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燁華
摘 要:本文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以青花特色課程為例,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三個方面提出了小學美術課程的建設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 特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102-001
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重要概念,要求將研制與構建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作為推進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在核心素養這個大概念下,衍生出了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概念,并產生了與此對應的課程實施方法。正如成尚榮先生所說:“只有將上位的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結合在一起,并真正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的時候,核心素養才能落到實處,才能走進學生的素養結構,成為學生的素養。”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在學科教學育人功能理念的指引下,筆者經過近十年的教學探索,通過青花特色課程的實施,對小學美術課程培養核心素養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
一、培養核心素養——青花特色課程的價值取向
美術課程承擔著特有的教育功能。在青花特色課程的建設過程中,筆者以“青花”作為研究母體,在美術教學中進行了長期探索,帶著學生們創作出以“青花”作為表現形式的各種作品,處處體現孩子的天真、拙趣,和經典傳統的青花形成對比,成為古老“青花”藝術的另一種延伸,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養分。在核心素養的18個要點當中,以下兩點得到了特別的培養。
一方面學生提升了審美情趣。學生們從小接觸到青花這樣經典又開放的藝術品,對其藝術審美取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年歲的增加,通過青花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比較,學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通過社團內各成員作品的展示與展覽,學生也逐漸具備了發現美、感知美、欣賞美、評價美的能力;通過教師的引導及青花故事會的講述,學生養成了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通過青花作品的專題創作與各類大型賽事的參與,學生也有了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
另一方面獲得了國家認同。學生們在嘗試青花的過程中,不僅自身的審美素養和造型能力不斷得到加強,由于其青花作品經常作為學校的一張特色名片向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來賓們展示,獲得一致好評,同時學生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通過青花作品的宣傳與青花故事的講述,學生以青花為傲,具有文化自信,在外賓面前,講述青花故事,潛移默化的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們的青花,成為一座溝通國內外來賓友誼的橋梁,在多種場合亮相。
二、圍繞青花元素——青花特色課程的內容安排
當前,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很多一線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都努力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進行保護與挖掘。而青花作為已經走向世界的國粹藝術,小學美術教育界卻沒有對此有足夠多的重視。中國的學生從小生長在瓷器大國,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傳承和創新青花這優秀的文明藝術,對于增強孩子們的傳統文化意識和民族自信心,起到積極的意義。青花具有清新素雅、色彩簡約的審美特點,同時也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打上全球化印記的藝術,其包容、開放、融合的特性值得引入小學美術教學的課堂。青花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局限性,在色彩上它是藍白素色,缺乏多種色彩組合的絢麗,猶如中國畫中的墨色,雖色彩單一,但通過實踐,兒童的想象創造力卻在有限的條件下得以自在發揮,這是筆者多年探索研究得來的經驗與心得。
青花的藍與白,第一眼給人的感覺單純樸素,在中國習俗對顏色的推崇喜好中,藍與白并不是特別重要和突出的顏色。與小學青花美術教學相結合,汲取青花藝術中的審美性、開放性、包容性是其價值所在。因此,在青花特色美術課程中,所有的講解、創作、故事全都以青花元素為主。實際上青花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從最初的中國制造漸漸成為文明全球的藝術品,兼具裝飾性和實用性為一體,它的身上不斷被注入新的元素,以獨特的藍白身姿屹立于全世界,她足以讓我們有無窮的營養可以汲取。
三、創作青花作品——青花特色課程的實施方法
在筆者進行青花的歷史淵源、色彩特點、人文背景等知識的傳授后,學生對青花的藍白顏色、基本器型、紋樣類型、構圖方法等有了初步的印象,筆者進行了更深一步的引導,首先選擇一些基礎的青花圖案,讓低年段的學生在紙面上臨摹,在臨摹中循序漸進初步感受青花的魅力。
在初期臨摹之后,學生對青花的藝術特點有了初步了解和認知,青花各種知識也有了一定吸收。筆者開始放手,給予其一定媒材,允許他們利用藍白兩色進行大膽的創新,圖案千變萬化,學生的靈感也時常靈光閃現。在實驗的過程中,突破瓷的媒材,采用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得來的宣紙、紙碗、紙杯、紙盤等作為創作基材,在不同的輪廓和立體面上,在一定的形狀和限制之下進行自由發揮。
實踐證明,兒童創作遠遠超過筆者想象,動手繪制和設計青花藝術作品,將傳統青花元素進行創新,圖案設計上有了很多自發性的表達自己心緒以及獨特趣味的內容。創作過程,是一個自覺的探索過程。青花在色彩上雖然很素樸恬靜,在承載相對單一的青花色彩元素的形式上,通過點、線、面的自然交錯,從而在器型載體、構圖趣味上產生無限變化。學生在青花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呈現出的天真質樸的獨特趣味,不用刻意為之而流露出來很多成年人達不到的天然意趣,觀照學生的創作過程,賦予筆者很多藝術感悟,《莊子》中說:“既雕既琢,復歸于樸。”
筆者在陪伴孩子們創作青花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真善美在作品中的自然呈現,以及他們創作時的隨機性和偶然性帶來的藝術生機。漸漸的,我也欣喜地發現,核心素養這個看似很難實現的課程教學目標也就這樣自然而然的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