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
摘要:廣東省跨境電商業發展迅速,但由于新興行業體系的不成熟,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如在行業認識程度、企業經營模式、交易信用安全、物流清關體系等方面存在不足。針對跨境電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文章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促進跨境電商企業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廣東省跨境電商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廣東省;跨境電商;企業;政府
跨境電商是隨著現代化的技術發展而來的外貿新興業態的大變革,區別于傳統貿易,其交易以網絡為載體,因此具備了無邊界、非中心化、全球化的特征,使“買全球、賣全球”變為現實,使國際貿易走向無國界貿易。
中國跨境電商的興起自2003年開始,經過近十五年的發展,已發展到一定規模。 此外,2013年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鼓勵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加之2015年“互聯網+”概念的出現引領傳統經濟改革發展,使我國興起的跨境電商備受資本的青睞,站在風口上快速發展。
在我國跨境電商高速發展的形勢下,作為我國第一大傳統外貿大省,廣東省跨境電商產業也已在“一帶一路”和“互聯網+”推動下快速擴張。
一、廣東省跨境電商發展現狀
(一)傳統貿易增速有所停滯,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顯著增長
從2000年至2007年間,廣東省對外貿易年均增速高于20%,發展迅速。然而,在2008年次貸危機的影響下,廣東省外貿增速顯著放緩,2009年、2014年、2015年間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廣東省的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對外貿易,外貿增速的下降對廣東經濟增長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雖然外貿增長乏力,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跨境電商卻異軍突起。廣東跨境電商連續多年保持著30%以上的增速。根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的廣東省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來看,2015年這一數據為167.3億元,2016年為228億元,增長53.8%,2017年則更是達到441.9億元,規模居全國首位。這說明跨境電商行業有著巨大的潛力,它的出現與發展給廣東省的外貿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二)廣州、深圳引領跨境電商發展,跨境電商產業鏈初具規模
自2013年,國家開展跨境電商試點城市以來,廣州依托其傳統外貿資源,率先試行了跨境電商管理備案制,在第一批試點城市中取得了業務體量第一的成績。深圳的跨境電商業務也隨著利好政策大膽創新模式,于2014年獲得進出口雙向試點資格,并發布了全國首個跨境電子商務的地方標準。廣州、深圳具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和先進的供應鏈優勢,跨境電商發展態勢迅猛。
廣州、深圳的率先發展引領了全省跨境電商的發展。東莞市2017年跨境電商產業園業務出現井噴式增長,帶動全市跨境電商體量急速增長,進出口總額達143億元,同比增長680%。中山市依托跨境電商孵化基地帶動跨境電商企業快速增加,引領跨境電商產業升級。在此基礎上,廣東省跨境電商市場的活力被充分激發,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跨境電商產業鏈。
(三)相關政策的出臺與修訂有利于跨境電商的發展
廣東省政府近年來陸續出臺一系列的文件,為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軟環境。2015年7月,廣東省出臺了《廣東省跨境電子商務園區規劃建設的意見》,規范跨境電商園區的規劃建設,為跨境電商進出口商品提供快速通關服務。2015年9月,省商務廳連續出臺了三項新政策,目的是扶強扶優,并給予專項資金支持跨境業務。2016年5月,廣東省一天發布兩個文件支持跨境電商發展,指出要促進跨境電商及跨境電商快遞服務快速發展。2017年9月,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快廣州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若干措施(試行)》,提出加快廣州市跨境電商發展,促進外貿經濟轉型升級的各方面措施。
政策的出臺表明廣東省政府對跨境電商的支持,為廣東省跨境電商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二、廣東省跨境電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廣東省跨境電商發展態勢良好,但由于新興行業體系的不成熟,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
(一)從業者對跨境電商認知程度不足,從業者缺乏專業知識
隨著現代技術與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了跨境電商行業,競爭愈加激烈。然而其中不少跨境電商中小企業對跨境電商的理解還停留在將傳統貿易搬上網絡,開網店銷售貨物的階段。這種片面的認知導致許多企業對網站信息的維護和更新不夠重視,網站功能的簡陋和信息的缺失使得客戶轉化率極低。
事實上,跨境電商是將傳統外貿的流程電子化、網絡化,其運作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商務、計算機、物流等多方面的知識,需要各方面的合作以及人才的有力支持,而從業者以傳統貿易轉型為主,缺乏電商的相應知識。若從業者不能調整觀念,真正認識到跨境電商的重要作用,積極培養具備跨境電商專業知識的人才,則極有可能最終被淘汰。
(二)跨境電商產品同質化嚴重,自營采購模式將受到較大沖擊
跨境電商是新興的輕資產行業,許多實力或有不足的中小企業也有機會借由跨境電商直接參與國際貿易。然而,此類中小企業主要來自草根,絕大多數未能樹立自己的品牌,其主要的跨境電商模式為自營采購,即通過代購、國外零售店批量購買等方式籌備貨源,企業主要采購的貨物為行郵稅最低的食品類商品、可免稅區間的化妝品等,這也導致品質高、單價高的品牌或商品種類難以進入國內市場。而低門檻的跨境電商自營采購模式發展為同質化競爭,引發價格戰。
隨著政策的調整與實施,跨境電商業也將進入品牌高地的時代。很多自營采購模式的企業由于其體量小,同質化或非品牌產品往往在占全部貨物一半以上的比重,而這類貨物在政策調整后,含稅的采購成本將不可避免地上升,以自營采購模式為主要特點的中小企業將無法抵御政策波動帶來的風險,企業將受到較大沖擊。
(三)跨境電商信用管理體系缺失,跨境電商市場不規范
基于網絡虛擬性及開放性,以及行業誠信體系尚不夠完備,導致商家與客戶的信用具有不確定性,這已經成為電子商務發展中的難題。同時,在中國目前的跨境電商監管體系中,由于個人郵寄政策的寬松,郵寄物品沒有進出口檢疫檢驗環節,或雖有檢驗檢疫環節但監管不嚴,因此,進出口產品的質量得不到保證,尤其是食品、母嬰產品、兒童玩具等敏感商品的品質參差不齊,給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帶來各種隱憂。
如2015年,質檢總局對通過跨境電商渠道流入的玩具、服裝、紙尿褲、餐廚具、濕巾等兒童用品進行了質量抽查,在全部654批次抽樣中,檢測出的不合格批次為217批,不合格率高達33%。2016年我國開始實行消費品缺陷召回,同年共發布缺陷進口消費品召回40例,約114萬件,其中,兒童用品(玩具)類消費品數量69.9萬件,占比61.3%。
(四)物流商檢清關體系尚待完善,跨境電商售后體驗難保證
物流配送是否及時穩定是影響消費者體驗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跨境電商商家采用的物流方式以郵政小包、專線、國際快遞以及海外倉為主,跨境商品存在物流周期長、涉及手續多、物流成本占比高等特點。此外還有交易頻次高、單次金額小的特點,給海關和檢驗檢疫局帶來成倍數增加的服務工作量。多種原因導致現行的物流及清關模式無法適應與滿足大量跨境電商貨物的快速清關需求,導致跨境電商的物流時效體驗差。因此,目前海淘商品的售后服務,尤其是退換貨的需求大部分情況下無法獲得保障。
三、促進廣東省跨境電商發展的對策
從跨境電商政策調整的方向看,國家大力扶持跨境電商的發展,跨境電商的行業監管將逐漸趨于規范,跨境電商企業只有盡快調整商業模式才能在競爭中健康發展。
(一)跨境電商企業應更新經營觀念與模式,政校行企共同培養人才
跨境電商市場將在持續發展中不斷進行優勝劣汰的升級,行業也將由簡單的傳統貿易電商化轉變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進行精準營銷的先進外貿模式。跨境電商企業的競爭也逐漸轉化為拼服務、拼品質、拼物流、拼供應鏈的跨境電商企業綜合實力較量。對于電商企業來說,應當積極優化業務,積極部署經營模式轉型,主動針對政策做出對應的調整。
此外,針對跨境電商人才缺乏的現況,首先,廣東省政府可以依托省內高校,針對跨境電商新興行業開設跨境電商專業方向,在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跨境電商專業課程,并與行業企業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實現校企共同培養跨境電商人才;其次,政府可以從國內外引進優秀人才促進省內跨境電商發展;再次,企業要重視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將跨境電商的工作專業化。
(二)政府應引導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實現價格戰到品牌差異化競爭的轉變
無論是從事傳統的國際貿易或新興的跨境電商,品牌都是企業最重要的優質資產。跨境電商行業的誕生與發展,不僅為企業開辟了進入國際市場的捷徑,也企業培育高品質的品牌創造了良機。
針對跨境電商行業中數量占比最大的,以草根創業和價格戰為特色的眾多跨境電商中小企業,廣東省政府應當正確引導,使其逐漸向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更高層次發展。利用好“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這一國家紅利,大力建設跨境電商產業園區,同時,利用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等特殊區域的作用,輔之以跨境電商的政策優勢,建立“海、陸、空”全方位發展的跨境電商發展載體。同時,利用廣東的區位、勞動力、市場優勢,建立產業生態圈和產品體系,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的品牌附加值,以此擴大自主品牌商品出口,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
(三)跨境電商企業應強化自律,政府應創新監管體系,保障商品質量與支付安全
為提高跨境電商企業在出口貿易中的信譽,相關跨境電商企業應加強商品質量和交易資金安全的風險防控,積極適應不斷完善的規范監管要求。
政府需要盡快統一行業,建立跨境電商信用體系保障跨境電商的健康發展。體系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行業規范,另一方面需要人民銀行依托征信系統,建立身份認證和信用等級評估體系。同時發展跨境電商業務信用服務平臺,通過企業身份認證、電子支付認證、信用黑名單等措施優化跨境電商市場的誠信體系,為跨境電子商務打造誠信交易的產業鏈和安全可信的生態圈。
(四)政府建立跨境電商服務平臺提高貿易便利性,企業布局多種貿易方式提高競爭力
為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性,政府還可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通過建立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和應用手段,簡化海關,檢疫檢驗,國稅、工商等政府職能部門的商品備案、通關、檢驗檢疫、納稅等手續,提高監管質量和貿易便利性,創造更加便捷的通關環境。
企業應主動調整進出口及倉儲模式,豐富商品品類,提前布局多種貿易方式,如跨境、保稅、直郵、海淘等,使企業能夠根據政策變化快速做出調整,保障用戶體驗。同時通過與跨境電商平臺方一起建設海外倉,打造多種跨境物流服務方式,使企業在跨境電商業務中降低綜合運營成本、拓寬外貿營銷渠道,提高自身競爭力,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帶來的新變化。
四、結語
總的來說,雖然廣東省作為傳統貿易大省具備外貿資源、政策環境、地理位置等優勢,但也存在著如在行業認識程度不足、企業經驗模式陳舊、交易信用安全缺失、物流清關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有鑒于此,為推動廣東省跨境電商的發展,企業與政府應從經營觀念與模式的更新,企業品牌建設的加強,政府監管體系的創新,行業服務平臺的建立等方面著手,多措施并舉,幫助省內跨境電商企業突破發展瓶頸,促進廣東省跨境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莫柏旭.新形勢下廣東省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特區經濟,2018(05).
[2]包小妹.中小外貿企業跨境電商運營現狀及問題分析[J].對外經貿,2017(08).
(作者單位: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