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亮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進一步發展,新興媒體走上舞臺,傳統媒體出現了諸多不適應以及后遺癥,導致受眾進一步流失。傳統主流媒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媒體融合發展也是必然所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從業者如何應對融合大勢,實現華麗轉身,需要深入思考。
【關鍵詞】媒體融合? ?新聞從業工作者? ?傳統媒體
一、現狀分析
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8.6%。手機互聯網的普及將我國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推升,新媒體的影響力和覆蓋力也隨之越來越大。社交媒體和資訊類APP成為很多受眾特別是青年群體的首選信息來源。所以,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全媒體建設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緊迫課題。
媒體融合不僅是對傳統媒體的一個挑戰,對數量龐大的傳統媒體新聞從業者來說更是一個新門檻,乃至二次創業歷程,傳統媒體新聞人如何才能汲取新媒體所長,揚長避短,實現個人事業的自我突破呢?
二、傳統媒體工作者面對的挑戰
1.傳統媒體在報道時效上跟不上信息傳播更迭速度。受欄目、節目、內容要求、時長、采編播制作制度等客觀限制,傳統媒體很難做到隨采隨發,時效性落后于新媒體。而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思想受常年思維定式局限,編采流程固化,很少主動求變,報道方式也難有突破。
2.傳統媒體在報道過程中,受報道形式、內容、傳播范圍等影響,導致趣味性不強,交互性弱,給觀眾選擇余地不多。集中體現在部分傳統媒體在新媒體融合中,僅僅是把傳統新聞報道拿到了新媒體平臺發表,并沒有按照新媒體思維和方式再次加工,這種“換馬甲式”的新聞,效果可想而知。其背后也表現出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在大數據分析、資源整合、信息推廣等方面的不足。
3.傳統媒體在報道形式上不夠生動形象。相較新媒體,報道形式較為簡單。尤其是新媒體的交互性報道模式,可以根據受眾感興趣的話題,從多角度“聰明”地推送相關信息內容,形成對受眾點對點覆蓋和服務,甚至做到了比受眾自己還要了解自己。而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在信息表達、VR虛擬技術、動畫制作、新媒體運營等方面的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傳統媒體工作者如何應對
1.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要樹立主動求變的意識。對傳統媒體工作者來說,首先要補足思維意識上的短板,新媒體時代是發展的必然之路,摸不準時代脈搏,必然被時代所淘汰。傳統媒體工作者要樹立媒體融合發展觀念,變被動要我變為主動求變,破除媒體融合只是平臺搬家,“只管生產,不管銷售”的思維方式。順應媒介融合發展趨勢,將新興媒體的媒介優勢轉化為替自己服務的手段和方式。用先進的媒介融合發展觀念指導自身的工作實踐。
2.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要進一步強化主流媒體意識。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無論媒體形式發展到什么樣的高度,新聞工作的本質不應發生變化,新聞傳播的標準不能降低。當前,信息存在著爆炸化、碎片化、同質化等特性,信息冗余甚至虛假信息大量存在。面對巨量信息,受眾既缺乏時間篩選鑒別,也缺乏能力全面地獲得有效信息,從而導致信息更新快、受眾有記憶點的信息為數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以融媒體為契機,在信息篩選、資源整合、深度調查、大數據分析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發揮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打造更加堅強的輿論陣地,成為廣大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3.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要進一步強化深度策劃能力。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筆者在丹東廣播電視臺策劃了《“勵志兒童”高鐵圓夢大連行》活動,幫助15名丹東貧困山區兒童走出大山,坐上剛剛開通的高鐵感受國家的發展變化。活動前后歷時兩個月,參與其中的編采人員十余人,傳統媒體的電視廣播報道近60篇,在此基礎上,活動將微信、微博等多種手段融入新聞報道中,在大連期間通過手機端實時與后臺聯動發布動態,累計推送信息數百條,極大增加了新聞的連續性和吸引力,許多新聞背后的故事得以更加豐富地展現,獲得社會各界極大關注,受眾不僅為我們的活動評論點贊,還吸引更多的愛心企業和愛心市民參與到這項公益活動中,進一步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和平臺的公信力。
筆者認為,新媒體固然具有先天技術上的優勢,但傳播的關鍵還是人,無論是電視、報紙還是手機,新聞的主角是人,新聞的受眾也是人,即使來到了媒體融合的時代,新聞策劃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認真分析受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新聞前中后各個階段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只有策劃到位,才能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起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1+1>2的融合效果。
4.在新聞報道方式上,傳統媒體新聞人擺脫以往單一的報道形式。大數據時代為我們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數據支持,CG動畫等各類可視化技術也為新聞的多樣化和生動化提供了保證。作為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要主動去學習獲取相關技術,學會用新媒體的思想、語言方式制作新聞報道,讓新聞樣式能夠突出各自特色,豐富不同受眾群體。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新聞傳播的各個環節,把枯燥的新聞內容以有趣化的方式呈現,學會利用現階段前沿信息處理技術來報道新聞事件,使其更加形象化生動化、從而達到將媒體融合觀念、多元化制播模式與傳統的扎實新聞功底結合,形成合力,提高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四、結語
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大數據與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新聞報道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傳統媒體新聞從業人員,要摒棄大臺、大報思維,改進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化媒體融合意識為我所用,一方面強化新聞專業各種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不斷加強與新聞傳播相關的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知識內容的學習,增強對各類信息的綜合駕馭能力,從服務受眾各方面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出發,通過各種信息技術來強化自身新聞作品質量,從而為受眾提供富有深度、全面生動的新聞作品。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2]宋毅.媒介融合趨勢下電視媒體的內容變革[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11);
[3]彭蘭.智媒化: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2016)[J].國際新聞界;
[4]陳斌蕾.傳統電視媒體在新時期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方法探討[J].新聞傳播,2015(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