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影
摘 要:在準確把握小學語文第三學段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應當巧挖文本“語用”點,強化語言訓練;借助“學習共同體”,打造高效課堂,教會學生積累語言,學習表達方法,學習謀篇布局,進行寫法遷移;同時輔之以有針對性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用; 學習共同體; 表達方法; 謀篇布局; 遷移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104-0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要求:“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對于小學語文第三學段的語文教學來學說,筆者認為應當巧挖“語用”訓練點,引導學生學習表達方法,學習謀篇布局,進行寫法遷移,切實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一、精準把握第三學段目標,明確教學方向
研讀小學語文新課標,不難發現不同學段的“語用”的要求不一:低年級,主要引導學生抓字詞,體會用詞的準確精妙;中年級,重點在段落,如何圍繞一個主題寫具體;高年級,從篇章出發,體會構思的精巧。總體上,由易至難、由簡入繁,互相滲透、循序漸進。“語用”點的選擇和取舍同樣應當符合學段特點,各有側重。
因此,筆者認為在解讀第三學段語文文本時,著力點應當放在語言的構建和運用,在研讀典型獨特段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文章表達方法,進行謀篇布局的訓練。
二、深度挖掘文本“語用”點,打造高效課堂
深度挖掘文本語用內容,應當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準備“語用”點,努力實現“一課一得”,以期滴水成河,逐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一)把握文本特征,準確捕捉“語用”點
在擬定“語用點”時,應當充分考慮文本的特征,從文本的語言和文本結構兩個方面入手,深入解讀文本,尋找語言表達的奧秘,體會謀篇布局的精妙。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幻象與現實相結合,對比強烈,深入人心。在課堂的尾聲,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筆:從猶豫到果斷,對于這個不幸又幸福的小姑娘,我們有太多話要說。用上板書上的詞:寒冷、饑餓、痛苦、孤獨、溫暖、食物、快樂、慈愛,小組合作寫一首詩送給賣火柴的小女孩,送給自己。
幸 福(題目自擬)
即便
生活遇到不幸
也能夠在寒冷中播種? ? ?(溫暖)
也能夠在饑餓中? ? ?(獲得食物)
也能夠? ? ?(在痛苦中追求快樂)
也能夠? ? ?(在孤獨中尋求慈愛)
只要你擁有一顆? ? ?之心(虔誠、善良、純潔……),
并不放棄對夢想的,? ? ?(渴望……)
你就能獲得幸福!
這就是《安徒生童話》的魅力之處,一歲到一百歲的人都可以從故事里得到啟迪。
我們努力追尋“任你溺水三千,我自取一瓢飲”的境界,讀懂課文,讀懂學生,尋找最有價值的語用點,讓它熠熠生輝。
(二)傳授文本方法,培養學生語用能力。
1.表達方法。第三學段的語文課堂,不在滿足于體會一個字、一個詞的含義,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更大更甜的果子。抓文本,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是如何步步深入的,揣摩作品的言外之意。
例如,《十六年前的回憶》,內容前后呼應。《窮人》一課中,“收養”?“不收養”?桑娜內心的波瀾起伏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內心獨白,窮人那善良柔軟的心讓人贊嘆不已。《唯一的聽眾》《別餓壞了那匹馬》,一直到文章的最后才揭示真相,懸念的表達效果震撼人心。《慈母情深》《臨死前的嚴監生》,細節刻畫的如此生動,讓我們對人物的描寫方法有了新的認識所感動。
2.謀篇布局。根據小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如果課堂上,我們抓謀篇布局這個語用,讓他們在不斷地探究中,不斷學習內化,那么他們的表達能力就越來越強。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學生耳熟能詳。它的教學價值在于什么呢?語用點就在于作者的謀篇布局。為什么五次幻覺中看到的一定是那個事物而不是別的?為什么現實和幻覺交替出現?為什么要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舊年的大年夜?因為要形成對比,要造成巨大的反差,要讓讀者對小女孩產生深切的同情。在深悟研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通過當堂練筆、情景刻畫補白小女孩大年夜無比凄慘的一整天,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五次幻象的神奇和順序不可改變等活動,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情感共鳴的高潮。至此,這篇課文的最大特色——虛實結合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深刻領悟到虛實結合對于情感升華與文章情節推進的絕妙之處。
3.模仿遷移。語用型的教學課堂的積極構建,精確指向寫作訓練是重中之重。課堂上,我們引導學生細細品讀課文,反復朗誦的基礎上,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遷移。特別是一些句式、段落有特點的文本,學生先模仿練習,再內化吸收,能舉一反三,讓課堂高效起來。學生學會了更多的表達方法,在實戰中鞏固,這樣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視讀寫的結合,寫法遷移,加強訓練,從而將語用有效落實到實處。
例如,古詩改寫,(下轉第133頁)
(上接第104頁)最能領悟謀篇布局的奧秘。一些敘事主題的古詩,有限的字數,無限的空間。往往在寥寥數語中,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敘述清楚了。那完整的故事、感人的細節、深厚的情感,在有限的篇幅里煥發出無限的光芒。通過改寫古詩,體會古詩中的“謀篇布局”。如《清平樂·村居》一詩,改寫時我提示了三種方法:a、用景色開頭;b、用時間、地點開頭;c、抓細節描寫改寫詩。一篇文章中,如果有環境描寫襯托主題,有主要事件突出主題,這樣的訓練完全已經向完美過渡了。
(三)發揮群體效應,打造高效語文課堂
“學習共同體”以小組討論為主,讓學生在思考、分享、傾聽后中獲益。通過交流,學困生通過提問為學優生開闊思路,推動學優生深入地探究問題;學優生通過解說引領學困生思考問題,厘清問題。所有學生都通過觀點碰撞,不斷矯正自己的理解與認知,在與文本、與同伴、與自己的三重對話中,甚至產生新的語用點,實現自我發展,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效率。
例如,在《詹天佑》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開鑿隧道”這個典型事例,讓學生開展“最佳方案討論會”,在“學習共同體”小組中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分角色討論隧道開鑿的設計方案。這個話題討論最激烈。“工程人員”各抒己見,有的聯系上下文,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入手表示不合適;有的提出要選山矮的地方打;還有的通過畫圖解說……在他們的激烈討論中,每一個意見都是他們自己研讀課文摸索出來的,遠勝于老師直接把答案奉送到他們手里。
“開鑿隧道”這樣獨特事例,最能反映人物的偉大品質。詹天佑熱愛祖國、偉大杰出的精神呼之欲出。在這里,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認真閱讀文本,說話有理有據,聽說讀寫能力有了提高。
三、延伸拓展語用課外閱讀,提升語文素養
語用的課堂,應當格外重視課外閱讀的延伸拓展。在課內精講精練,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選擇課外閱讀內容:一是閱讀同一作家的作品。上完《桃花心木》,推薦林清玄的《鱔魚骨的滋味》《長途跋涉的肉羹》,體會作家借物抒情的經典之作。二是閱讀同種文體的文章。上完《賣火柴的小女孩》,推薦閱讀被稱為“日本的安徒生”——新美南吉的童話作品。他作品中充滿了對真善美的歌頌,比如《狐貍阿權》《小狐貍買手套》。三是閱讀同一主題的作品。《小英雄雨來》《夜鶯的歌聲》等描寫兒童的課文學完之后,可以推薦兒童題材的小說,如《女生賈梅》《男生賈里》等。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內外閱讀相得益彰,依托課內的“語用”點,再進行課外多文本閱讀拓展鞏固,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余映潮.《余映潮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
[3]劉仁增.《語用——開啟語文教學新門》
[4]竇桂梅.《我這樣細讀文本——細讀〈賣火柴的小女孩〉》
[5]李凱莉.《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