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嫣
摘 要:精心的預設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預設,但預設必須為生成留有空間,讓生成來升華預設,教師作為學習引領者,在精心預設的同時要留給學生發展的空間。課堂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預設、不可復制的生命歷程,在生成的課堂上需要老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讓課堂中的生成演繹精彩。
關鍵詞:預設; 生成; 精彩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089-001
生成如水,靈動而又無形,你可以將它裝在一個容器里,你也可讓它一直流下去,看它的變化無常。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應該“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時期的教師,應能“關注生成、駕馭生成”。然而,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為了落實事先制定的教學方案而教,面對課堂中始料不及的學生的想法,有的只是蜻蜓點水,有的避而不談,這樣的教學使原本充滿生命力的課堂缺乏生氣。沒有預設的教學是不負責任的,而沒有生成的課堂則是沒有生命力的,為了讓我們的課堂更加完美,教師要“精心預設,善用生成”。精心的預設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預設,但預設必須為生成留有空間,讓生成來升華預設,理想的課堂是充滿生命活力與激情的,我們教師作為學習引領者,在精心預設的同時也要留給學生發展的空間。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的同時又能看到指引方向的燈塔。面對課堂中的種種意外生成,教師應寬容對待學生的純真想法,機智的引導他們,讓生成在課堂中熠熠發光。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讓課堂中的生成演繹精彩。
一、營造寬松的氛圍,捕捉“不期而遇”的資源
一節課中,有的生成是你原先預料到的,它可以讓你按照原先設計好的引向下一個環節;有的生成是你意料之外的,教學中的一些意外生成,如果處理得好,會給課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課堂呈現峰回路轉、柳岸花明的神采。
就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9加幾”這課時,當我拋出情境“左邊有9個蘋果,右邊有4個蘋果,求一共有幾個?”時,有學生列出算式“9+1+3”,這位同學是思維跳躍了,在我讓他們列算式的時候就直接把算法列成算式了。當時我愣了一下,不知該如何接招……課后細想,其實在這一環節我應該把這個算式先寫在邊上,等教學“9+4”用“湊十法”做的時候再拿出來進行對比,進而加深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與運用。對于這節公開課,我也是經過反復琢磨,精心預設的,但是,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生諸多意外,一旦出現“不速之客”,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靈活應對,而不能一味的拘泥于課前教案,有時反而可以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許它將會成為我們課堂的一個不期而遇的精彩之處。
二、善待“插嘴”資源,和諧課堂氛圍
課堂是生活,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歷程,學生們因積極參與而表現出與個人經驗有關的獨特理解,更是應該值得表揚。教師創設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允許學生“插嘴”,或許會多一份驚喜,或許“插嘴”就蘊含著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長3、4、5厘米的小木條搭三角形,學生紛紛動手搭建,突然有學生說我還有根9厘米的木條呢,我原本打算正面講解三角形三邊長度的關系,遇到這情況,我立刻改變了預設流程,讓這位同學到投影上拼搭三角形,這位同學無論如何都拼不成三角形,借此我再和他們一起探討這種不能構成三角形三邊的長度關系。這個環節的教學通過大家的動手、思考、推理、驗證,引導學生得出三角形三邊的長度關系。
對學生的插嘴給予尊重。面對學生“插嘴”,我們不僅要認真傾聽、耐心等待,而且要為學生喝彩,不能置之不理。這是因為“喝彩”能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產生積極主動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的“插嘴”成為課堂的“潤滑劑”,一句天真、幼稚的話會引起大家的一陣歡笑,笑聲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面對學生的“插嘴”,等待可以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敢想、敢說,煥發課堂的活力。
三、巧用“錯誤”資源,變“廢”為寶
心理學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失去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課堂,是學生可以出錯的地方,學生出錯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所以當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錯誤時,我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及時把握時機,有效的利用“錯誤”資源,把它看做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發揮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機智,變“廢”為寶,讓錯誤價值發揮的恰到好處。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一課時,導入情境后引出比較46和38的大小,我詢問學生有什么好的比較方法。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學生說因為四十幾個比三十幾個多,所以46大;有的學生說從小到大數,46在38的后面,所以46大;有一位學生卻在輕聲的嘀咕著,個位上的數8比6大,所以38比46大吧。這個學生的想法我沒有直接下結論,而是靈機一動,問:你們愿意動手驗證自己的想法嗎?接下來學生通過擺小棒和撥計數器,在實際動手操作中,直觀地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我再請那位學生回答時,他給出了跟剛才不一樣的答案:“應該先看十位上的數字,因為46里面有4個十,38里面有3個十,所以是46大。”錯誤是伴隨學生一起成長的,是學生真實想法的流露,是學生個性的張揚。這樣抓住課堂生成的錯誤,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體驗,經過學生自己的思考,引導深入探究產生自悟,促進學生感悟,發展學生智能,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完善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相信“錯誤”也能成就美麗。
課堂,教師要有預設,但又不能限于預設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事先設計的教案圈圈中。調節課堂節奏、教學進度的一個根本標準,不應是教案,而應是學生當時的學習狀況。教師時時關注的應是學生的表現、學生的需求,而非教案的限制。真實的教育過程是師生、生生積極有效互動,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預設、不可復制的生命歷程。在生成的課堂上需要老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有時,這種研究探索正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識。愿我們的每一節數學課都能留住瞬間的精彩、綻放生成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