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傳廣 繆陽陽 顧愛東
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留守老人無力種地的實際,海安市濱海新區探索農地股份合作制,走出一條農業生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新路子。
陽春三月,農事正當。
4月9日,在江蘇省海安市濱海新區富港村港豐谷物農地股份合作社,幾位村民正揮汗如雨,為中稻秧池營養土拌肥、篩選、裝袋,這些肥土裝袋腐熟后,月底就能用于中稻育苗。
清明節后,港豐谷物農地股份就開始了新一年夏種準備工作,為今年再次奪取糧食生產大豐收卯足勁。
富港村黨支部書記、港豐谷物農地股份合作社社長王琪峰說:“今年已經從種子部門優選稻種14000斤,我們已經做好了中稻落谷的相關準備。”
2017年底,在開展“走幫服”活動中,富港村黨支部書記王琪峰帶領村兩委會成員到村民家中,和村民拉家常,談政策。
一些村民告訴王琪峰,“子女們這年頭紛紛外出務工,家里的責任田,每到夏收夏種缺少勞力,我們年紀大了,農活干不動了,孩子們從外地回來又不劃算。”還有村民說:“再這樣下去,家里的責任田可能要拋荒。”還有的說:“前幾年,一些地方土地流轉給蔬菜種植戶,可是有些種植戶因為效益等問題,老是拖欠村民的流轉金,我們不放心把田包給外地人。”
聽到這些話,王琪峰憂心忡忡。
群眾的呼聲就是第一信號。王琪峰在村支部會上把自己的想法同村班子成員商量:把村民的土地流轉過來,一方面解決多個農戶沒有勞力的問題,另一方面由村班子成員領銜成立股份合作社,把村民變為股民,采取土地分紅,讓村民獲得基礎性收益,讓年富力強的勞力在外安心打工。
富港村有個村民議事會,村支部把成立農地股份合作社的議題拿到議事會上,獲得全票通過。很快,港豐谷物農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并流轉土地1400畝。至此,富港村除水產養殖用地外,90%以上土地實現合作社經營。
去年7月,經濱海新區黨工委批準成立的港豐谷物農地股份合作社黨支部,與村黨支部“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富港村4組陶桂萍身體殘疾,一家4口人,種了5畝責任田,由于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幾畝責任田一年下來,賺不了幾個錢,是村里一直幫扶的低收入農戶。像陶桂萍這樣的家庭,在富港村還有七八戶。
實行股份制以后,這些農戶陸續脫掉了貧困帽子。
2組嚴三權告訴筆者:“去年我家從港豐谷物農地股份合作社拿到土地流轉金6700元,加上在合作社打工,拿到手的接近2萬元。這在過去是不可能有這么多的收入的。”
港豐谷物農地股份合作社流轉了全村的糧食種植用地,村民全員入社,土地全量入股,實現農業規模經營。
“自從村里流轉我家的土地后,不僅僅獲得固定的土地收入,更重要的是夫婦倆安心在外打工,還能掙上個10來萬元。也不再為農忙時年老的父母操心了。”村民周愛民遠赴上海前和村支部書記王琪峰說。村會計輔導員告訴筆者:“去年,通過農地股份務工增加收入,52戶低收入戶全部脫掉貧困帽子。”
港豐谷物農地股份合作社發揮合作社集體聯動優勢,引進新技術、新品種,走大機械作業之路,按照工廠化生產方式,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成的問題,精細化管理每一個生產環節。
合作社擁有農業機械總數127臺,還于去年建成糧食烘干中心,擁有烘干房、倉儲庫864平方米,農機庫480平方米,綜合用房144平方米,曬場1500平方米,安裝了4臺(套)烘干機,全年烘干儲存糧食1500噸,為2000畝糧食提供了安全保障,實現糧食生產“育苗—耕作—種植—植保—收割—還田—烘干”全程機械化。
“過去夏秋收獲期間,田間地頭到處冒煙,秸稈處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農村環境臟亂差。現在不一樣了,秸稈全部機械化還田,環境整治的壓力小了。”村委會主任繆云飛告訴筆者:“現在的環境整治放在主攻人居環境上。”
村干部就是合作社干部,更是合作社員工。
村民兵營長何磊去年在地里忙活了一年,合作社也按照工作量給予了一定補助,關鍵的是,村干部跟班勞動,指揮施肥除草收割,一個個為合作社的運行吃足了許多苦。“股份合作社由村干部領頭主辦,就要為村民負責。”王琪峰說。
港豐谷物農地股份合作社運行一年,各類優勢得到顯現。不僅僅解決了農村缺勞動力家庭的種地之苦,而且,把村內的低收入戶安排到合作社打工,獲得工資性收入,糧食總產量比一家一戶耕種高6%。合作社盈利近30萬元,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提升了發展活力,提高了帶動能力,是鄉村振興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