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越來越不喜歡看電視上的古裝帥哥了。
不是因為演員長得帥,而是因為長得太嫩。
可能是因為飲食、營養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的關系,今天的人,普遍長得都顯年輕。在過去的華北,人們一般管顯年輕叫“面嫩”。現在不這么叫了,因為都顯年輕,三十多歲還一張娃娃臉呢,大家都嫩。何況有些年輕演員“敬業”,尤其注重保養自己的顏值。
記得我上小學、初中的時候,那些高中生大哥哥大姐姐,個頭兒、穿著打扮,基本上已經跟上了班的青年人差不太多了,明顯跟我們屬于兩個“世界”。熒屏上的演員更不一樣,小生和童星的顏值差別也是甚大,不像這幾年,“國民閨女”們超短裙一換,立馬成摩登小媳婦了,“國民兒子”們小煙一叼、小酒一喝,再舉把道具槍,就火速轉型實力派了。
過去的人普遍長得比現在的人“顯老”。這不是審美問題,就是長得“老”。不信大家可以上網搜一下,今天還活躍在熒屏上的唐國強、馬曉偉,他們“奶油小生”時代的劇照比起今天的“小鮮肉”,明顯要成年化不少。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上海灘》時代的周潤發(劇集播出時25歲)身上,國際上的例子則有曾經風靡東亞的日本小生、山口百惠的老公三浦友和,更著名的還有23歲出演希區柯克《愛德華大夫》的格利高里·派克。
全人類都越長越年輕、水嫩,這儼然已成為顏值方面的“進化趨勢”了,放到演藝圈,更成為近年的規律。即便是少數長得“有點困難”的藝人,在綜藝和劇集里,也都朝著低齡化捯飭。看看現在的電視熒屏上,每年有多少部奶腔奶調的“少年派武俠”和“少年版玄幻奇情”在上演!
嫩臉的古裝戲看了讓人不舒服。可是,無論今天的服化道多么奢華,劇情多么曲折,都攔不住劇集“年輕態”的車輪滾滾向前。于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少年漢武帝”“少年雍正”……劇情離電競設定的情節越來越近,離取材的歷史真實卻越來越遠,哪怕僅僅是劇情所依附的某個朝代的生活習俗,以及國人日常生活的邏輯性。
想象一下《瑯琊榜》,如果不是由已接近成熟的胡歌來演,而是“仙劍”年代的那個青澀的胡歌來演,劇集的影響力還會那么大嗎?同樣道理,陸毅在高希希導演的《三國》里所扮演的諸葛亮,能看得出他非常之努力,可在視覺上,人物形象相較當年王扶林導演的《三國演義》里的唐國強,要離人們想象中的“諸葛亮”更遠一些。原因不在演,而在于臉還是嫩了。
不少觀眾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有些畫面很炫的古裝劇集,電視上的播出時間不是在晚上七點半或八點檔,而是在晚上的十點檔。為什么這樣?播出平臺不傻,知道哪些古裝劇更能為自己爭取黃金時段的廣告收入。“少年版”只能吸引特定的年輕收視人群,許多時候可能還是臆想中的年輕人群——時間太晚,學生們是要睡覺的,第二天還要早起;而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要么是在加班,要么則是抱著手機。
除了少數金庸戲、后宮逆襲戲、瓊瑤戲,跟嫩臉不“作對”的古裝戲,其實非常有限。即便是金庸戲,最成功的兩部——蔣家駿執導的《射雕英雄傳》《倚天屠龍記》,雖說主角是青澀年輕人,可表演上的看點依然是由老戲骨們來支撐的。過猶不及,絕大部分觀眾既看不慣上了歲數的演員扮嫩,也看不慣太嫩的小臉去扮演古代的中流砥柱,這甚至與年齡也沒多大關系,而是面部氣質能否吻合,能否傳遞出古代中國人身上的氣度,以及不同于當代人的風范。比如岳飛,遇害的時候才39歲,戚繼光平倭是在30到40這個年齡段,但以現代人的氣質,一個四十歲上下的演員去演岳飛,三十多歲的演員去演戚繼光,未見得會有視覺上的說服力,這跟演員塑造諸葛亮所面臨的挑戰是近似的。
古人,尤其是亂世的古人,囿于生存環境,不像當代人這么長壽。那個年代五十多歲的人,恐怕相當于今天六七十歲的人;四十歲左右的人,大約接近于今天的五十多歲。孔子據說活到73歲,司馬懿大約也活到72歲,他們在各自生活的年代,都屬于高壽,其心理年齡差不多相當于當代人的八十來歲。這些因素,古裝劇(尤其是歷史劇)的演員、造型師、導演,一定要心里有數,否則就會與觀眾的觀看預期產生視覺偏差,進而影響到劇集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