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倩,邱伊琴
(1.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45;2.廣東環科院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45)
甘薯又稱紅薯,自16世紀傳入中國,其已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產量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1-2]。甘薯所含有的淀粉能達到其干重的50%~80%,是重要的淀粉生產原料,用作制糖業;此外,甘薯也被用作酶制劑、醫藥產品和乙醇燃料制取原料[3-4]。甘薯制品運用廣泛,而其中甘薯淀粉生產所的污水對環境的影響最為嚴峻。
淀粉廢水具有CODCr高、懸浮物濃度高、氮磷含量相對較低的特點,淀粉廢水出水水溫高,且極易水解酸化。傳統的淀粉廢水處理主要采用普通厭氧生物法,在原水儲存調節池調節酸堿后,才能進入厭氧反應池。這種方法對堿藥劑的消耗量大,而且在氣溫過低是還需要對厭氧反應池進行加溫,以保障微生物的存活,該工藝運行成本高。為了保證厭氧出水能達到后續處理的要求,厭氧反應器的水力停留時間要求在10 d以上,這直接加大了污水處理設施的一次性投入成本,也間接的增大了污水處理設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積。
通過對某甘薯淀粉加工廠廢水處理實驗研究,并結合該淀粉加工廠的實際情況,采用水力篩-初沉池-疊螺機-調節池-高效厭氧池-MSBR池組合工藝處理該淀粉廢水。其中水力篩+疊螺機能夠去除廢水中絕大部分的懸浮物,極大的降低了后續污水處理難度,降低了厭氧進水酸化程度,減少堿藥劑的添加,有效的降低了運行成本。經調試運行,該污水處理工藝出水各主要污染物指標均達《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一級排放標準。
某甘薯淀粉加工廠淀粉廢水排放量為80 t/d,要求達《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一級排放標準,準予排放。廢水水質情況與排放標準見表1。

表1 廢水水質及排放標準
某甘薯淀粉加工廠淀粉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圖見圖1。
淀粉廢水具有懸浮物濃度高的特點,其懸浮物的主要成分為甘薯纖維和淀粉渣,其水解后會極大的提高污水處理負荷。因此,廢水進入污水處理系統后,要用水力篩及時的將大顆粒的淀粉渣、甘薯纖維與污水分離開來,避免兩者在高溫廢水中水解,此外,淀粉渣與甘薯纖維均有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將水力篩用做污水處理預處理,一方面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后續污水處理負荷,另一方面能通過回收淀粉渣與甘薯纖維,產生經濟效益來降低污水處理運行費用。
水力篩對廢水中大顆粒懸浮物(r>2 mm)具有很好的分離作用,但是對于小顆粒懸浮物(r≤2 mm)的截留能力微乎其微。因此,廢水中的大部分淀粉渣與甘薯纖維經過水力篩分離后,進入初沉池。為了形成更大粒徑的顆粒物,便于讓疊螺機高效的分離廢水中的小顆粒物,需要往廢水中添加濃度為1‰左右的陰離子聚丙烯酰胺(相對分子質量為400~500萬),當廢水的濁度降低,并出現直徑為4~6 mm左右的礬花后,可以停止聚丙烯酰胺的添加,再開啟疊螺機將被聚丙烯酰胺聚團后的懸浮物與污水分離。由于淀粉廢水的CODCr基本是由于淀粉與纖維素的水解導致的,因而此方法不僅能去除淀粉廢水中絕大部分的懸浮物,還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廢水的CODCr。廢水經疊螺機處理后,進入調節池降溫,在降溫的過程中,廢水中的有機物會水解酸化,同時會出現污水pH值降低的情況。當污水降至常溫后,酸化過程會減弱,此時可以往調節池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用于調節污水pH值至7±0.5左右。由于淀粉水解后產生的酸為有機酸,因而石灰水使用量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pH的調節過程必須要在厭氧進水前完成,要避免有機酸在厭氧反應器中累積,以保證厭氧反應器的正常運行。
調節池均勻水量,調節水質后,廢水經過泵提升進入高效厭氧反應池。本厭氧池參考升流式厭氧反應器原理,通過泵從厭氧池上液面抽水,再從底部布水系統打出,使得泥水能夠充分混合,讓厭氧反應持續高效的運行。這種處理方式能夠有效的降低厭氧水力停留時間,減少厭氧反應器的建設投入。厭氧反應器內循環回流比為200%~300%。水力停留時間由傳統厭氧工藝所需的10 d左右,縮短至3~4 d。廢水經厭氧處理后,大部分的污染物為厭氧微生物利用,作為其新陳代謝的營養物質,并產生甲烷,可通過水壓密封裝置回收用作廠內鍋爐加熱。
廢水經厭氧生化處理后,大分子的有機物被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大部分被降解,余下部分難易被厭氧微生物利用,隨厭氧出水進入好氧生物處理工藝中。好氧工藝采樣MSBR工藝,其優勢在于:MSBR池裝填纖維組合填料,具有比較大的比表面積,能讓微生物依附在纖維上生長,長成菌柱后形成生物膜,從菌柱內向外分別形成厭氧區、缺氧區和好氧區,具有很強的耐沖擊負荷能力;菌柱中的微生物老化后,在曝氣所形成的水流帶動沖刷下,菌柱表面生物膜會自然剝落,再形成新的生物膜,具有自我的更新的能力。組合填料的比表面積為2000~3000m2/m3,能夠為MSBR池保留足夠量的微生物,能有效的利用吸收廢水中的營養物質,清潔水質。MSBR池采用蝶式微孔曝氣方式,氣泡細小均勻,氧傳質效率高。

圖1 工藝流程
Fig.1 Process of Flow Diagram
水力篩選用型號為HY-WG50(配置兩臺,一備一用),自帶進水池與自吸泵,處理能力為50 m3/h,用于分離廢水中的淀粉渣和纖維素。
初沉池尺寸為4.0×8.0×4.3 m,鋼混結構,有效總容積為96 m3。初沉池采用束流沉淀池,類似蘭美拉沉淀池,池底為倒梯形,分為兩格均單獨安裝攪拌機與無阻塞切割泵(置于倒梯形池底中心),配備陰離子PAM加藥裝置一套。
疊螺機采用TN40型號,進水端接初沉池切割泵,處理能力為40 m3/h,用于分離廢水中的小顆粒懸浮物。
調節池尺寸為6×4×3.5 m,鋼混結構,有效容積為80 m3。由污水泵(配備兩臺,一備一用)提升進入高效厭氧反應池。
高效厭氧反應池尺寸為8×6×6 m,鋼混結構,有效容積為250 m3,水力停留時間為3 d,配備布水系統一套,主管φ65 mm,支管φ32 mm,支管開孔間距為300 mm,孔徑大小為10 mm,布水管材質為UPVC給水管。配備臥式螺桿污水泵兩臺,泵進水端為厭氧反應池液面下1 m處,出水直接接入厭氧反應池進水系統。池頂安裝有水封罐,用于收集厭氧反應產生的甲烷。
MSBR池尺寸為8×4×4 m,鋼混結構,除去占池容30%的好氧活性污泥,池體有效容積為80 m3,水力回流比為300%。池體內安裝有鋼結構的組合填料架。
沉淀池采用束流式沉淀池,鋼混結構,尺寸為4×4×4.5 m,安裝豎流桶與溢流堰一套,采用靜水壓排泥措施,剩余污泥經泵提升直接回流至MSBR池,老化污泥排入初沉池。
高效厭氧反應池是降解廢水中CODCr的關鍵工序。廢水在進入高效厭氧反應池之前,已經由水力篩和疊螺機去除了廢水中絕大部分的懸浮物,這極大的降低了調節池中廢水的酸化程度,減少了調節池石灰水的投加量。調節池要求將pH值調節至7.0±0.2后,進水至高效厭氧池。由于厭氧池中并未安裝排水泵,因此厭氧池的排水速率由調節池的進水速率調節,調節池潛水提升泵流量為10 m3/h,要求提升泵揚程高于厭氧池循環泵揚程(揚程為8 m)與調節池底部的高差之和,即揚程>13.5 m。高效厭氧反應器接種絮狀厭氧污泥40 t,當反應器開始運行后:(1)反應器液溫要控制不低于10℃,低于10℃后要往厭氧反應器內的冷熱交換水管供水蒸氣或熱水加溫;(2)監測反應器中pH值,應控制在7.0±0.2左右,若pH值<6.2,應加大調節池石灰水的投加量,若厭氧池pH值依舊往下降,則要停止進水,加大回流比,待pH值恢復正常后再進水,此間多余的廢水應排往應急池待處理;(3)回流泵的回流比正常控制在300%左右,若厭氧池CODCr去除效率高,達到目標去除率的水力停留時間預期<3 d,則可以降低回流比至150%~200%,若達到目標去除率的水力停留時間預期>3 d,則可以加大回流比,但不能超過400%,回流比過大會破壞厭氧活性污泥絮體,導致厭氧出水懸浮物濃度增加。廢水經高效厭氧反應池處理后,進入MSBR池。
MSBR池安裝組合填料30 m3,接種好氧活性污泥10 t,好氧活性污泥馴化初期要求添加一定量的次粉(淀粉或者面粉生產的殘次品)或者葡萄糖,并強制曝氣24~36 h,用以活化好氧活性污泥。好氧活性污泥的活化成功以污泥顏色為黃棕色為準。污泥活化以后,減少曝氣時間為14 h/d,然后開始按每天10%的比例增加厭氧池進水,直至MSBR池出水指標穩定。該MSBR池采用間歇性運行,運行周期為24 h,其流程為:A階段(曝氣2 h)-B階段(進水并曝氣8h)-C階段(曝氣4 h)-D階段(靜置10 h);進水的同時排水,從B階段開啟沉淀池回流泵(流量為25 m3/h)9.6 h。
經過1個月的調試運行后,出水均達到預期效果,再經過一個月的驗證運行后,沉淀池各主要出水指標均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各指標監測結果見表2。

表2 監測結果及去除率
“水力篩-初沉池-疊螺機-調節池-高效厭氧池-MSBR池組合工藝”有效的減少了傳統厭氧反應器水力停留時間,縮小了占地面積,節約了一次性投入成本,且能夠高效穩定的處理木薯淀粉廢水,并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排放,通過了竣工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