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
摘 要:江蘇是農業大省,農膜使用量較大,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不高,白色污染問題凸顯。本文主要就廢舊農膜的危害、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水平提出對策。
關鍵詞:廢舊農膜; 回收利用; 對策
中圖分類號:S-0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198-001
江蘇設施農業發展較快,農膜使用量不斷增加,由于在生產中使用較多,回收較少,“白色污染”問題凸顯。2018年出臺的《江蘇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全省廢舊農膜回收率要超過90%。加強廢舊農膜的回收利用已成為當下農業生產、農村環境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廢舊農膜的危害
1.危害土壤
廢舊農膜隨意亂拋,特別是超薄地膜直接覆蓋到土壤里面,會對土壤結構遭成破壞,也會引起土壤次生鹽堿化等問題,導致作物生長環境惡化,農作物減產。
2.危害人類及牲畜健康
廢舊地膜焚燒會造成大氣污染,產生的有毒氣體不但對皮膚有強烈的腐蝕作用,同時還會對肝臟等器官造成損害。廢舊地膜跟秸稈、飼料混在一起,牲畜食用后消化不良,甚至還會引起消化道疾病。
3.污染人居環境
廢舊農膜隨意丟棄,不利于村容村貌的美化打造。農膜焚燒散發出的有毒有害氣體,也會造成環境污染,不僅形成視覺污染,也加大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難度和成本,制約了農村人居環境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江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膜回收困難
江蘇農膜年使用量在11.6萬噸左右。棚膜的厚度在0.08-0.1mm,容易回收。而江蘇地膜使用強度達9.6,在全國排列第六,主要是0.008mm以下的超薄地膜,容易破碎、不易回收。
2.回收網絡不健全
江蘇廢舊農膜回收的站點還沒有實現全覆蓋,網絡尚未建成。加工廢舊農膜的企業也很少,廢舊農膜的回收利用率大概在67%左右。一些地區廢舊地膜隨意丟棄、掩埋和焚燒等問題仍較為普遍,企業回收利用量僅占30%左右。
3.激勵措施不多
農膜回收利用工作離不開政策資金的扶持,而目前,江蘇財政資金引導和政府政策扶持缺乏力度,激勵措施不多,企業和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主觀意識不強,農膜回收利用工作推進較為緩慢。
4.執法監管缺位
質檢、工商、環保等部門與農業部門協作不到位,執法檢查的力度不大,監管滯后。生產、銷售、使用不達標地膜產品的行為仍然存在,一些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地膜產品依然在市場上流通。
5.技術裝備研發應用滯后
在地膜回收機械化、減量替代技術應用方面,產品研發和技術積累欠缺,缺少可供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成熟替代產品。特別是在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強化地膜應用方面,產品成本高,缺乏大面積示范經驗積累。
6.地區間不平衡性
從江蘇全省來看,市域、縣域之間在廢舊農膜回收網絡建設、回收利用水平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地區間不平衡現象明顯,回收利用率高的達80%左右,較低的僅60%左右。
三、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對策
1.加大政策資金扶持
各級財政要統籌安排扶持資金,探索建立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將國家優惠政策落實到廢舊農膜回收利用企業,不斷加大扶持的力度。積極爭取地方政策和財政扶持,完善優惠政策措施配套。
2.完善市場準入機制
嚴格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法》、《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的要求,指導農膜生產企業、銷售商、使用者,生產、銷售和使用厚度在0.01mm以上質量合格的地膜產品。
3.強化監督執法力度
農業部門與環保、監管等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加大對地膜產品的檢查力度,嚴厲查處生產、銷售、使用不達標地膜產品的行為,從源頭上確保地膜可回收性。
4.推進回收網絡建設
根據當地農膜使用分布情況和產業布局,建立廢舊農膜回收點,形成網絡,提高農膜回收率,積極開展對接服務,有效連接農膜使用者與回收企業,提高農膜回收利用率。
5.強化科技支撐水平
積極開展達標地膜應用示范,加強地膜回收技術與裝備、全生物降解地膜產品的研發攻關和試驗,集成示范一膜兩用、一膜多用、優化茬口安排等地膜減量化技術措施。
6.提升宣傳引導效果
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讓企業和農戶真正認識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切實轉變觀念,提高主動回收農膜的行動自覺,讓開展廢舊農膜回收成為社會共識。加強農膜新裝備、新技術、新產品的宣傳推介,推動新成果在生產中的示范應用。
參考文獻:
[1]朱夢詩,劉從九.淺談我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現狀,長沙大學學報,2015.3
[2]韓耀東.淺議農用廢舊地膜的危害及防治對策,農業科學,2018.2
[3]焦玉霞.鄒城市農膜使用現狀及管理對策分析,基層農技推廣,2019.6
[4]馬翠玲,吳川會.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