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虹
摘 要:地域文化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我園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和幼兒園環境資源,組織幼兒在大自然中燒野火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幼兒自覺、自動、自由參與到活動中,將“玩”和“學”有機結合起來,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的態度和精神,成為快樂與自信的探究者,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地域文化; 價值取向;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109-002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環境相融合,從而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種獨特文化,包括方言文化、飲食文化、民間信仰、民間建筑等。就幼兒而言,他們生活的地域文化環境構成了其基本的教育環境,[1]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我園所在的江南地區,在立夏節氣來臨之際,有吃野火飯的習俗,寓意吃了野火飯能平安健康地度過炎熱的夏季,特別是小孩子能不疰夏。這一形式體現了祖先對自然的崇敬,表達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蘊含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價值,體現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蠶豆在我園種植地里歷年都有,過去我們以種蠶豆、摘蠶豆、剝蠶豆、煮蠶豆等活動為主,隨著課程游戲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們一直在思考:蠶豆這樣貼近幼兒生活、興趣、需求的一種植物,是否有可以挖掘的教育素材?是否有值得提升的經驗?我們從孩子們的游戲中去找、從孩子們的談話中去找,發現教育價值是存在的,需要我們去挖掘、去開發,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中獲得有價值的經驗。
一、地域文化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就是我們的活教材。微風、陽光、樹蔭、灶臺、一張張笑臉組成一幅優美的圖畫,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燒野火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與大自然一起共舞,充分挖掘了本土文化資源和園內資源。
1.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
野火飯活動選材好,結合時令,挖掘傳統食文化。通過本次活動,傳承習俗,讓孩子了解民間習俗,帶著發現去感受社會文化,這是幼兒園、老師和家長共同的責任和期望。
2.充分利用幼兒園環境資源
野火飯活動在幼兒園里一片陰涼的樹蔭下進行,孩子們商量計劃、分工合作;自主采摘、準備食材;合作搭灶、共同探究。從野火飯活動中,可以看到幼兒園的課程并不是呆板的,而是貼近幼兒生活可以靈活調整和適合幼兒發展的。在教育實踐中可以隨機將活動移出室外,將教師的“教”轉變為幼兒的“學”,真正體現“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有意義、有價值的游戲是兒童學習與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方式。
野火飯活動中,老師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挖掘、利用好一切資源,建構屬于孩子們的園本課程,孩子們用表情、用眼光、用行動,告訴我們活動是非常有收獲的。野火飯這樣生活化的活動,既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又將地域文化融入到課程中,讓傳統文化和習俗流傳下來。
二、地域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取向: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野火飯活動從解讀幼兒的需求入手,結合本園實際情況,緊緊圍繞種植地里的蠶豆,通過采豆、剝豆、洗豆、淘米、切香腸、搭灶臺等一系列探索體驗活動,吸引幼兒自覺、自動、自由參與到活動中,將“玩”和“學”有機結合起來,獲得成功的體驗,成為快樂的探究者。
1.幼兒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野火飯活動切入角度比較小,但是卻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無論是前期的計劃、場地的規劃,還是后面的搭建土灶、蠶豆采摘,都需要孩子們豐富的經驗作為活動支撐。在整個過程中,他們都是投入專注、興趣濃厚的,不僅自我服務等生活能力發展了,而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提升。活動以生活為源泉,孩子們躍躍欲試,雙手得到解放,孩子自己去探究,從生活經驗到實際操作,各種感官都有參與。孩子們興趣濃郁,在游戲中學會觀察、學會創造、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收獲良多。
2.幼兒獲得各領域的發展
兒童的學習是完整的。在這個活動當中,商量、合作、交流中促使兒童在語言領域獲得發展;采蠶豆時,孩子會去捏一下,感覺比較飽滿、硬的是已經成熟的蠶豆,他會采下來;摸上去軟軟的、尖尖頭是嫩的,他就不采。活動給了孩子們一個真實的采豆現場,這個就是科學的生活化體驗。其實科學領域不僅體現在認識蠶豆上,架構灶臺時,磚和磚之間的結構都是兒童架構能力的一種習得;合作、交流、分享,是社會領域的范疇;搬磚時,有的孩子左右手抓,有的是抬的,有效地促進了動作技能的發展;兒童搭的灶臺非常完美,他們拿鍋蓋量一量,大致這個圓的范圍有多少,然后在鍋蓋的外延壘磚,搭出來的灶臺美觀又結實,表現了出孩子們的審美情趣。野火飯活動涵蓋了五大領域的內容,兒童在玩的過程中、在做的過程中、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的自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等都得到了發展。
3.幼兒意志品質獲得發展
活動中,幼兒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始終保持著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的良好學習品質。活動現場,全班近40個孩子都在完成同一件事情——野火飯,大家各司其職,未曾看到有一絲的無序打鬧。孩子們獲得優質品質的發展,設計活動計劃,需要相互妥協、共同協助的品質;等待蠶豆飯煮熟的過程,需要耐心的考驗! 品嘗蠶豆飯,可以看到孩子滿足的情感。同時,體現最多的是“共享”,包括勞動成果的分享和生活經驗的分享。尤其是生活經驗方面的分享,如飯勺上粘著的飯粒如何小心翼翼地取下來?幼兒提醒老師是否已放油或加鹽?用手指高度確定水量……幼兒在同伴的影響與感染下,互幫互助,共同學習與成長,讓人欣喜。此外,孩子們和同伴分享美食,品嘗到自己親手做的野火飯,不僅讓孩子們學到了很多關于野火飯的知識,還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從中感受了集體生活的快樂。
三、地域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實施策略:玩中學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活動前期的準備,是對活動整體的周全考慮,也是對孩子已有經驗的全面了解。教師為孩子們準備了本次野火飯每個環節所需的材料,《綱要》指出:“教師在游戲中要發揮觀察者、組織者和協調者的作用,正確處理教師在游戲中的地位,注意角色身份的轉換。”[2]教師在野火飯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課程意識直接決定著活動的開展,教師能順應孩子的需要,營造可探究、生態的物質環境,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在探究中發現、在操作中學習、在分享中提升!
活動中,除了點火引燃這件事由老師或家長志愿者幫忙完成外,其他事情都由孩子自主完成。平時我們可能有的各種擔心,如刀切到手了、搬磚壓到腳了、淘米撒開了等等,在活動中根本沒有發生。可見,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中,孩子們完全通過同伴間的相互學習、自己的試誤探索,獲得相關的有益經驗。
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充當著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前,老師們進行多次課程審議,最終形成比較可行的活動方案;為了搭一個土灶,老師先組織孩子開展建構活動,最終找到搭土灶的最佳方法。在活動現場,沒有老師為了急于求成而迫不及待地去為孩子代勞,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的機會;也沒有老師通過說教告訴孩子要怎么做,而是鼓勵孩子“你自己放進去試試”“你覺得這些水夠了嗎”等等。
在實際活動中,是否只要讓幼兒在游戲中放開玩、快樂玩,教師只要在旁邊做個觀察者就可以了呢?顯然,這個結論是站不住腳的。在本次活動中,孩子由于生活經驗不足產生一些問題的時候,老師通過觀察發現及時進行了介入指導。如:衛生問題、安全問題、同伴關系等。所以說,幼兒園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觀察者,更是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立夏將離春去也”,野火飯香滿園來。在野火飯的裊裊炊煙里,孩子們快樂地玩著最愛玩的“煮飯”游戲的“現實版”——煮野火飯,生動活潑、自然親切、寓教于樂,對幼兒發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與感染力。在教師的支持、幫助和引導下,以“玩”為主導方式,在“玩中學”,順應幼兒愛“玩”的天性,以適合幼兒的方式,在自由、愉悅的情境和心境中主動建構知識與經驗,有了相應的體驗,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的態度和精神,成為快樂與自信的探究者,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杰.幼兒教育需體現地域文化特色[J]學前教育研究,2010(12):45-47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