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摘? 要:鐵路固定設備常年受環境影響和列車負荷作用,導致設備性能指標始終處于變化狀態之中,為了控制技術狀態的變化程度,設備管理單位需要根據行業規則對鐵路固定設備展開必要的維修,該文筆者通過實際工作主要對鐵路固定設備維護的綜合管理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鐵路;固定設備;綜合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U298?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1 鐵路固定設備運營維修管理內容
鐵路固定設備維修主要包括工務、電務(信號、通信、信息)、供電(牽引供電、電力、給水)專業設備的巡視、檢查、養護、維修、預防性試驗、故障搶修、施工配合等安全生產及運行檢修管理工作。
2 鐵路固定設備運營維修管理模式簡介
隨著鐵路改革的不斷深化,設備運營維修管理模式目前代表性的運營管理模式主要有專業管理模式、站區管理模式和綜合管理模式3種。
2.1 專業管理模式
專業管理模式是將鐵路固定設備按照專業分別設置獨立的管理機構,分別負責鐵路各專業設備運營維修的一種管理模式,目前全國鐵路普遍采用此種模式。
專業管理模式一般設“段-車間-工區”三級管理機構,依據設備專業設工務段、電務段、通信段、供電段、工務機械段、建筑段等。
2.2 站區管理模式
站區管理模式主要是突出運輸組織,突出站區綜合管理和專業維修,以運輸生產為主線,以車站為中心的片區設置基本的管理單元,管理單元內設置一個或若干車務、工務、電務、供電、房建專業工區(專業工隊或班組),實行站區-專業工區(工隊)兩級管理。按車站等級、規模、業務量等把該車站周圍一定范圍內的鐵路固定設備設施(包括規模較小的車站)進行劃片,統一由站長協調組織各專業進行設備維修管理的一種生產組織模式。具體是以等級較高的車站管轄一定范圍內的工務、電務、供電、房建等鐵路固定設備及業務量較小的車站,組織各系統的人員開展生產運輸活動。一般由該站站長負責全面管理,片區內各系統負責人作為副站長組織日常維修作業,其中范圍內較小的車站也構成這樣一個生產體系。這種基層管理模式在鐵路系統運行了幾年后,隨著國鐵管理改革的深化,這種模式逐步由基層專業管理車間、工區取代,推廣度并不很高。目前,僅有個別合資鐵路或地方鐵路在原來基礎上進行了優化運用。
2.3 綜合管理模式
綜合管理模式就是指在原來專業管理的基礎上,將2個及以上專業通過專業集中、部門整合,統一設置一個管理機構的運營維修管理模式。目前在個別合資鐵路公司使用,國鐵也在逐漸推廣。從生產效率、安全質量、天窗使用、資源利用等各方面表現出的結果看,效果良好,是一種可以持續推廣、發展運用的管理模式。
3 固定設備維護綜合管理機構的功能及設置分析
3.1 綜合管理的趨勢
綜合管理模式在堅持專業化維修管理、保證設備維修質量的前提下,減少了專業間的協調量,節約了運營維修成本。同時為達到維修管理機構精簡和流程高效的目的,遵從基礎設施養護維修逐漸從專業獨立走向統籌管理的大趨勢,建議將工務、電務、供電、車務等2個或2個以上專業整合設置綜合管理構。
3.2 綜合管理機構設置的優勢
(1)便于統一協調管理。幾個專業段綜合成一個管理單位之后,將以往維修作業中單位之間的協調關系轉化為內部管理關系,減少了相關的結合部,突出了統一協調的特點,便于與平級或上級單位的溝通。
(2)有效精簡組織機構。綜合段的設置模式突破國鐵既有模式,將原有的專業段綜合成一個管理機構,有效精簡了管理機構。將原有的幾個專業段合并成一個綜合段,減少了段級管理機構。同時在綜合段中將辦公室、人勞、物資、財務、調度等非生產科室進行合并設置,減少了許多管理科室。
(3)資源合理利用、降低投資成本。綜合段模式下,相應的辦公用房、食堂、后勤保障、車輛等統一規劃共管共用,減少了配置數量降低了投資成本。象段管理層車輛配置,原幾個專業段按照每個段10輛的標準合計幾十輛,綜合段配置汽車十多輛即可滿足需求。
(4)有效提升勞動效率。管理人員在綜合配置的前提下,利于各專業之間的溝通協調,生產規劃和現場執行力較好。同時生產組織方面,實行多專業整體綜合管理,可以綜合利用天窗,提高天窗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降低設備檢修對運輸的影響。
(5)縮短故障搶修時間。多專業整體綜合管理,在故障搶修時能夠快速的調動各專業人員配合,集中技術和設備快速搶修,能夠快速查找故障,縮短搶修時間。
(6)強化人力資源管理。各專業人員隸屬于一個單位,有利于促進專業間的交流溝通,培養綜合型的復合人才。同一個管理單位能夠讓員工更加明確企業精神和目標,更好地推行職工行為準則,利于培養干部職工的共同核心價值觀。
3.3 常用的綜合管理機構設置的形式及對比分析目前根據全國鐵路的設備特點,主要包括“四電”綜合段、“四電+工務”綜合段、“四電+工務+車務”綜合段3種方式。
3.3.1 “四電”綜合段分析
“四電”綜合段就是在一個區域內設置一個段級管理機構,將原有的供電段、通信段、電務段和信息段合并成一個綜合段,負責區域內“四電”專業設備的運營維修管理,對管內設備安全運行負責,接受上級的檢查和指導,確保四電設備的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這種模式在精簡機構、資源有效利用和降低管理成本方面有所改進,但是力度還不是很大,存在一定的壓縮空間。
二是四電綜合段各專業內部的協調溝通解決了,但是與工務段的聯系還是不緊密,日常的生產安排還是會產生沖突,供電與工務、電務與工務間結合部問題依然存在。象:接觸網專業接觸懸掛幾何尺寸是建立在工務專業線路狀態的基礎上,線路的撥道、起道等作業必將導致接觸網幾何參數的變化,設備專業維修管理檢修不同步,導致接觸網專業配合工作量大出現重復檢測、檢修,降低了設備維修效率和天窗利用率。
3.3.2 “四電+工務”綜合段的分析
為解決“四電”綜合段存在的問題和進一步精簡機構降低投資,可以將鐵路基礎設施固定設備維修部分的工務段、電務段、供電段合并成“四電+工務”綜合段,全面負責區域內相關專業設備的運營維修管理,對管內設備安全運行負責,接受上級的檢查和指導,確保鐵路固定設備的安全有效。其優勢明顯:
一是“四電+工務”綜合段具“四電”綜合段所有的優點,并進一步的對機構、資源和人員進行了精簡和整合。
二是徹底解決了與工務專業結合部的管理問題,使鐵路固定設備維修達到統一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減少了溝通協調。
3.3.3 “四電+工務+車務”綜合段分析
“四電+工務+車務”綜合段就是在鐵路基礎設施固定設備維修的基礎上加上行車組織的管理,負責區域內工務、“四電”專業設備運營維修管理及管內相關車站的運轉值班工作。這種將鐵路固定設備維修和車務的行車組織等專業組合在一起管理,做到了固定設備綜合管理的最大化,可以更大力度的降低管理成本和資源利用率。
4 綜合管理模式下車間的設置分析
車間作為組織基層維修生產的基本管理單元,是現場工區的直接組織者和領導者,負有生產組織、監督、檢查、指導、故障搶修、職工教育、安全管理等工作的管理職責。車間職能發揮與否,直接影響鐵路設備運行質量,對鐵路運輸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實際車間管理中,可分為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管理模式適用于不同的管理環境,且具有不同的優缺點。
4.1 專業化車間
專業化車間是指鐵路固定設備維修按照各自專業及專業內部管理需求設置專業車間,例如工務專業根據設備維修的特點,又細分為線路、橋路、探傷、機修4種車間。車間內管理按照管理設備進行分工,各司其職,管理車間范圍內生產任務的落實、后勤保障、職工教育等工作。專業化車間管理模式適用性強,它適用于各種不同的管理環境。車間實行專業化管理,能夠突出專業的特點,分工細致,生產組織流暢,對專業的縱深有很好的拓展,有利于提高人員的技術能力。但是各專業獨立管理,房屋、車輛等資源無法共享,造成一定的浪費且各專業間的生產資源相互利用不便;車間層的管理機構數量較多,管理臃腫,人員成本高;專業車間獨立性強,相互間聯系較少,同層級的橫向協調溝通不暢;各專業間結合部問題較多,容易出現推諉扯皮等情況。
4.2 單專業綜合車間
專業綜合車間是指將專業間聯系較為緊密,同屬性的專業綜合在一起成立供電綜合車間、工務綜合車間、電務綜合車間。其中供電綜合車間包括接觸網、變電、電力、給水專業,工務綜合車間包括線路、橋路、探傷、機修專業,電務綜合車間包括通信、信息、信號專業。這種模式將原有專業化管理中的12類車間減少為3類車間,車間層管理機構的數量及管理人員大約降低了2/3,節約了人員成本。車間統一管理,專業間協調順暢,生產組織過程中各專業間配合更為密切。各類資源由車間統一調配,資源共享程度高,更加便捷地利用各種資源。但是對車間綜合管理人員業務能力要求較高,需了解相關專業業務知識。
4.3 全專業綜合車間
全專業綜合車間是指鐵路固定設備中所有專業(四電+工務)綜合設置車間。車間統一管理各類生產資源,生產管理中突出專業特點,由各專業分別開展生產組織工作;安全、職工教育、后勤管理等方面,實行綜合管理,共同協作完成車間的相關管理工作。
此種模式在上述“專業綜合車間”優勢的基礎上,減少了各專業間結合部協調問題,同時資源共享最大化。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管理難度較大,車間人員需掌握多專業技術知識,對綜合管理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專業過多、機構復雜,易造成個別專業管理不到位。
5 結語
根據以上鐵路固定設備各種管理模式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綜合段的設置對于節約成本和為避免各專業間結合部管理問題,優化資源配置等有較好的促進。綜合管理模式在鐵路上也屬于嘗試改革階段,后續需要大量的摸索和現場實踐來提升,但是綜合管理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也是全國鐵路提質增效的有力手段。
參考文獻
[1]陳勛.高速鐵路基礎設施綜合養護維修管理模式探索與實踐[J].鐵道建筑,2013(6):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