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揚



傳說,古時候,有位左眼瞎、右腿瘸、性情暴躁的老國王。他命令三位畫家各給他畫一張肖像,如果畫得讓他滿意,就重賞;不滿意,就要重罰。
第一位畫家筆下的國王端坐在寶座上,瞎眼、瘸腿逼真可見。國王看后,大叫:“這不是在侮辱我嗎?”他下令將這位畫家打入牢房。
第二位畫家筆下的國王年輕英俊,兩腿健壯,雙目有神,氣宇軒昂。國王一看,勃然大怒:“完全是睜著眼瞎畫!拉下去!”
第三位畫家沒有急著下筆,而是先向國王的侍從打聽,了解到國王愛好打獵。然后,他就畫了這樣一幅畫:畫面上,國王右腿屈跪,左眼緊閉,舉槍瞄準獵物,蓄勢待發。這幅畫,不但畫出了國王真實的外貌,還恰到好處地掩蓋了他的生理缺陷,得到了國王的高度贊揚和重重賞賜。
這位老國王對待畫家的態度并不妥當,但他欣賞和評價繪畫的標準對我們寫作選材卻有著很好的啟示:絕不能像第一位畫家,有如錄像機一樣,將生活經歷和寫作素材不加取舍和改造地進行“實錄實放”,這會讓作文顯得呆板而乏味;更不能像第二位畫家一樣胡編亂造,這樣的作文會令人反感;應該像第三位畫家一樣,首先對零碎、繁雜的生活素材進行取舍和提煉,經過重新整合后再寫到作文里,從而保證素材的真實性和典型性。
有些同學總是分不清什么是“素材”,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是跟作文沾點兒邊的事,就一網打盡,全都收進作文里。其實,這些僅僅是對“看見的現象”的記錄而已,是沒有重點、沒有中心的素材,還不能寫到作文里。那應該怎樣將這種簡單、粗糙的素材“打扮”成能為作文增光添彩的優質素材呢?下面,“紅紅”教你四招“打扮素材”的好本領。
第一招:給素材使“化功大法”
所謂“化功大法”,就是要把一個很籠統的大素材分解成若干個連貫的步驟,使大素材展現出一個“過程”。生活中觀察到的簡單現象,是最原始的印象,同學們要對它們進行再觀察、再考慮、再補充和再完善,使這些原始的材料生動、具體起來,在內容上清晰、豐富起來。
打扮前:“茶博士”李老師最喜歡喝茶,有時候課講到中途也會停下來,咕嚕咕嚕地喝上幾口。
打扮后:李老師停止了講課,目光一瞟,伸過右手湊近杯子,然后輕松地拿起杯子,擰開杯蓋,把杯子舉到嘴邊,嘬起嘴唇,輕輕歪斜杯身,讓水滋潤了一下嘴唇,大概是在試探杯子中的水燙不燙吧。然后,就大口大口地狂喝起來,只聽到咕嘟咕嘟的聲音,他的喉結也上下不停地抽動著。眨眼工夫,一杯水就見底了。他咂巴咂巴著嘴唇,好像還很渴呢。
這一段描寫,把李老師喜歡喝茶這一素材,分解成“拿起杯子——試探溫度——大口猛喝——咂巴嘴唇”這樣一系列連貫的小動作,是不是把“大素材”寫成“小素材”了?有的同學經常抱怨自己的作文寫不具體,那么,在寫動作的時候,把大素材分解成小素材就是一個可以使用的方法。
第二招:給素材“涂脂抹粉”
當一個人隨隨便便、不修邊幅時,他的魅力可能會大打折扣。同樣,不加修飾的素材也會黯然失色。在素材中加上適當的修飾語,細致地表現出動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人物形象就會更具活力,就能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個性與思想。這就叫“涂脂抹粉”。
打扮前:張小虎最擅長爬桿,在校運動會上第一個觸摸登頂,爬得比猴子還快。
打扮后:來到爬桿的場地,張小虎一只手搖了搖爬桿,一只手搭在額前,抬頭仰望一下桿頂。他朝手上吐了口口水,搓了搓,兩腳微微張開,身體慢慢往下蹲。忽然,張小虎猛地往上一躥,兩只手一上一下緊緊地握著爬桿,兩腿交叉,用腳背死死地“咬”住爬桿。緊接著,張小虎輪流交換著雙手,每換一次,都靠著手臂的力量把他的身子往上挪動,雙腿也不閑著,一松一緊地配合……在我們的歡呼聲中,張小虎已經觸摸到了桿頂的橫梁,朝我們頻頻揮手呢。
上面的片段中,先是運用“化功大法”把張小虎爬桿的動作進行了分解,然后給素材“涂脂抹粉”,文章就顯得活靈活現,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了。聰明的你,準備好了嗎?給你的素材片段也進行“涂脂抹粉”吧。記住,不能太多,妝化得過重也難看呢。你說,是不是?
第三招:給素材“配上聲音”
在素材描寫中,如果僅僅是動作描寫,也是很單調的,在動作中載入聲音,就會讓你筆下的動作活靈活現。這里說的“配上聲音”可以有兩種聲音,一是配上人物的語言描寫,二是配上適當的象聲詞。
打扮前:張小虎最擅長爬桿,在校運動會上第一個觸摸登頂,爬得比猴子還快。
打扮后:張小虎最擅長爬桿,你看他,輪流交換著雙手,每換一次,都靠著手臂的力量把他的身子往上挪動,嘴里發出“嗨嗨”的聲音。他的雙腿也不閑著,一松一緊地配合,發出了嘶嘶的摩擦聲。在我們的歡呼聲中,張小虎很快觸摸到了桿頂的橫梁,他朝我們頻頻揮手:“我上來啦——我贏啦——”
這一段動作描寫中,因為有了人物語言和象聲詞的插入,比上一段“無聲的世界”好多啦。同學們在平時的寫作中也經常看到類似情景,簡單的幾個動作,經過“化功大法”和“涂脂抹粉”,再“配上聲音”,就變成了近200字的小片段,厲害吧?
因此,同學們在寫作時,要克服“偷懶”心理,勤快一些,這樣,那些看似簡單的動作,看似不可能寫進作文的“一般內容”,都可以成為你的素材。
第四招:給素材“融入心理”
當素材成為形象生動、有條理性的書面語言后,別忘了添上自己的感情,注入自己的思想,讓所寫的素材更加“有血有肉”。同樣,來看一個例子。
本以為我會大腦空白地等著卷子傳到我手上,但是,看到老師抱著卷子走上講臺的時候,我就有了一種嗓子里有異物的焦灼感。看著桌子上的小黑點,腦子里迅速地轉著這兩天臨時抱佛腳的復習內容。老師在清點卷子,我下意識地看看周遭的同學,大家表情各異,卻都有緊張的神色,看得我渾身的肌肉都繃得緊緊的。我把鉛筆袋拉開,檢查著自己的文具是否齊全,心里卻想著:桌子里那本語文書不會讓老師誤認為我在作弊吧。叮——考試開始了。
這是作文《考試》中的一個片段,小作者將考試前緊張的心情寫得栩栩如生。從老師走到教室——老師清點卷子——“我”檢查文具,這一系列過程中,我們一眼看出了小作者內心的焦灼,非常生動形象。能讓讀者身臨其境,這樣的片段描寫,就比沒有心理活動的強多啦。怎么樣?作文頓時變得“高級”起來了吧?這種“打扮素材”的方法,也叫作“素材加工法”,是從生活素材到優質素材的必經步驟,“紅粉”們一定要掌握好這個本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