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
古詩、對聯、元曲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這些“半”字往往非實指數量,而是借其沒有確定范圍的特點,營造含蓄優美的藝術氛圍。
一、寫人——蒙嬌美
白居易《琵琶行》中是這樣寫琵琶女出場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有“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愿見人。一個“半”字,寫其含羞帶怯,詩人用這一肖像描寫表現她的難言之痛,“半”字之妙,意在言外。
再如,白居易《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的詩句:“云鬢半偏新睡覺,衣冠不整下堂來。”楊玉環剛睡醒,聽說漢家天子派使者到來,來不及梳妝打扮,迫切希望見到使者,得到玄宗音訊。一個“半”字,逼真地顯出楊玉環慵懶嬌美之態。
二、寫景——空靈縹緲
明代梅鼎祚有《水鄉》一詩:“半水半煙著柳,半風半雨催花。半沒半浮漁艇,半藏半見人家。”此詩巧用“半”字,描繪了煙雨迷蒙、若隱若現的江南水鄉春景,有霧里看花之美。
蘇軾的詞《望江南》有云:“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此處寫春日之景,用“半壕”對“一城”,“春水”對“(春)花”,將“春水蕩漾生姿,花開滿城競放”的景色表現得燦然奪目。
白居易《暮江吟》歷來為人們稱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寫殘陽照射江面,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半”字未平分江面,而朦朧的界線似乎又存在于人們視覺之中,虛幻空靈,迷蒙幽靜。
諸如此類的詩句還很多。楊巨源的“綠柳才黃半未勻”寫早春之柳新葉初萌、其色嫩黃、參差不勻的美好風姿;劉方平“更深月夜半人家”寫半披月華、半隱暗影的庭院,明暗對比越發襯出月夜的靜謐;趙嘏“紫艷半開籬菊靜”則寫紫菊似開未開嫻靜肅穆之態;杜甫“半入江風半入云”寫樂曲隨風蕩漾在錦江之上,冉冉飄入藍天白云間,有行云流水之妙。
三、說理——意味雋永
清代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里乾坤寬展……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這是一種處世之道,作家林語堂稱之為“半半哲學”。如同哲學家尼采所說:“別在平野上停留,也別去爬得太高,打從半高處觀看,世界顯得最美好。”這告訴人們凡事講究“度”,適度適中是最好的境界。
品古詩,賞名聯,析元曲,無論寫景狀物還是寫人說理,都能喚起讀者的想象,讓人體會到朦朧含蓄的美感,吟詠“半”字,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