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華 星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重慶 400000)
當前“社區自組織”的管理方式在一些物業管理滯后的老舊社區中逐漸興起。社區“自組織”是區別于“他組織”的社區管理組織方式,主要依靠內部組織因素的相互認同與協調,因居民群體自身需要而自發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協調的社區組織類型,社區居民通過內部推選等方式成立自組織管理機構,某種程度上承擔了市場化的物業公司承擔的社區管理職能。
筆者試圖通過對重慶市棗香苑社區的實地調查,分析小尺度社區進行自組織管理的成效和存在問題,并對社區自組織管理的發展方向提出些許思考。
棗香苑社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學田灣菜市場附近的山城步道上,社區周邊相應設施配套齊全。社區共152戶,360多人,分為三棟居民樓,統含三個院壩,是較小尺度的傳統舊社區。2016年之前,該社區因缺乏物業管理而出現了社區治安混亂、盜竊時有發生、公共設施缺乏維護、社區環境無人整理等問題,很多原住民因無法忍受環境的惡劣而紛紛搬至別處,但是此處因地處主城,生活便利,社區逐漸成為外來人口的聚集地,社區管理的任務更加任重道遠。
2016年9月,該社區在地方政策推動下成立了自治委員會,開始了社區的自組織管理,在社區環境改善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認可,也成為了重慶市社區自組織管理的典型案例。
2017年12月~2018年3月,筆者走訪了棗香苑社區,通過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到190份,有效問卷為188份)、與自治物業管理人員及居民的訪談,筆者對社區的基本情況有了初步認知。
由圖1可見,該社區主要為中老年人居多的中低收入社區,21歲~40歲的中青年占不到5成,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19%,在走訪和訪談中筆者得知,由于之前社區環境不佳、微交通(位于山城步道)不太方便等原因,社區原住民大量外遷,現社區外來流動人口所占比例約為50%;居民月收入4 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群體約占80%,而2017年重慶的薪資平均水平在4 103元,可見該社區是典型的中低收入社區;從學歷來看,超過6成的居民為初高中和大專學歷,本科以上占17.7%,居民的整體學歷水平不高。

棗香苑自組織社區的物業管理收費標準為每戶每月20元,遠低于市場平均收費,為了維持社區活動開展,社區也通過多途徑來籌集活動資金,根據事務類型,筆者將社區資金收支分為三大類:一為物業費支出,主要用于公共設施的維修;二為政府撥款,主要用于物業費不能支撐的大型設施完善、環境改善等項目,以及自上而下組織的社區活動;三為企業贊助,主要用于節慶主題活動的安排,如臘八節給居民發粥、組織新年百家宴等。
通過訪談,筆者發現,社區自組織管理機構的一項主要職能是承上啟下的溝通職能,向上溝通街道、城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爭取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由于社區自組織管理組織的物業管理費用較低,社區環境欠佳,設施老舊,因此社區物質環境的改善需要自上而下的支持。
在對棗香苑的走訪過程中筆者得知,自治委員會成立以來,對道路和院壩經過了整改和硬化,對垃圾進行統一的收集和轉運,對街道家具、老年活動中心等設施都進行了修整或增設。三個院壩上的花壇、座椅是在2016年9月自治物管開始實施時政府資助修建的,建成后每個院壩上都有了可以休息停留的集聚空間,同時增加了院子里的綠化面積,因此受到居民們的喜愛(見圖2)。另外2016年以前,一層住戶為獲取更大空間,在門外院子里私搭亂建棚子,自治物管開始后出于安全的原因被政府整治,改成統一的入戶雨棚,既方便了一層住戶,又讓院壩公共空間整潔干凈(見圖2)。

由此可見,自組織物業管理的“自主性”主要體現在居民議事上,將居民的合理訴求向上反饋,以爭取政策性支持。
自組織管理機構雖然是居民自我管理的主體,但是機構設立、日常事務開展、評審監督等事務仍然需要在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和引導下進行。筆者通過觀察和訪談,認為政府相關部門自上而下的管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支持社區自組織機構的成立和完善。2016年9月份棗香苑自組織社區在政府的倡議下成立,由于之前了解“自組織物管”概念的居民并不多,在成立之初政府做了大量的協調宣傳工作,并組織居民民主投票選出管理人,幫助社區自組織完善章程、規范管理,可以說,政府部門是棗香苑基層自組織物管最重要的組織力量。
二是對自組織管理事務進行監督。自組織物管并不是將所有社區管理權力下放到基層社區放任其發展,而是在政府部門和居民的共同監督下,透明、公正地行使管理權力。在本案例中,學田灣社區每月都會查閱棗香苑的財務報表及其他工作情況,從而保證居民物管費用使用的效益最大化。
三是對社區自組織管理進行獎懲評價。地方政府部門將自組織社區的管理人員納入地方評優的范圍,以提高其工作的積極性,社區自治管理人員周阿姨在2016年被評為“5好家庭”,2017年被評為渝中區先進個人,另一位管理人徐叔叔也被評為上清寺街道先進個人。政府對他們的褒獎是對“于平凡中見偉大”的普世價值觀的認同,也極大地促進了他們為社區服務的積極性。
經過兩年的實施,棗香苑在社區自組織管理下,從物質空間的完善到居民關系的改善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見圖3)。

居民們反映,自組織物管實施以來,院壩和樓道內的衛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之前由于無人管理社區衛生,院壩上隨處可見生活垃圾和寵物糞便,實施自治物管后,每戶只需交20元物管費,社區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每個院壩內設置一個垃圾箱,居民的生活垃圾不再擱置樓道,而是直接丟入垃圾箱,每天都有專人打掃院壩、樓道衛生,并清理垃圾箱;壩子上配備了寵物便紙箱,寵物排便后主人直接清理。
自治組織會根據節慶活動或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部署安排社區活動,比如給山區兒童織毛衣、傳統節日慰問老人等活動,雖然受到資金、人員等條件的約束,但是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區融合,提高了居民對自治物管的信任度和對社區的歸屬感。
通過問卷調查,筆者整理了居民對社區自組織管理的滿意度評價(見圖4),對社區環境改善的滿意度最高,近八成的居民對社區環境非常滿意;對自治物業的服務水平也基本持肯定態度,超過六成表示非常滿意,并表示對管理者比較信任,而10%表示不太滿意的、原因主要是對每月20元的物管費存有疑問,同時有許多流動人口對小區的自制制度還不熟悉,對社區活動的事務參與較少,認為自己沒有享受到相應服務。考慮到社區人口構成的特點,如何更加具有針對性地服務好各群體,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從鄰里信任度的調查中我們發現,超過一半的居民表示平時不常發生鄰里交往,這也與外來人口比重較高有關,總體上鄰里關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居民也提到自治委員們會及時介入到矛盾的解決當中,并且表達了對自治委員會管理人員的信任。

第一,諸多限制條件導致管理服務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社區管理瑣事較多,管理人員多為本社區年長居民,對現代城市社區自組織認識不足,工作上缺乏對不同特征居民的心理和行為的深層次理解,仍然用陳舊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和處理問題,加之人員配備存在缺位,導致管理人員在事務管理方面的力不從心。
第二,資金來源受限,社區資源整合能力較低。由于物業收費標準較低,無法完全滿足社區活動組織的需要,社區的自組織力量非常有限。
第一,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社區自組織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社區自組織規定”,明確各社區主體的職責、功能,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并建立各項激勵政策來選拔管理人才。
第二,增強城市社區資源整合能力,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政府部門引導社區與相關機構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建立聯系,通過政府補貼、單位共建、企業出力、居民參與、社會捐助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