從而與社會產生嚴重的代溝。
因此,資本退潮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資本是在等待下一個高潮的到來。對于現在起來把握機遇的人而言,這是資本在蟄伏但沒有睡覺的時代,這是個輸得起的時代,因為創業者在前赴后繼,大資本蟄伏、小資本還在尋機出發的時代——市場就在那里。
現在全中國每年還有數不清的影片在不斷涌現,還有13000家影城在等待能人的幫助,還有更多行業外的資金和公司在進入這個舞臺,你是勇者是能人,不怕沒有用武之地。
未來就是產業、人、資本輪番上陣的時候,這是一個周期,而且是有節奏的周期。今天我們已經看見了運用抖音的電影人,也看到了運用直播宣傳的電影人,還看到了建設生活館的電影人。寒潮之下熱潮涌動。所有“時尚的努力”都在指向一個目標——顛覆傳統的做法,學會全媒體新零售的打法。新的時代孕育出新的團隊,10年后今天的年輕人就會看到一切源自今天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