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達 李生琦

摘要: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仍存在不少問題,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現象也比較普遍。文章利用“2016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 ”(CLDS)數據,將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產生正向影響,其效應主要是引致作用,參與購買社會保障有利于促進農村居民的消費。
關鍵詞:社會保障;農村居民;消費行為
一、引言
國內外學術界對社會保障與居民消費關系的研究由來已久,最早研究的國外研究者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1954)和弗里德曼(Friedman,1957)認為,社會保障制度使人們對未來產生了非常樂觀的預期,從而能促使居民為增加即期消費而減少預防性儲蓄。而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圍繞社會保障與居民消費行為的關系側重于對城鄉居民進行整體研究,與此同時,在早期階段,學者們更傾向于研究城鎮居民的消費狀況,忽視了農村居民在社會保障方面面臨的諸多問題,比如社會保障的種類、覆蓋率和保障程度等。其次,關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研究有許多相關文獻,但對商業健康保險的研究較少。根據全國老齡委統計,預計到2030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占到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三分之一左右。由此推測,大病醫療、養老保障、長期護理等險種的高速發展都將伴隨老齡化社會而到來,目前已經構建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將無法完全符合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需求。面對中國人口結構的巨變,商業健康保險成為了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作為新農合和新農保的良好補充,共同支撐農村居民的健康保障體系,研究其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無疑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促進和拉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始終離不開農村,因此,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迫在眉睫(姜百臣,2010)。鑒于此,本文在綜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使用2016年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數據,通過篩選、整合農村社區家庭和個人兩個層面的數據,運用半對數模型分析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大小及方向,并作實證研究。
二、數據來源與模型設定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
本文使用數據來自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開展的“2016中國勞動力動態查”(CLDS)。本套數據涵蓋了個人、家庭、社區3個層面,涉及全國29個省份,通過篩選農村社區,統計戶主相關信息,并對極端值、異常值和空白進行刪除,共獲得7037個樣本農戶。主要統計指標包括戶主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社會保障情況。
(二)模型設定和變量選取
參考現有文獻研究,綜合兩種基本保險和兩種商業健康保險,本文建立半對數模型:
lnyi=β0+β1shbz+∑iβixi+μ
式中,lny為人均消費支出對數;shbz表示社會保障類型;x為控制變量,主要包括個人特征和家庭特征;μ 代表隨機誤差項,β0,β1,為待估計參數。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以是否購買新農合、新農保、商業醫療保險、商業養老保險四個關鍵變量構建四個半對數模型,添加戶主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等變量,模型估計結果見表1、2(僅保留關鍵變量)。
現就模型的估計結果對農村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的消費影響及其作用大小與方向展開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模型(1)的回歸結果表明:參加新農合對農戶人均消費支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是否參加購買新農合的估計系數為0.0855,并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即平均而言,相較于未參加購買新農合的農戶,人均消費支出將增加8.55%。戶主個人特征中的受教育程度,對農戶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顯著為正,估計系數為0.0413,并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平均而言,戶主的受教育程度每上升一個層次,農戶人均消費支出將增加4.13%。戶主家庭特征中的非農就業占比、人均收入水平對農戶人均消費支出具有顯著正影響,且顯著性水均為1%,估計系數分別為0.2717,0.2874,表明農戶非農就業占比每提升1%,人均消費支出增加0.2717%;人均收入每上升1%,人均消費支出增加0.2874%。家庭特征中的家庭勞動力數量對農戶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為負,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估計系數為-0.0728,表明家庭勞動力數量每增加1人,農戶人均消費支出降低7.28%。模型(2)的關鍵變量回歸結果表明:參加新農保對農戶人均消費支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是否參加購買新農保的估計系數為0.0525,并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即平均而言,相較于未購買新農保的農戶,參與購買新農保的農戶其人均消費支出將增加5.25%。
模型(3)的回歸結果表明:參加商業醫療保險對農戶人均消費支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是否參加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估計系數為0.1898,并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即平均而言,相較于未參加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農戶,人均消費支出將增加18.98%。戶主個人特征中的受教育程度,對農戶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顯著為正,估計系數為0.0375,并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平均而言,戶主的受教育程度每上升一個層次,農戶人均消費支出將增加3.75%。戶主家庭特征中的非農就業占比、人均收入水平對農戶人均消費支出具有顯著正影響,且顯著性水均為1%,估計系數分別為0.2597,0.2848,表明農戶非農就業占比每提升1%,人均消費支出增加0.2597%;人均收入每上升1%,人均消費支出增加0.2848%。家庭特征中的家庭勞動力數量對農戶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為負,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估計系數為-0.0759,表明家庭勞動力數量每增加1人,農戶人均消費支出降低7.59%。模型(4)的關鍵變量回歸結果表明:參與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對農戶人均消費支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是否參加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估計系數為0.3085,并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即平均而言,相較于未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農戶,參與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農戶其人均消費支出將增加30.85%。
四、結語
通過上述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的消費影響的實證檢驗和定量分析,表明社會保障通過提高人們對未來的樂觀預期,從而有助于消費信心的增強和消費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受教育程度對農村居民的消費影響顯著,提升農戶的受教育程度,有利于人均消費支出的增加,是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一大因素。人均收入和非農就業占比對農戶人均消費的影響也顯著為正。因此,關于促進和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努力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創造良好就業環境,為農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此增加農戶的收入水平,尤其是非農就業崗位;二是應該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農村社會保障覆蓋率;三是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努力提升農村居民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姜百臣,馬少華,孫明華.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1).
(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