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青
摘 要:采用自建語料庫的方法,對比分析了中國學生2011-2013年和2002-2004年的學術語篇中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的產出情況。研究顯示,中國學生在學術寫作中越來越注重詞塊的使用,但誤用個別詞塊和過渡依賴某些詞塊。在詞塊結構上,中國學生更加注重使用“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詞塊且不再依賴“具有學科特色的詞塊”。在詞塊功能上,中國學生需有意識地加強“文本主導的詞塊”和“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的使用。
關鍵詞:學術寫作; 四詞詞塊; 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181-002
1.引言
詞塊(lexical bundle)是學術語篇語言產出質量的重要指示器。中國英語學習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前人已對中國學生學術語篇中的詞塊使用情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進行了不同的群體比較。如Hyland[1]和徐昉[2]比較了中國學生與學者型作者在詞塊產出上的差異,而Chen & Baker[3]探討了中國學生與英語本族語學生在詞塊產出方面的不同。然而,中國學生學術語篇中詞塊使用情況的歷時變化幾乎無人問津。鑒于此,本研究自建了兩個語料庫,探討不同時期的中國學生學術語篇中高頻四詞詞塊的產出情況,并從詞塊結構和功能角度進行了對比分析。
2.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自建的語料庫1和2收錄的文章都是從萬方數據庫下載的中國英語專業學生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方向均為應用語言學。語料庫1的30篇文章時間跨度是2002至2004年,每年10篇;語料庫2的30篇文章時間跨度是2011至2013年,每年10篇。所下載的論文均經過文本清潔,即只保留文章的摘要和正文。處理過的語料庫1和語料庫2都是52萬單詞。
根據Biber et al.[4],詞塊是每百萬詞出現10次且至少分布在5個不同文本中的三個或者多個詞的共現關系。因為頻數越高的詞塊越有研究價值和普遍意義,所以本研究選擇了20次/每百萬詞、至少分布在5個不同文本中的提取頻點。此外,本研究僅選取了四詞詞塊作為研究對象。前人研究學術語篇中的詞塊時最常研究的詞數是四詞。四詞詞塊既可以提供較豐富的定量信息,又擁有豐富的結構和功能特征。
根據預設的提取頻點,使用AntConc(版本3.4.4w)檢索工具,在語料庫1檢索出的四詞詞塊類符總數為185,在語料庫2為222。本文將匯報兩個語料庫中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的使用情況和對比分析。
3.結果與討論
3.1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的整體情況
語料庫1中最高頻使用的詞塊每百萬詞的頻數為182.6,第50個入選的詞塊頻數為36.1;語料庫2中最高頻使用的詞塊每百萬詞的頻數為205.2,第50個入選的詞塊頻數為44.1,頻數都遠遠高出了每百萬詞20次的提取頻點,所以所列的50個詞塊均屬于高頻詞塊。總體而言,語料庫2中的四詞詞塊使用頻率明顯高于語料庫1,說明中國學生在學術寫作中越來越注重詞塊的使用。
語料庫1和2前50個高頻詞塊中有26個交叉的四詞詞塊。值得注意的是,“on the one hand”和“on the other hand”這樣常見于中國學生大學英語四六級作文中的銜接詞也是中國學生在學術語篇中高頻使用的四詞詞塊,并且“on the other hand”在兩個語料庫中都是位列第一的高頻詞塊。然而,進一步的檢索顯示,中國學生對這兩個詞塊的誤用普遍存在。“on the other hand”正確用法是用來引出對立的情況,而中國學生卻誤用為對前面情況進行補充,如錯例(1)。
錯例(1):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s cannot break away from the habit of Chinese thinking because of the deep-rooted thinking habit on the one hand,and the objective learning situ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此外,中國學生往往在一篇文章中過度依賴某一個或者幾個詞塊,如在一篇碩士論文中出現了18次“in the use of”,這也從側面說明有些學生詞匯儲備不足,語言使用單調重復。
3.2結構及功能視角下詞塊使用的歷時對比
國際語言學家Ken Hyland對學術語篇中的詞塊有深入研究,他對學術寫作中四詞詞塊的結構和功能分類也被眾多后續研究者采納和借鑒。本研究也將在此結構和功能分類基礎上,對比分析兩個時期的中國學生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的使用情況。
Hyland將四詞詞塊按結構分為八類,分別是“名詞短語+of短語片段”,如“the end of the”、“其他名詞短語片段”,如“the fact that the”、“介詞短語+of短語片段”,如“in the context of”、“其他介詞短語片段”,如“on the other hand”、“被動動詞+短語片段”,如“should be noted that”、“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如“it is clear that”、“系動詞be+名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如“is one of the”、和“其他形式”,如“that is to say”。本研究在Hyland的分類基礎上加了一個新的類別,即“具有學科特色的詞塊”,如“of the target language”,來考察學生是否過度重復研究內容。據統計,不管是語料庫1還是語料庫2,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中的短語類詞塊(以上列出的前四個分類),其數量高于句子片段類四詞詞塊。這一結論與Cortes[5]的研究結果一致:學術語篇中的詞塊偏短語化。兩個時期的中國學生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結構的幾大分類中,有兩大類差異較大,分別是“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和“具有學科特色的詞塊”。“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雖然在數量上不及其他詞塊,但卻是重要的話語資源,也是學者型作家比學生作者使用更為頻繁的詞塊。可喜的是,中國學生2011-2013年的學術語篇比2002-2004年的學術語篇更加注重這一類詞塊的使用。另一個良好的歷時變化是中國學生減少了對“具有學科特色的詞塊”的使用,即避免了在一篇文章中過多重復研究內容。具體而言,中國學生2002-2004年的學術語篇中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有9個詞塊是屬于“具有學科特色的詞塊”,而2011-2013年的學術語篇中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僅有3個屬于“具有學科特色的詞塊”。
Hyland將四詞詞塊按功能分為三大類,即“研究主導的詞塊”、“文本主導的詞塊”和“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經統計,中國學生2002-2004年的學術語篇中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有31個屬于“研究主導的詞塊”、15個屬于“文本主導的詞塊”、4個屬于“參與者主導的詞塊”;中國學生2011-2013年的學術語篇中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有29個屬于“研究主導的詞塊”、14個屬于“文本主導的詞塊”、7個屬于“參與者主導的詞塊”。可以看出,兩個語料庫都是“研究主導的詞塊”類別最多,其次是“文本主導的詞塊”,最少的是“參與者主導的詞塊”。這樣的結果說明中國學生作為學術寫作領域的新手,往往通過客觀、清晰地描述研究內容證明自己的學術能力。Hyland[1]指出,有效組織語篇(體現在對“文本主導的詞塊”的合理使用)和有讀者意識(體現在對“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的合理使用)也非常重要。學者型作者對“文本主導的詞塊”和“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新手作者。在對后兩大功能類詞塊的使用上,中國學生2011-2013年的學術語篇較之2002-2004年的學術語篇雖有所改觀,但是提升不明顯。
4.結語
中國學生在學術寫作中越來越注重詞塊的使用,體現在詞塊使用頻率比以前高。不同時期的中國學生都對個別詞塊誤用和過度依賴某一個或者幾個詞塊。在詞塊結構上,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更偏短語化。同時,中國學生對四詞詞塊的使用有良好的歷時變化,主要體現在更加注重使用“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詞塊和減少了“具有學科特色的詞塊”的使用頻率。在詞塊功能上,兩個時期的中國學生學術語篇中的高頻四詞詞塊都是“研究主導的詞塊”類別最多,“文本主導的詞塊”次之,“參與者主導的詞塊”最少。中國學生作為學術寫作新手,對后兩大類詞塊使用較之學者型作者明顯不足。
詞塊是流利語言產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教師和學生應該對詞塊教學和學習予以重視,希望以上研究發現對于提升中國學生的學術英語寫作質量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Hyland K.Academic clusters: text patterning in published and postgraduate wri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18(1):41-62
[2]徐昉.中國學生英語學術寫作中身份語塊的語料庫研究[J]外語研究,2011(3):57-63
[3]Chen Y H,Baker P . Lexical Bundles in L1 and L2 Academic Writing[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10,14(2):30-49
[4]BIBER D,JOHANSSON S,LEECH G,et al.Longman Grammar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Vol.2)[M]London:Longman,1999
[5]CORTES V.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J]English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39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