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萍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唱響言語實踐的主旋律,應充分利用課堂,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言語實踐。
關鍵詞:閱讀教學; 言語實踐; 品詞析句; 模仿遷移; 角色扮演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096-001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主要是言語實踐,有意識地安排學生的言語實踐,才能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受和領悟,引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個性化表達。
一、在品詞析句中訓練學生語感
呂叔湘老師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語文是以言語為中介學習言語,它所特有的、本質的東西是文字表達方式,語文教學立足點就是言語形式,品詞析句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式。要想讓品詞析句真正顯效,教師要善于捕捉和引導。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我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訓練語感。
師:同學們,作者章武初寫這段話時除了用“拋”字,還試著用“垂”“掛”“扔”等字來替換,可最終還是選擇了“拋”字,為什么?
生:用“扔”字顯得太重了,與“銀絲”不太吻合。
生:用“拋”字有筆直的感覺,更能突出天游峰的陡峭。
師:可是“垂”和“掛”也給人筆直而下的陡峭之感呀,為什么不用?
生:我注意到了“飄飄悠悠”這個詞。我覺得用“拋”字感覺好像有個神仙站在空中用力地抖動一根細細的飄帶,更能體現出九百多級石梯在空中搖搖晃晃、非常危險的感覺。
生:我從“仿佛風一吹就會斷掉似的”這句話中感受到了“拋”字用得很精準,只有“拋”字才能表現出石梯那種陡峭、窄小、輕飄的感覺。
生:“垂”“掛”“扔”等字眼都有靜態之感,而“拋”字則把那九百多級石梯在空中晃晃悠悠的動態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看,天游峰險得讓人心驚膽寒,作者寫得生動精妙,同學們品得深刻到位。讓我們用心地把這幅“險”得讓人望而生畏的畫面讀出來。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把“垂”“掛”“扔”等字與“拋”字作比較,沒有滿足于簡單的“比不過”,而是通過比較與辨析,不斷引導學生通過原句中的語言文字生發出鮮活可感的畫面,使“拋”字在描摹具體形象、展現優美意境方面,達到了“垂、掛、扔”等字無法達到的效果。在這樣得言得意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拋”字運用得精準生動,從中體驗到了揣摩語言文字的愉悅感,領略了語言文字運用的奧妙。課堂上我們可以在品詞析句中指導朗讀,何愁學生的語感不提高呢?
二、在模仿遷移中培養學生運用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一篇篇優美的課文應該成為學生進行言語實踐活動的藍本。我們要借助這些語境,創設各種各樣的言語訓練機會,讓學生更多地進行書面語言的訓練。
《變色龍》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文章脈絡清楚,特別是描寫變色龍外形特點的第九自然段,從“全身—頭—身軀”的描寫順序很值得學生學習。因此,在教學這段時,我抓住這點進行教學。
師:同學們,第九自然段描寫了變色龍的外形特點,請你們自由讀讀描寫變色龍外形的三句話,這三句話分別描寫了變色龍的什么?
生:頭、嘴、眼、身軀、背部、腹部、腳、尾巴。
師:不僅找的很準,而且也按順序說了。
師: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的?
生:作者是先從全身寫到頭再寫到身軀的。
師:說的真好,作者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來寫變色龍。請同學們邊看書上的插圖,邊聽老師對變色龍的描寫,看老師寫得好不好?(故意把順序打亂讀)
生:老師你讀得太亂了。
師:現在就來觀察我們班的任何一個人,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來給他畫個素描。那么,應該怎么寫才能讓我們聽起來覺得不亂呢?
生:我認為應該先寫這個人給我們的整體印象,再寫他的眼睛、鼻子、嘴巴、頭發等。
師:不錯,能不能改進點,不要面面俱到。
生:老師,我知道了,寫人物不需要像寫變色龍那樣什么都寫,應該抓住最有特點的地方寫。
在這樣的學習遷移中,學生嘗試著運用,經歷著言語實踐,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三、在角色扮演中引領學生實踐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親自做一遍。”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兒童,兒童的最大特點是活潑好動,他們喜歡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習知識,我們要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做一遍的機會。國標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適合表演的故事文章。把故事變成課本劇表演出來是對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的終極考驗。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話故事,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寫了逢蒙趁后羿不在家威逼嫦娥交出仙藥的過程。通過對逢蒙和嫦娥動作、心理的描寫體現了嫦娥的機智善良和逢蒙的奸詐貪婪。這段內容是整個故事矛盾沖突最激烈的時候,是教學的關鍵,怎樣處理好這一重點段呢?不妨采用演一演的方式。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演員,像演員演戲那樣把第五自然段演一演,怎么樣?”生:“好。”
師:演員在演戲之前,都有導演給他們說戲,同桌倆一個是導演,一個是演員,導演根據劇本先給演員說戲。待會兒我請兩個小演員來臺前演一演,大家再給個評價好嗎?
在接下來的上臺說戲演戲環節中,學生們自然而然的就關注到了寫逢蒙和嫦娥動作、心理的關鍵詞,如“一心”、“迫不及待”、“闖”、“周旋”……還創造性地加上了人物語言,用具體言行表現出了人物不同的形象。我利用課文這個“例”,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結合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說戲”、“演戲”,讓學生經歷言語實踐,從而學會表達。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多提供一些形式新穎、貼近教材、貼近生活、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實踐機會,讓學生把課堂當作展示交流的平臺……播種什么,就會收獲什么;關注什么,就會在什么方面有所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出版社,2006:8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李懷源.語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J]小學語文教師,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