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國玲


摘要:稅務籌劃是企業經營活動的組成部分,稅務籌劃始終與企業經營根基一致,根基扎實企業才能做大,經營才能長久。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稅收管理問題越來越受到企業投資人、管理人的關心,稅收籌劃也越來越受到企業關注、重視,但很多企業對稅務籌劃的認識存在誤區,對稅務籌劃方案設計沒有整體意識,對企業稅務管理理解片面和認識錯誤。文章從稅務籌劃的特征與意義、稅務籌劃的誤區、稅務籌劃的方法、應注意的問題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見解。
關鍵詞:稅務籌劃;稅務管理;稅務籌劃誤區;稅收籌劃方法
一、稅務籌劃特點與現實意義
(一)稅務籌劃特點
1. 合法性
合法性是進行稅收籌劃的基石——稅收籌劃必須合法,是稅收籌劃本質特點。不違法是稅收籌劃的前提條件,是稅收籌劃最基本要求,是同偷稅、避稅的根本區別。合法性要求稅收籌劃時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并符合國家立法意圖。企業納稅人利用對稅法的熟知、對業務流程的精通,選擇最佳的納稅方法,從而降低稅負。這是國家稅收政策鼓勵的,是可以促進經濟良性發展、對企業合法經營起促進作用。
2. 事先與籌劃性
籌劃二字表明企業稅收籌劃要在業務發生之前,納稅人納稅義務具有滯后性,納稅義務發生后不存在籌劃的空間,此時再說籌劃就有逃稅、偷稅的嫌疑。因此,企業在經濟業務發生前進行籌劃,對經濟業務進行規劃、設計和安排,以達到減少稅負的目的。稅收籌劃要著眼于企業長遠利益,目的使企業整體稅負的降低,具有超前性。
3. 目的性
稅收籌劃的目的是追求企業利潤(價值)最大化,是在稅收負擔與企業價值最大化之間作比較。
例如:某有機化肥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其生產的化肥一直享受增值稅免稅優惠。該企業所生產化肥既作為最終消費品直接銷售給農業生產者,又作為原材料銷售給其他化工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假定銷售給農業生產者和其他化工企業的比例為4:6,每噸化肥的不含稅售價為2000元(2017年7月1日化肥的增值稅稅率是11%)、成本單價為1500元(另外“進項稅額”是165元)。該企業生產化肥的原材料均從一般納稅人處采購并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為方便計算銷售按10000噸,享受免稅優惠與放棄享受免稅優惠對比,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看出,放棄免稅優惠,企業利潤反而最大。
還是用以上的例子,假定銷售給農業生產者和其他化工企業的比例改為6:4,再看享受免稅優惠與放棄享受免稅優惠對比,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看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利潤最大。
從表1、表2對比中可看到,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稅收籌劃目標時,要根據企業實際經濟業務發生狀況來決定,這樣就可以實現企業與國家雙贏。因此稅收籌劃要著眼企業整體利益,不能只看稅收利益。
稅收籌劃減少稅負是初級目的,終級目的是企業利潤(價值)最大化。二者相抵觸,選擇實現企業利潤(價值)最大化為稅收籌劃目的。
4. 協作與全局性
稅收籌劃涉及企業經營活動全方面——生產、營銷、投資、股權轉讓、理財等。稅收籌劃需要企業領導重視,企業各個部門配合、協作才能使稅收籌劃進行下去。如果做不到,稅收籌劃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協作性在稅收籌劃中非常重要。
稅收籌劃的目的決定企業稅收籌劃要考慮全局性,單方面考慮企業自身利益,不考慮合作伙伴,將會失去市場,企業將無法持續經營。共贏才是王道,盡量謀求各方利益最大化,才能獲得市場,讓企業發展壯大,才能達到稅收籌劃終級目的。
5. 風險性
風險無處下在,稅收籌劃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稅收籌劃方案有主觀性,操作是否成功,在于企業管理者對稅收政策和納稅活動的理解、認識與判斷,成功的概率同企業管理者業務素質、當前稅收政策有關;稅收籌劃方案具有條件性,是企業根據自身生產經營情況在一定條件下設計的,是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或彈性空間來操作與實施,但企業經濟活動和稅收政策是不斷變化的;征納主體雙方權利和義務不對稱,雖然在法律地位上雙方是平等的,但征納雙方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稅收征管法賦予征管較大的“自由裁量權”;稅收籌劃方案征納雙方在認知和認定上存在差異性。
(二)稅務籌劃的現實意義
稅收籌劃會讓企業的投資人、管理者和納稅人都會重視納稅問題,減少偷、逃稅等違法行為,控制涉稅風險;讓企業重視稅法學習,加強納稅意識,清楚明白稅收意義,做到誠信納稅;在合理合法的限度內,減少企業稅負,增加企業利潤,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有助于企業加強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注重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做到兼顧各方利益(國家、集體、個人,整體與局部);有利于企業優化產業結構、合理配置資源、促進企業長效健康發展;有利于企業獲得營運資金,增大現金流,增強企業資金靈活性;有利于國家經濟宏觀政策調控,促進國家完善稅收制度,增加國家稅收,實現國民經濟有序、健康、穩步發展;有利于建立和諧稅收征納關系,讓企業健康平穩發展,實現稅企雙贏,真正做到稅收調節是經濟杠桿的作用。
二、企業稅務籌劃中誤區分析
(一)概念誤區
我國是20世紀90年代初引入稅收籌劃,現階段處于起步階段,存有很多誤區。提到稅收籌劃很多企業就會想到偽造、隱藏、變造等偷、逃稅行為,或認為只要減少企業納稅就是稅收籌劃。還有利用稅法漏洞或缺陷,進行適當財務安排或稅收策劃,達到減少或免除交稅目的,雖然此法不違反法律自身,但違背法律立法精神,“法不禁止不為罪”,不贊成企業采用,它是避稅,不是稅收籌劃。此種認識是概念誤區。
(二)目標誤區
著眼于短期稅收收益,忽略長遠的利益,單純考慮自身利益,忽略或侵害合作者利益,不能推動企業健康穩定發展,這種認識是目標誤區。
(三)風險誤區
不因只以減少稅負為目標,更多的是依法規避涉稅風險,避免給企業帶來損失,這種認識是風險誤區。
(四)信息誤區
企業沒有全面、完整的信息資料,或不能靈敏地覺察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使企業稅收籌劃信息缺失,不能做正確稅收籌劃,這種認識是信息誤區。
三、完善企業稅務籌劃管理方法的具體措施
(一)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開展稅收籌劃
國家出臺很多稅收優惠,用于支持企業可持續性發展、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企業要認識稅收優惠政策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國家稅收優惠的政策,實現企業財務目標——價值最大化。
1. 減免稅法
國家針對需要鼓勵的經濟業務或納稅人,出臺一些稅收法律、法規或政策規定可以享受減稅或免稅的優惠政策,以減輕有此類經濟業務或納稅人的稅收負擔。減免稅法都是有一定的條件,企業對照國家減免稅條件,事前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籌劃、安排,方可以享受減免稅政策優惠。比如: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安置殘疾人符合條件,支付工資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加計100%扣除,同時增值稅也有優惠;利用“三廢”作主要原料的企業在5年內減征或者免征所得稅等。減免稅優惠是國家鼓勵和提倡的,是促進企業發展,增加企業競爭力,因此企業加強對這方面政策研究,吃透政策,最大限度用好政策節稅,壯大企業綜合實力。
2. 不予征稅法
不予征稅是界定征稅范圍的一個概念,國家稅收法律、法規或政策規定對指一項行為(或財產、收入)不屬于某一稅種的征稅范圍,這時其可能屬于其他稅種的征稅范圍,也可能不屬于任何稅種的征稅范圍;同時,取得不征稅的某一稅種的收入,無須辦理該稅種的納稅申報。例如:A公司是一家軟件開發企業,在2017年度取得的即征即退增值稅款60萬元,此收入用于軟件產品研發和擴大再生產并單獨核算,可以作為不征稅收入處理(財稅[2012]2727號);企業支付給員工的差旅費補助是對員工的額外現金補助,屬于工資、薪金的一部分,不需要提供發票,關于差旅費補助的標準由當地財政或稅務等部門制定,標準內的不予征收個人所得稅,超過標準的部分,應并入職工當月工資計征個人所得稅。
(二)利用稅率差異開展稅收籌劃
在一些稅種中,國家根據行業、產品等不同,規定不同的稅率,也有稅種國家規定的是幅度稅率,企業根據實際經營活動,提前制定好經營活動方案、投資與融資等理財方案,同時做好合同備查,使企業經營活動適用較低稅率。例如:A企業是一家運輸公司(一般納稅人),在承接運輸時,會有運費和裝卸費(運費稅率11%、裝卸費稅率6%),此時,如沒有做好稅收籌劃則全部適用從高稅率,即11%稅率;如做好稅收籌劃——在業務發生前簽訂合同按里程約定運費、按重量約定裝卸費,那么企業財務根據合同開票核算,此時運費稅率11%、裝卸費稅率6%。企業稅負明顯降低,企業利潤加大。
(三)利用企業的組織形式開展稅務籌劃
企業組織形式的稅收籌劃主要考慮外部層次和內部層次兩方面,外部層次的組織結構是企業整體上是設計為:公司制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或非公司制企業(分為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內部層次的組織結構是企業設立分支機構時設計為:分公司或子公司。
1. 外部層次的組織形式
非公司制企業(非公司制企業分為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不征收企業所得稅,僅對投資者個人征收個人所得稅,合伙企業以每一個合伙人為納稅義務人,合伙企業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繳納個人所得稅;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繳納企業所得稅。公司制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除需繳納企業所得稅以外,投資者個人從公司獲得的股息和紅利還需繳納個人所得稅。雖然成立公司制企業設立和經營管理的成本比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高,但是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很多的稅收優惠政策僅針對公司,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則無法享受。
2. 內部層次的組織形式
子公司是相對母公司而言的,是受控于母公司的分支機構,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在納稅方面,也是同母公司相分離,作為單獨的納稅主體獨立承擔納稅義務,其成本、損失和所得全部獨立核算,獨立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其他各項稅收。分公司相對于總公司而言的,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在納稅方面,同總公司作為一個納稅主體,將其成本、損失和所得并入總公司共同納稅,因而分公司的損失可以抵消總公司的所得,從而降低公司整體的應納稅所得額;另外,總分公司合并納稅要比母子公司分別納稅的稅收遵從成本要低。
企業分支機構在設立的初期階段預測盈虧狀況,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較長時間無法盈利,處于虧損狀態,采用分公司形式,這樣能夠利用公司擴張成本沖抵總公司的利潤,從而減輕稅負;對于扭虧為盈迅速的行業,條件成熟時則可以設立子公司,這樣可以享受稅法中的優惠政策,在優惠期內的贏利無需納稅。
利用企業的組織形式開展稅務籌劃時,要考慮稅收因素、法律責任、公司的發展目標、自身的特點、地區間地方稅收政策和征管的差異等。
(四)納稅期的遞延法
延遲納稅時間是一個相對的節稅方法,采用有利的會計處理方法,獲得資金時間價值,增強企業營運資金,增加企業當期現金流。對暫時性時間差異進行會計處理,從而獲得資金時間價值。企業根據實際業務,從源頭控制納稅時間,完善合同,從一個納稅期間轉化為另一個期間控制業務的發生時間,改變納稅期間。例如某企業簽訂了一份500萬元的銷售合同,如是直接銷售合同(賒銷),則在商品轉移給對方(所有權轉移),企業須根據合同規定確認收入計算繳納稅金,這就會給企業造成納稅壓力。如果企業根據實際業務情況簽證委托銷售合同,根據受托方代銷清單計算繳納稅金,達到遲延納稅、緩解企業納稅壓力的目的。此方法在大型工程項目中尤其重要。
稅收籌劃方法有多種,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的戰略規化,合理、綜合應用稅收籌劃方法,構建有效稅收管理模式,達到稅收籌劃目的,促進企業健康長遠發展。
四、結論
稅務籌劃不應僅是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的事務,它應是整個企業全員共同責任。稅務籌劃需要各級管理層和全員參與,樹立現代稅收管理理念,稅收風險意識牢記心中。稅收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每個角落,因此稅收籌劃在企業管理中非常重要。稅收籌劃要做到吃透和領悟稅收政策,正確運用稅收政策,理解稅收籌劃意義,掌握納稅方法,從源頭(業務)做好稅收籌劃,構建與自身環境和經營管理狀況相適應的稅務籌劃模式,降低涉稅風險,幫助企業實現(利潤)價值最大化,實現國家和企業雙贏。
參考文獻:
[1]夏亞欣.關于企業財務管理中稅務籌劃問題分析與探討[J].財政界(學術版),2013(02).
[2]任小軍.企業稅務籌劃之誤區及對策[J].雞西大學報,2012(01).
[3]程廣洪.企業稅務籌劃管理方法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10).
[4]李澤清.企業稅務籌劃和稅務管理的思考[J].納稅,2017(31).
[5]王英芳.淺析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稅務籌劃[J].中國總會計師,2012(08).
(作者單位:安徽合泰博慧商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