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泰國特約記者 黃曉娜
8月2日,第52屆東盟外長會及東亞合作系列會議進入最后一天,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當天出席了第20屆東盟與中日韓(10+3)外長會、第9屆東亞峰會(10+8)外長會,并對各方關注的地區熱點問題進行回應。
在“10+3”外長會上,王毅表示,10+3成立20多年來,不斷發展壯大,打造了獨具東亞特色的產業鏈、價值鏈、文化圈,開啟了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國家合作共贏的典范,使東亞成為全球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王毅說,我們要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使10+3成為引領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旗幟。
日本、韓國及東盟國家外長均積極評價10+3合作取得的積極成果,各方一致同意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堅持開放包容理念,爭取年內結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第52屆東盟外長會議在7月31日發表的聯合公報中,再次強調了今年內完成RCEP談判的決心。泰國瑪希隆大學中國與全球化亞洲研究系常務副主任元德8月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亞洲各國由于歷史、地緣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發展不平衡局面,可以在RCEP框架之下得到改善。首先,地區內的上下游產業鏈可以進一步根據各國生產力和原材料供應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工,避免重復建設和提升市場透明度。其次,在RCEP框架下的本地區低關稅乃至最終的免關稅政策,將極大地促進和繁榮本地區市場。元德表示,期待日本和韓國能夠結束目前的關稅之爭,早日加入到RCEP的構建工作中來。
在“10+8”外長會上,王毅表示,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復雜深刻變化。地區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求和平、謀發展的意愿更加強烈。與此同時,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蔓延,各國發展面臨不少風險挑戰。王毅提出三點建議: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共同應對跨國性挑戰、堅持對話協商解決熱點問題,他號召各國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本地區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
此外,王毅還就推進朝鮮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發表看法。他說,當前政治解決半島問題仍在軌道上,機會也仍在各方手中。希望各方沿著“雙軌并進”思路,按照“分階段、同步走”思路,加強對話協商,相向而行,積極尋找實現半島完全無核化和建立半島和平機制的有效途徑,妥善解決彼此的合理關切。中方將繼續為此發揮建設性作用。
《日本經濟新聞》8月1日發表評論文章稱,美國、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這些東盟的對話伙伴國讓東盟外長會變得更加重要,其受關注程度已經超過東盟自身,因為東盟地區的和平穩定與這些重要國家息息相關,尤其是中美。“中美兩個世界大國的競爭加劇了南海的緊張局勢,日韓近期的貿易爭端也引發了人們對地區穩定的擔憂。”
另據《曼谷郵報》報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8月1日與緬甸、柬埔寨、泰國、老撾、越南等湄公河流域五國舉行“湄公河下游倡議”部長級會議,蓬佩奧聲稱中國在湄公河上游修建大壩會影響到下游水位。瀾滄江-湄公河是中國同東盟國家共同賴以生存的一條重要河流。今年以來,泰國、老撾、越南等湄公河流域國家遭遇旱情。王毅8月2日表示,中方注意到今年湄公河下游出現一些旱情,事實上,不僅是下游地區,瀾滄江上游也出現了旱情。考慮到下游國家的需要,中方克服自身困難,主動加大對下游放水力度,放水量已超過平年水平。希望中方這一善意措施能夠有助于緩解下游旱情。據了解,瀾滄江徑流量僅占湄公河全流域水量的13.5%,湄公河流域水量主要受到下游支流匯入和降雨量分布的影響。王毅表示,一些域外國家罔顧實際情況,就此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相信不會得到下游國家的認同。
柬埔寨內閣辦公廳民間社會組織聯盟論壇項目與計劃部主任謝莫尼勒8月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一直都是顧全大局的世界大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加強當地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是主要內容,這其中就包括水利工程。在瀾滄江-湄公河沿線各國中,中國是面對自然災害采取最多措施的國家,應該受到贊賞,各國要做的不是無端指責,而是促進信息互通、齊心協力解決問題。自然災害不應該與所謂政治因素掛鉤,某些國家經常以此為借口指責中國,“我非常不贊同這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