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盈羽
摘 要:自從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大發展以來,社會上就存在“機器翻譯是否有一天會取代人工翻譯”的憂慮,此種憂慮顯然將“機器翻譯”和“人工翻譯”兩者放在了對立的位置。本文筆者將從機器翻譯與計算機輔助翻譯(CAT)發展的角度切入,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論述機器翻譯和人工翻譯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相輔相成的。此外,筆者通過知網的文獻檢索,發現關于機器翻譯與計算機輔助翻譯這一主題,以往大多數的研究都著眼于“機器翻譯的準確性”“機器翻譯的應用”“在本科翻譯教學中的應用”“CAT的技術原理研究”等等技術以及應用層面的研究,很少有研究將CAT以及機翻技術的發展和機翻與人工翻譯的關系這個問題聯系在一起,本文將嘗試對此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機器翻譯; 計算機輔助翻譯; 人工翻譯; 科技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164-002
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翻譯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筆譯與口譯,機器翻譯的出現和發展使得以往的紙質翻譯和人工翻譯面臨著更大的改變。從人工智能開始發展以來,翻譯界便一直存在著一種疑慮,即“機器翻譯是否有一天會取代人工翻譯”,在科技發展背景下,機器翻譯和人工翻譯是否對立?翻譯的飯碗是否岌岌可危?筆者通過查閱知網文獻與大量網絡資料,發現目前有關這一疑慮的回答大多數都為猜測,或者帶有較強的主觀因素,缺乏實證和具體的例子來進行論證,只是籠統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將通過以下實證對此進行具體論證。
一、機器翻譯技術
(一)機器翻譯的定義與發展
機器翻譯,別名為自動翻譯,是利用計算機將一種語言(源語言)轉化為另一種目標語言的過程。機器翻譯的發展道路十分坎坷,在首創過后經歷了受挫期、恢復期,以及新時期三個階段。最初提出機器翻譯構想的是法國科學家G·B·阿爾楚尼。1933年,蘇聯科學家特羅揚斯基就設計出了語言翻譯機器的模型,但是由于當時的科技水平落后,這臺機器最終只處于設計階段,并沒有成功地被制造出來。首創機器翻譯的時期為1947-1964年,美國喬治敦大學在1954年首次完成英語和俄語的機器自動翻譯實驗,向人們展示了機器自動翻譯的可行性。從1950年代開始到1960年代前期,對機器翻譯的研究不斷上升。西方各國出于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目的,都很重視機器翻譯的研究,為其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機器翻譯在當時出現熱潮。
1964-1975年為機器翻譯的受挫期。1966年,ALPAC(語言自動處理咨詢委員會)發表了一篇題為《語言與機器》的報告,全面否定了機器翻譯的可行性,建議國家及個人停止對機器翻譯研究提供資金支持。這一報告的發布使機器翻譯的發展陷入僵局。
1975-1989為機器翻譯的恢復期。1970年代開始,科技迅速發展,計算機科學、語言學研究不斷發展,人工智能開始出現并應用,為機器翻譯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70年代后,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導致語言障礙更為明顯,傳統的人工勞作翻譯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大量翻譯的需要,迫切的需要計算機來從事翻譯工作。機器翻譯的發展再次被提上日程。
1990年開始至今,機器翻譯發展進入新時期。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各國之間的交流漸漸頻繁,傳統人工翻譯的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各界飛快增長的翻譯需求,由此,機器翻譯迎來了一次全新的發展機會。大量關于機器翻譯的研究開始進行,各大網絡公司也紛紛推出自己的機器翻譯系統,例如“百度翻譯”“谷歌翻譯”等,推動了機器翻譯技術真正地走向了實用。至今,機器翻譯技術都在不斷的發展中。
(二)機器翻譯的利與弊
1.機器翻譯的優勢。(1)機器翻譯的語料庫龐大。生僻詞匯、大詞難詞都能非常迅速的翻譯過來。一個翻譯員或許需要數年的學習才能建立豐富的語料庫,然而機器只需搜尋匹配就能快速準確地進行翻譯。機器翻譯可以進行多語言處理,如果讓機器翻譯進行兩種語言之間的互譯,只需要給它輸入海量語料即可。機器翻譯涵蓋多門外語,對機器來說,“能否學會”是一個偽命題,不管是哪種語言。比如谷歌翻譯可以提供500多種語言的互譯。而對于人工翻譯來說,掌握兩種語言已屬難能可貴,更何況要達到翻譯的程度。
(2)機器翻譯較人工翻譯迅速得多。機器翻譯的最大優點就是速度快,輸入一段文字,瞬間就能看到結果。一個優秀的翻譯員一天能夠翻譯一萬字已經非常不錯了,但是對于機器來說,無論是多龐大的源語言文本,都能迅速給出譯文。并且現在很多軟件還實現了對整段文字以及整篇文章的翻譯,這樣的速度是人工所不能比擬的。
(3)機器翻譯涵蓋面大,涵蓋許多領域,能夠適用于不同場景的翻譯實踐,而人工翻譯,受限于譯員自身知識面的限制,往往只能精深于一個或為數不多的領域或行業。機器翻譯的經濟效益較人工翻譯高得多。現在網絡上有很多免費的翻譯軟件,比如百度翻譯、Google翻譯等等,都可以免費使用,不用花費一分錢。也有很多付費的軟件,比免費軟件有更高的翻譯準確性。總體來說,機器翻譯比翻譯公司人工翻譯價格還是便宜很多。
2.機器翻譯的劣勢。(1)機器翻譯最大的劣勢,就是比不上人腦思維的靈活性,目前的機器翻譯,大都利用提前輸入的詞匯庫來進行自動翻譯,譯文死板,又由于語言包羅萬象,句法、語法變化較多,系統不能靈敏地進行變通,造成譯文的錯誤較多。
(2)機器翻譯只能翻譯源語言的概念意義和語篇意義,在人際意義方面無法有效翻譯。[1]機器無法理解人類的情感、喜怒哀樂,也無法翻譯出一句話的語氣。例如,“啊”這個詞的中譯英,在翻譯軟件中輸入“啊”,譯文必然是“Ah”或者“Oh”這類擬聲詞,因為這是“啊”的概念意義,也是最直接的譯法。但是要注意的是,中文中的“啊”,隨著說話者語氣的不同以及語境的影響,意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比如,當某人不小心把杯子碰倒了,受驚的他發出一聲“啊!” 這里的“啊”便是擬聲詞“Ah”的意思,表示驚呼。但讓我們看另一個例子:A:“聽說小明退學了。”B:“啊?他昨天還來上課了。”在這個語境中,“啊?”則更接近于英文中“What?”的意思,而并不是“驚呼”。人工翻譯可以做到翻譯準確,因為人腦能夠理解這種情感和語氣的變化,但是依靠電腦的機器翻譯并不能檢測到此種變化,電腦也無法理解人類情感。
(3)機器翻譯缺乏功能對等性。這一劣勢常常體現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上。所謂功能對等性,就是要求譯文應使譯本讀者擁有和原文讀者一樣的閱讀感受,做出和原文讀者一樣的反應,使得作者想表達的觀點和情感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遞給譯文讀者。但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大量的文學藝術手法:隱喻,反諷,諷刺,借代,押韻等等,機器翻譯至此便遇到了瓶頸。目前的機器翻譯只會按照輸入的源語言字面翻譯,反諷的意思又怎能表達準確?此外,文學作品中還存在大量豐富的意象,而意向往往具有模糊的特點。[2]例如《紅樓夢》中對賈寶玉的描寫:“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鼻如懸膽,睛若秋波,雖怒時而似笑,即瞋視而有情。”像“秋波”的眼睛是什么樣的眼睛,“秋波”又是什么,這些問題就算是專業的翻譯者也要推敲一二,按照字面翻譯的機器又怎能翻譯準確呢。“目若秋波”比喻眼睛清澈明亮,霍克斯翻譯為“eyes clear as limpid pools”,準確地翻譯出了“明亮清澈”這一意思,同時又保留了原文修辭的運用,而機器翻譯就無法理解“秋波”是什么,更無法理解是什么意思。
(4)機器翻譯無法考慮文化差異的因素,這與第三點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子,即西施,中國古代美人,但是外國讀者大部分并不了解中國文化,也并不知道西施是誰,于是大多數譯者的處理方式都是將其譯為“beauty”“the fair lady”,既意思準確,又取得了功能對等性。而這種變通是電腦做不到的,經過筆者的實驗,大多數翻譯軟件最多也只能將西施音譯為“Xi Shi”。
二、計算機輔助翻譯
(一)計算機輔助翻譯的誕生
由上文的分析可見,人工翻譯和機器翻譯各有各的優缺點。近幾年,基于這一認知,借助現代科技的發展,一種新的翻譯模式誕生了——計算機輔助翻譯(CAT)。這一翻譯模式在近幾年應用廣泛,同時也被納入高校學習的范疇,北京大學就有計算機輔助翻譯這一專業。
(二)計算機輔助翻譯的原理和優勢
計算機輔助翻譯不同于機器翻譯,它不靠機器的自動翻譯,而是用譯者翻譯、機器輔助的方式完成整個翻譯過程。[3]CAT翻譯技術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翻譯記憶和自動搜索的功能,可以自動存儲譯者已經翻譯過的內容。當下一次遇到類似或者相同的源語言文本時,便會自動給出以前翻譯的結果,相似的句子則會給出翻譯參考和建議。此外,該技術還具有自學能力,會隨著譯者的翻譯,自學新的詞匯、語法、句型,節約了譯者翻譯的時間和精力。CAT技術還擁有龐大的術語庫,而專業術語正是翻譯中的一大難點。實際上,所有的單詞都可以被保存為術語,術語庫可以在翻譯中多次重復使用,不但能夠提高譯員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夠確保翻譯的一致性。[4]CAT技術提供的另一作用就是校對。CAT系統可以自動掃描譯文并識別錯誤翻譯數字、簡單拼寫錯誤或標點符號不正確的地方。為提高譯文準確度提供了幫助,同時節省了翻譯所耗時間和譯者的精力。CAT技術綜合了機器翻譯和人工翻譯兩者的優勢,既能充分發揮電腦大容量、速度快、語料庫龐大、涵蓋面廣等優勢,通過人工參與其中,又克服了其翻譯生硬、功能對等性低、不能涵蓋人類情感內容等缺點,使機翻和人工翻譯兩者的優勢互補。
(三)CAT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CAT技術綜合機翻和人工翻譯的優點,在提高翻譯效率的同時保證了翻譯的準確度和切合度,因此受到了業內的廣泛認可,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除了運用于翻譯工作中,大大提高了翻譯效率以外,比較常見的就是CAT技術在高校翻譯教學中的運用。傳統高校翻譯教學主要以翻譯理論為為主,然后讓學生翻譯段落和句子來練習,學生缺少真實的翻譯實踐環境,在課堂中引進CAT技術,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以及翻譯效率。以天津天獅學院張麗娜的試驗為實例:張麗娜將CAT技術引入翻譯課堂,前半節課講解傳統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方法,后半節課讓學生利用百度翻譯進行語料查找,檢索,并對自己的譯文進行校對,讓學生在學會使用快捷的資料檢索功能的同時,使用老師教授的翻譯技巧完善譯文,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翻譯學習能力。[5]
目前,由于翻譯行業和以往相比出現了較大的改變,不僅源語言的形式多樣化(文本,音頻,圖案等),內容也更多,時間更緊,譯者任務繁重,計算機輔助翻譯憑借其以上優勢,在翻譯實踐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漸超越單純的人工翻譯和機器翻譯,發展前景大好。[6]
三、結論
機器翻譯和人工翻譯各有利弊。機器翻譯有龐大的語料庫,速度快,涵蓋面廣,經濟效益高,但是機器只能翻譯出語言的概念意義和語篇意義,無法理解人的情感,無法準確取得翻譯的功能對等性,在文學文本等類型的翻譯中缺陷極為明顯。人工翻譯雖然耗時較久,涵蓋面小,但人腦的靈活性使得人工翻譯能夠更加貼切的翻譯出源語言文本的意思以及情感態度,能夠依據不同的語境、不同的文化不斷推敲譯文,加以變通。計算機輔助翻譯的強大優勢和廣泛應用證明了機器翻譯和人工翻譯之間并非對立,兩者的關系實際是相輔相成的,最佳的翻譯模式是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優勢互補,形成1+1[>]2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美勤,祁文慧.淺析機器翻譯原理及其與人工翻譯的關系[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8(02):143-144+208
[2]祝朝偉.機器翻譯要取代作為人的譯者了嗎?——兼談翻譯人才培養中科技與人文的關系[J]外國語文,2018,34(03):101-109
[3]張麗娜.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以百度翻譯為例[J]海外英語,2018(24):26-27
[4]王立非,王金銓.計算機輔助翻譯研究方法及其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5):41-44
[5]張麗娜.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以百度翻譯為例[J]海外英語,2018(24):26-27
[6]趙禮粉.淺議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現狀以及發展前景[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0):35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