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平
醫案:35歲梁女士,全身濕疹,反復發作
一向愛美的梁女士,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才肯出門。可自從半年前當了媽媽后,她再也沒有心情精心打扮自己了,因為身上時不時會長出一些紅疹子,雖不痛,卻癢得難受,有時甚至抓破皮。起初她以為是吃多了補品、海鮮等過敏所致,忌口了一段時間瘙癢癥狀并未見好轉;因仍在哺乳期,又不敢亂服西藥,實在瘙癢難忍時就外搽些潤膚膏緩解一下。
近兩周,梁女士發現皮疹有增多趨勢,且總感覺渾身乏力,大便不成形,經朋友介紹,來張忠德教授門診求治。
專家解謎:脾失健運內生濕,浸淫皮膚成濕疹
中醫認為,濕疹是一種發于內而形于外的疾病,而濕邪是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愛美的梁女士飲食較不規律,脾胃功能已有所損傷;而在其生產后家人為了給她加強營養,一味讓她食用溫補、肥甘厚膩之品,加重了其脾胃負擔,進一步導致脾之功能失常,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濕邪由內而生,膠著于皮膚就成了濕疹,周身乏力、大便稀溏也均為脾虛之征象。
治療上,以健脾利濕、養陰潤燥為主。梁女士服用中藥2周后,濕疹消失了,沒再復發。
預防:四季均應旺脾,冬季以溫脾為先
張教授認為,脾虛失運是濕疹產生的根源所在,因此日常調理關鍵在于顧護好脾胃。脾胃健則無論外邪還是內邪均難以入侵,正所謂“四季脾旺不受邪”。但不同時節的旺脾之法亦有所區別。寒為陰邪,常常傷及人體陽氣,因此脾胃當以“溫”為先。可適當吃羊肉、雞肉、牛肉、鯽魚、山藥、板栗、白扁豆等溫補脾胃之品,主食可選用粳米或西米以煮粥。
另外,張教授建議尚處在哺乳期的梁女士,務必學會精神放松,保持愉悅的心情,以防耗氣傷肝繼而傷脾。可以結合生活作息,選擇適合自己的解壓方式,有空時約上好姐妹逛逛街,或者聽聽音樂、做做養生操,均可陶冶情操。
提醒:濕疹≠濕熱
脾氣虛弱的濕疹患者癥狀改善稍顯緩慢。因為從中醫角度而言,脾具有運化水谷精微的能力,能夠把人體攝入的五谷雜糧運化為氣血滋養皮膚。而在脾虛的狀態下,其運化功能較差致使皮膚修復緩慢。因此,此類濕疹患者不要盲目聽信偏方或擅自應用清熱藥物,亂喝清熱解毒的涼茶。很多時候所用藥物或食物過于寒涼,反而會加重對脾胃的損傷。
養生藥膳方
山藥茯苓糕
原料:山藥(鮮品)100克,茯苓20克,蜂蜜適量。
功效:健脾除濕潤燥。
制法:將生山藥去皮、切塊、蒸熟后搗爛成泥放涼;茯苓研磨成粉末狀,和山藥泥攪拌制成球狀,放置蒸鍋中蒸煮;待山藥茯苓糕蒸熟后取出,淋上蜂蜜后即可食用。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患者不宜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