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思伊
摘 要: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全體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家庭教育的期望與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怎樣在適應現代科學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我國的幼兒教育水平,尤其是3-6歲幼兒的家庭教育總體水平,對于我們國家與民族的長遠發展與建設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近年來家庭教育成為社會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
關鍵詞:3-6歲幼兒;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6?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123-001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家長教育:家和長組合在一起,最早出于《墨子·天志》:“惡有處家而得罪于家長而可為也?”家長教育最早源于美國,19世紀20年代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阿德勒(A.Adler)首次提出parente ducation,發現幼年階段的經歷對個體日后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父母是兒童幼年的重要影響人物,所以父母的心理健康及其行為受到心理咨詢專家的注意,阿德勒及其同事此后開始推行父母教育講習會。之后學者們也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給予了它不同的解讀。
二、國內幼兒教育研究綜述
1.經濟投入方面
徐莉敏博士(2012)提出:我國幼兒園教育發展還處于低級階段,政府對幼兒園教育投入較少,而且這些經費主要集中撥付給教育部門辦的幼兒園,投入形式和目標單一,經費使用效益不高,缺乏制度規范。馬立群2012年在《體驗兒童的生活體驗——基于生命哲學的視角》一文中認為,我國學前教育財政性經費的分配存在著不公平的問題,現有的分配形式具有一定的傾斜性,各級政府把更多的財政經費投入到教育行政部門辦的幼兒園、機關企事業單位辦的幼兒園、部隊辦的幼兒園,這些公辦性質的幼兒園有著較為充足的經費,教育質量較高,而民辦幼兒園缺少經費,教育質量不高,嚴重影響學前教育的整體水平,使幼兒園之間收益與質量兩極分化嚴重。他建議對薄弱園(如村級幼兒園、民辦幼兒園)給予一定的支持經費,對其它公辦性質幼兒園相應減少投入,促進學前教育公平和良性競爭。
2.關于家長教育任務的研究
張昌(2013)從家長教育的本質出發,提出家長教育屬于成人教育,家長教育的任務使得其內容不僅包含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更新教子觀念、優化家庭教育環境,還要解決家庭教育的實際問題。現實中家庭教育因情況不同而使得其問題更多具有個性特色,需要個案診斷和解決。家長教育中必須插入家庭教育診斷這一環節,即對家庭教育現實狀態進行判斷,根據診斷結果來決定內容。結合成人的特性與家庭教育的特性,以清晰家長教育的性質與內容的判斷,這對家長教育的實踐有很大的啟發意義,突出了家長教育的針對性與適合性,豐富了家長教育理論,拓寬了家長教育實踐。
姜群(2013)認為家長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對家長實施的教育,可以系統的向家長傳授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可以有針對性的、及時有效的幫助家長解決育兒的困難與問題。家長教育可以利用現代化便捷的教學形式,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克服家長的工學矛盾,提高家長的學習效率;可以通過豐富的教育內容,滿足家長的不同需求,激發家長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可以通過教育評價機制,鑒別家長的學習情況,診斷家長的學習需求,提高家長的學習質量;可以培養專業的指導教師,給予家長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關注幼兒教育某個側面的研究
除了宏觀角度的研究,國內有些學者還從幼兒教育某個側面進行研究,并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筆者從海量的碩博士論文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幾篇,分別從教法、幼兒教師、幼兒園類別和相應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入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三、研究現狀
1.幼兒家長教育的實踐特色
家長教育與早期教育機構的聯系非常密切,融家長教育于早教中心綜合服務之中。早教中心同時肩負兒童發展研究、教師成長培訓、家長學習指導、社區幼兒家庭服務,是整合教育、指導、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機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PenGreen中心。該中心認為家長教育應與幼兒教育融合在一起,兒童、教師、家長三者相互影響,一起成長與進步。
在家長教育方式上,主要通過與家庭建立交流網絡系統,教師經常與家長討論孩子的發展情況、問題解決策略、交流對幼教問題的看法;每個月給家長發一封“致家長信”;每學期定期召開家庭教育專題研討會,邀請家長和教師一起就某些問題進行自由討論;根據家長需要開設“家長日”全面向家長開放。此外,還鼓勵有時間的父母參與學校的管理,關注家長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成長。
澳大利亞的家長教育特色之一是法制保障及依托科研,提倡“家長自強”及“家長充權”,國家頒布三項政策和一部《家庭法》以保證家長教育的實施。三項政策分別針對加強家庭與社區功能,加強學校功能和加強兒童學習,家庭法協助推行家長教育。
2.關注幼兒教育某個側面
通過有關資料可以發現,在國外及中國港臺地區,政府主要負責義務教育,而作為非義務教育的幼兒教育則多以私人和社會投入為主,即多為民辦幼兒園,很少由國家出面辦幼兒園和其它的幼兒教育機構。國家對幼兒教育的方針主要體現在制訂幼兒教育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發展計劃,對幼兒教育在學習知識、身體健康、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力等方面提出明確具體要求。在社會和個人投資興辦幼兒教育機構中,多數是由企業投資舉辦的。據統計,“在國外,民辦的幼兒教育機構包括幼兒園、幼稚園,占全部幼兒教育機構的90%以上。國家對投資興辦幼兒教育的投資者,給予適當的獎勵和補貼。但是國外的幼兒教育投入一般不以利潤為投資目標,更多的是以慈善機構和社會公益事業的身份出現”。可見,由于國外民辦教育歷史長,且具延續性,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機制完備、內容齊全、行之有效的系統,因而民辦幼兒教育也發展到了比較高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