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法飛
【脫貧老區縣巡禮】
4月30日,云南省政府公布,硯山縣、西疇縣達到國家貧困縣的退出標準要求,經過嚴格的檢驗、評估、公示后,順利脫貧摘帽。這是文山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貧困縣脫貧“零”的突破。
“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只見石頭不見土,玉米長在石窩窩,春種一大片,秋收一小籮。”一首久傳的民謠,道出云南文山人民曾經的困境與愁苦。
北回歸線橫貫文山州,州最高海拔2991.2米,最低海拔107米。在全州31456平方公里的國土中山區、半山區占97%,巖溶地貌占53.4%,石漠化面積8318平方公里,潛在石漠化面積1825平方公里。
由于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起步比較晚,錯過了許多發展機遇,文山州八個縣(市)都是國家級貧困縣,其中兩個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截至2017年全州動態識別出的貧困人口達41.9萬人,貧困發生率13.27%。
脫貧攻堅戰開展以來,文山人民在北回歸線上創造了人類減貧奇跡,也為中國減貧史創造了“文山奇跡”,為全國脫貧攻堅事業貢獻“文山經驗”。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擺脫貧困是文山人民生生不息的奮斗夙愿。為了實現這一夙愿,為了這份最大的政治責任,脫貧攻堅已成為文山州委帶領州縣鄉村四級書記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
科學的決策來源于對州情的熟知。州委主要領導帶頭,到最貧困家庭,到最落后鄉村,察真情,看真貧;進壯鄉、爬苗嶺、走邊關、訪老區、入戰區,遍訪全州104個鄉鎮和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開展大調研。一年中召開的13次州委常委會就有9次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文件,明確了決戰時間表和路線圖。全州上下以壯士斷腕的態度和決心,擔當起脫貧責任。
“采取超常規舉措,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實干加油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決心澎湃處,揚帆奮進時。戰勝貧困這個“非常之敵”,文山360萬干部群眾以愚公之志下“非常之功”。
2017年9月2日,中共文山州委九屆三次全會召開,會議的主題只有一個:脫貧攻堅!
“明確脫貧攻堅任務,細化脫貧攻堅措施,動員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弘揚‘西疇精神’,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實干加油干,舉全州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決勝戰。”“第一項議程,審議通過《中共文山州委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討論稿)》,同意的,請舉手……”
巍然屹立的老君山,孕育了這片熱土的神奇與偉岸!奔騰不息的盤龍河,見證著這方熱土的發展與變遷!文山州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面貌,正在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中逐漸淡去。
回望來路,一張張脫貧攻堅成績單躍入眼前:“十三五”以來,累計實現20.1萬貧困人口脫貧、189個貧困行政村出列,貧困發生率從15.73%下降到9.36%。
前瞻未來,一個個深度貧困硬骨頭根治在即:17.8萬人脫貧、396個貧困行政村出列,8個縣(市)都要在規定時間內摘帽,全州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積極發展種養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和傳統手工業,大力實施“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培育,實現有條件的貧困村有1個以上產業發展項目,有條件的貧困戶至少參與1個增收項目。
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和帶動效應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大戶等經營主體,實現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參加一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
加快貧困地區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大力開展電商扶貧,實現貧困村電商和網上銷售農產品和購買生產生活資料服務全覆蓋。
依托貧困地區優勢旅游資源,積極開發原生態體驗、觀光采摘、農家樂、垂釣休閑、養生度假以及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手工藝、服飾、美食等鄉村旅游特色產品,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增收。
積極探索資產收益扶貧。采取“政府+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鼓勵貧困戶以土地托管、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畜禽托養等多種方式,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合作,實行按資分利、按股分利、按勞取酬、優先優酬的幫扶方式,提高資產收益,增加貧困戶收入。
讓每戶貧困戶都掌握1—2項實用技術和生活技能,對初、高中畢業未能升學的貧困家庭學生實行100%的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積極推薦就業。加強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免費對貧困戶勞動力開展訂單、訂崗、定向培訓,加大向東部沿海地區勞務輸出的組織服務力度。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就業。
以縣城規劃區、特色小鎮、產業園區、旅游區為安置重點,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結合小集鎮、民族特色村、旅游特色村等建設,加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并確保搬遷對象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集中力量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家庭“四類重點對象”的基本住房安全問題。
實施150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水源保護區退耕還林工程,實現應退盡退、能退則退。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或設立生態公益崗位的方式,使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公益林、森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生態管護工作,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大力實施農村“七改三清”環境整治行動,改善貧困地區農村人居環境,確保貧困村既有新房、又有新村。
構建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的教育精準脫貧體系,落實多元扶持與資助政策,實現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控輟保學”100%。制定出臺全州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校生從幼兒園到大學的資助辦法。加大科技扶貧力度,鼓勵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轉移和轉化,助推貧困地區產業發展。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行政策傾斜,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幫扶力度,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有效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加強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工作,農村低保對象實行動態管理,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健全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全面加強“三留守”人員的基本民生保障工作。
學術期刊僅僅從制度和管理上反學術不端行為還不夠,必須深入研究反學術不端行為的技術,作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鼓勵和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的金融支持。推動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綜合保險、扶貧農業保險、小額人身保險等多種保險業務,探索通過以獎代補等支持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保險發展。
吸引更多的外部力量支持脫貧攻堅,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互為支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同時,按照新時代要求,文山州還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人居環境改造工程、“非四類對象”C D級危房改造、飲水安全等惠民工程。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誓言猶在耳,戰鼓催人進。
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緊要關頭,文山州舉全州之力,吹響了“百日沖刺”的“沖鋒號”,對照清單逐項盤點補短板,打好精準扶貧“組合拳”,倒逼各項任務的完成,確保如期脫貧摘帽。
2018年9月14日,全州扶貧開發領導小組2018年第二次全體(擴大)會議指出,2018年剩下的100多天是文山脫貧攻堅最關鍵的時段,全州上下必須集中精力,全力沖刺扶貧項目建設和幫扶工作。
行動的重點內容為,在州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人力,全力以赴奮戰百日,重點開展“九大行動”。
把各方面的數據進行再充實、再完善、再修復,做好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數據錄入、比對、清洗工作,使數據庫系統數據、紙質材料與實際情況實現“三統一”。
要全面掌握、熟悉各項扶貧政策措施的要求,充分結合文山實際,謀劃出具體措施和辦法,提高政策落實的效果。
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和考核指標要求,再細化、實化,有統一、明確的工作標準和工作要求,杜絕機械式的理解和簡單化處理,把工作做準做細做實。
就業帶動方面,根據勞動力實際,采取扶貧車間、公益性崗位等形式,讓貧困群眾自覺、積極地參加勞動,通過自身勞動獲得持續而穩定的收入,實現有尊嚴的脫貧。
產業帶動方面,進一步盤活資源、資產,把貧困群眾組織、吸納到現代的、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發展模式中,使其能夠參與產業發展、分享產業紅利。
按照凈化、綠化、亮化、便利化要求,推行西疇“五分錢”工程,做好農村垃圾處理、衛生廁所改造、生活污水處理、雜物整齊規范擺放、房屋墻面美化等工作。
“撫今憶昔”感黨恩教育行動。
通過各種宣傳和群眾性活動,讓貧困群眾歷苦知苦、倍加珍惜美好生活,提升滿意度。
采用多種形式,發揮鄉規民約和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一約四會”的作用,開展文明新風教育,加強科學知識普及和法治教育,引導人們崇尚科學、破除陋習、遵紀守法,改善鄉風民風。
結合“四好公路建設”,加強村道的路基加固、路面平整和清理、邊坡修理、標識設置等工作。
“百日沖刺”行動開展以來,各級黨員干部沖鋒在一線,與貧困群眾齊心協力搞建設,將戰斗堡壘建在最艱苦的一線,將黨旗插在最需要的地方,找準靶心、精準發力,全力以赴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