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宜
【摘 要】自2016年起影視節目“文”化變化日益顯著。本文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著重分析中國現行影視節目因政治、經濟和思想觀念等原因,出現主題變更、本土化程度提高和參與度增強的現象及原因。本文還就此問題提出未來的影視節目應該盡量避免出現主題單一、本土化缺失和參與性不足三大問題,以期制作一個高質量、內涵豐富的節目。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 ?影視節目? ?文化類節目? ?創作模式
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的問世,掀起了中國觀眾和輿論媒體對新興發展的電視節目導向的熱議。本文將以《中國詩詞大會》現行創作模式為例,針對中國影視媒體主題從娛樂消費到教育文化、走向創新本土化、參與度增強的顯著變化對影視節目的走向、原因及發展前景作出闡述。
一、主題變革
1.傳統主題。一個節目的主題是其能否持久發展的關鍵。但節目的主題不易隨其供需關系而改變,往往從一而終。傳統的電視節目是以娛樂和引導消費為主題,以游戲為主體機制的模式作為吸引觀眾群體的噱頭,并以此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圈生存下來。
2.新型主題。新興發展的節目較傳統節目在主題上有顯著的變化。不再只是以娛樂消費為導向,而是轉變為以引導教育、繼承和傳承文化為主題。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中國詩詞大會》是由中央電視臺在2016年推出的一檔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該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想要借詩詞為媒介引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思考。由《中國詩詞大會》出現的變革呈現出的節目文藝化,是影視節目主題發生變化的具體體現。
3.發展原因。前十年中國大力發展經濟,但是影視媒體的更新速度遠遠落后于經濟增長速率,以娛樂為主的節目比起益智類節目更具市場競爭力。例如《快樂大本營》從1997年起經過多次改版最后停留在“明星+游戲+互動”的模式上。數十年的主題都是以娛樂為主,加之明星效應輔助完成創作,至今仍能吸引觀眾。以此為例,各大衛視競相以此類傳統創作模式為標準,該模式迅速占領了娛樂市場的半壁江山。這類節目創作和制作在層次上要求更高,需要制作團隊由本及末、由上到下進行改革以順應時代潮流現代化進程。但改革只能建立在主題正確迎合時代的基礎上,這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生存問題。
二、內容變革
1.傳統節目內容。此前熱門電視節目基本都是各電視臺用高價從國外引進,原汁原味、照搬照用在中國市場上熱銷。例如《奔跑吧兄弟》從節目形式到人員配置都與韓國原版《Running Man》極其相似。雖然至今仍很熱門,但是觀看群體明顯縮減,普適性減弱,觀眾無法體會舒適感和創新性。這不僅表明“新”對于節目制作的重要性,還體現從國外重金買下版權,進行改編甚至直接由原節目組指導的方式并不一定能長久適應中國娛樂圈。如果不進行本土化改革,那么大多都會在發展前期擁有大量收視率,但后期卻落得觀眾寥寥無幾的下場。
2.本土化創新內容。相比之下,由CCTV-10自主研發的《中國詩詞大會》充分體現了本土化。其比賽機制由詩詞作為切入點,用選手對詩詞背誦、應用的答題競爭和專家團對詩詞的賞析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入于節目中,將文化和節目捆綁起來的模式更有利于搶占市場份額,形成競爭優勢。
3.變革原因??萍及l展加速進行,人民思想觀念現代化,并加大享受資料消費和發展資料消費的占比,對于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大大提高。況且文化類節目本身就是一個極不容易被排斥的節目。電視臺皆欲通過這一類節目彌補文化差距或拓寬知識深度,提高個人修養,借以完成其社會價值。這奠定了此類節目基本不存在收視困難的問題,反而會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正是如此,如果影視節目仍然采用只引進不進行本土創新的模式,就將不適應于觀眾的需求,無法在競爭中處于主導地位。人們不再想看落后于他國的或因他國淘汰繼而進軍中國市場的節目,而是需求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展現中國嶄新實力的節目。所以央視才會領頭進行此類創新,加入或加深本土化成為發展選擇的新方向。
三、參與度變革
1.傳統節目下的參與度。以《快樂大本營》為例,其發展模式為“明星+游戲+互動”。但是不難發現即使節目中有專門的觀眾互動環節,節目也只是采取現場游戲形式。這不免將節目互動環節局限于現場觀眾且僅限于小眾并非大眾,而對于觀看轉播或在網絡上觀看的觀眾,就只會變成羅文超在2011年提出的“你演我看”的傳統節目模式,使得觀眾完全缺乏參與度。缺乏參與度對于任何一個節目都會埋下隱患。
2.新興節目下的參與度?!吨袊娫~大會》在參與度上進行創新型突破。增加百人團和預備團,且百人團成員都要參與答題、都有機會成為場上選手使得現場參與度為100%。憑借詩詞這一簡單但卻極其大眾的主題,使得各界人士都主動收看,而非被動接受,也是其成功一大原因。
四、結論
現行的影視節目由于國家政治政策、經濟發展和人民思想觀念轉變等因素,導致影視節目出現主題變更、本土化提高和參與度增強變化。未來的影視節目應該避免出現上文中所提及的主題單一、本土化缺失和參與性不足三大問題,力求制作一個有高質量、豐富內涵的節目。
(作者單位:成都外國語學校)
【參考文獻】
[1]周韋希.中國傳統文化節目的多元創新思考——以《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2):121;[2]張雨燕.多維融合:文化類節目《經典詠流傳》解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8(21):123+125;[3]程朱然.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朗讀者》:當今電視文化節目何去何從[J].新聞傳播,2018(19):56-57;[4]王凱.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的成功之道[J].當代電視,2018(08):32+28;[5]吳怡.《快樂大本營》為何火了20年[J].當代電視,2017(09):45-46;[6]趙淑萍,付海鉦.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價值導向與傳播特征——基于《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數據分析[J].電視研究,2017(0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