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


摘要:文章通過選取1978~2017年國內城鄉生活方面的經濟數據,分析了我國城鄉消費之間存在的差異,并就城鄉關系的發展形勢進行了闡述。鑒于城鄉經濟發展對城鄉經濟的影響,提出要想促進城鄉經濟平穩發展,要充分調動城鄉居的積極性,協調城鄉發展,建立協調、可持續的城鄉健康關系。
關鍵詞:改革開放;城鄉消費;城鄉經濟;城鄉關系;協調發展
一、改革開放以來城鄉消費的比較
(一)城鄉消費的形式多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消費品市場呈現出多種鮮明的特色。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將有不同的人口遷移模式。革命年代,毛主席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人們致力于發展生產為戰爭后方提供糧食儲備,建國之后根據國情需要,國家開始發展工業化,農業同樣舉足輕重。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物質文化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1978年,全部城市公共財政收入只有584億元。但到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24445元,比1978年增長10.4倍。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6%,比1978年的57.5%低28.9個百分點。除去通貨膨脹的原因,總的來說是因為改革開放這一利好政策所帶來的裨益。從圖中可以看到,隨著改革開放的穩步推進,城鄉居民的消費形式多樣,表現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消費支出。在衣著方面,從改革初期的主體色調走向五顏六色,款式多樣且從求暖向求新變化,衣著質量明顯提高,穿衣成為個人品味的體現和自我形象的展示。在餐飲方面,食可果腹已經不再是基本訴求,人們更加注重養生和口腹之欲的滿足。在住房方面,人均居住消費占據人均支出的很大比例,這主要是因為人們提高了對于居住環境和住房質量的要求。在出行方面,便捷的交通工具和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線,海陸空三線交通的日臻完善都大大便利了人們的出行。在教育方面,九年義務制成為硬性的法律規定到現在全民教育水平的穩步提升都從側面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溫飽問題不是問題,所以教育才可以如此普及。此外,人們更加注重身體健康和文娛活動的投入,人均壽命和幸福指數都有顯著提升,消費支出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從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到實現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了連續的跨越。生活水平從生存轉向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消費模式變得更加多樣化。
(二)城鄉消費之間的差距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城鄉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與城鎮化的穩步實施密不可分。從官網了解到:從改革開放至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7.92%上升到58.52%。城市數量從193增加到661個,登記人口的城鎮化率達到42.35%。 但是,雖然從數據的縱向比較我們可以得知城鄉居民相對于過去,生活得到了質的飛躍。但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如果將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和鄉村居民消費支出之間進行橫向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兩之間的顯著差距。從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農村居民在各個消費領域都和城市居民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此外,鄉村居民的消費比率被城鎮居民消費牢牢鎖住,幾乎每個領域都只占城鎮居民消費的一半。這意味著希望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黨和國家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
收入水平往往決定了人們的消費水平,如果沒有一定的收入,那么消費的多樣性也就無從談起,消費差距也就不會如此明顯。一方面,這透露著好的訊息:中國城鄉經濟得了很大發展,人們的生活得到了物質的極大豐富。但是,從更長遠的國家角度來說,消費之間的差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間接反映了人民內部之間的矛盾隱患:物質發展后,人們的精神追求增加,對社會公平抱有期待與追求也就更甚。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收入差距問題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因為城鄉收入差距的社會矛盾是保證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三)城鄉消費差距對城鄉經濟的影響
總之,城鄉消費差距對城鄉經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城鄉消費差距對城鄉經濟的影響是多少?為了更好地研究城鄉消費差距對城鄉經濟的影響,通過官方媒介,選取以下部分政府統計數據。并進一步通過Eviews進行簡單的線性回歸分析,基本步驟如下:
1. 作Y與X的相關圖形如下,從上面的散點圖可以看出次年國民總收入受到前一年城鄉消費差距的影響,近似? 線性關系,為了分析兩者之間的量化規律,建立如下簡單的線性回歸模型:
2. 假定所建模型及其中的隨機擾動項滿足各項古典假定,然后通過OLS法來估計其參數。
透過模型可以得到回歸結果,并據此結果規范參數和檢驗結果:
3. 通過檢驗證明當城鄉消費差距每增加一元,所帶來的國民收入的差距是202.87萬元的收入差異,與預期的經濟意義相符。所以借助定量分析的方法可得出結論:理論上,城鄉消費的差距對國民收入的彈性差異很大,所以想要城鄉經濟更好發展,縮小國民收入極差的重要步驟就是要縮小城鄉的消費差距。
二、改革開放后的城鄉關系
(一)改革開放以來城鄉政策走向
城鄉關系的本質是農業和農村支持產業和城市的發展。雖然農民工和低收入群 體的工資開始上漲,但只要上漲速度比城市居民低,城鄉收差距就仍會繼續擴大。2002年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05年12月的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做出了廢止了自農耕社會以來國家強征的農業稅條例。對城鄉關系進行重大調整,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2007年,提出了建設新的城鄉關系的目標。黨中央適時調整城鄉經濟政策,以城市帶農村,實現工業反哺農村,是意識到城鄉關系的隱患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威脅所采取的重大措施。
(二)城鄉消費對城鄉關系的影響
城鄉消費對城鄉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城鄉消費差距也將在城鄉經濟的發展中形成較大差距。于是提出了新的思考,即城鄉消費對于城鄉關系存在何種影響。
雖然目前主張新農村建設,但勞動力仍然流向城市。因為人均耕種面積較少,加之計劃生育的控制以及土地流轉承包的政策,轉出比自種要更節省時間成本。雖然農村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有了較大發展,但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跟不上人們的需求,城鄉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從而外出務工是農村青壯年的不二選擇。據估算,近年來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并在城市中長期就業的勞動力超過8000萬人。可是,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低制約了個人發展從而進一步拉大了收入和消費的差距。經濟增長推動了農村居民的消費,但消費增長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1995年以來,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直接刺激了經濟增長,消費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系。這種情況下,收入差距限制了消費,消費的差距又會形成鮮明的城鄉對比,而大部分在外務農的民工沒有以自有資產存在的住所,心理存在一定落差,從而激化了內心的不平衡,使得城鄉關系緊張。所以,城鄉消費的差距不僅反映著經濟發展是否協調,也是城鄉關系的側面反映。
(三)協調城鄉發展的啟示
目前,國民政府把構建和諧社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可是,就我國目前的社會情況來看,很多方面還存在著不和諧的現象,這其中就突出體現在城鄉關系的不和諧。要消除不平等,協調城鄉發展,建立穩定和諧的城鄉關系。就如何改善城鄉之間的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公平,緩解城鄉各方面的差異需要民眾和政府的雙重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偉,吳志強.基于制度分析的我國人口城鎮化演變與城鄉關系轉型[J].城市規劃學刊,2007(04).
[2]于世海,葉存軍.創新水平、經濟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相關性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7(07).
[3]張承歡.談改革開放以來城鄉關系的兩次轉變[J].現代農業科技,2009(07).
[4]孫楚仁.一個改進的考察交易效率與城市化之間關系的一般均衡模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11).
[5]王桂榮,蘇貴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研究——基于城鄉消費結構的比較[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4(02).
(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