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強毛 韓 玨
2018年10月17日,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首場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北京召開。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正處級干部、河南省息縣路口鄉彎柳樹村駐村第一書記宋瑞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在宋瑞身上,發生了哪些脫貧攻堅故事?
2012年10月,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干部宋瑞被黨組織選派到河南省息縣的彎柳樹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那時,彎柳樹村是息縣有名的省級貧困村,全村460 戶,有146戶貧困戶。
宋瑞清楚地記得,當她帶著行李來彎柳樹村報到的當天,一位迎接她的村干部疑惑地問道:“你就是上級派來扶貧的?”宋瑞先是一愣,繼而笑著反問:“怎么,不歡迎呀?”這位村干部似乎有些不信任,陪著宋瑞在村子里轉了半天,始終沒說一句話。宋瑞發現,不僅個別村干部對她不信任,村民們對她也很疏遠,見面大多是一副冷面孔。宋瑞當時就感到,彎柳樹村的脫貧攻堅對她來說,無疑是一場挑戰。她脫掉高跟鞋,放下咖啡杯,穿上和村民們一樣的“勞動服”,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彎柳樹村的脫貧工作中。
駐村不久,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副總隊長宋明建到彎柳樹村看望宋瑞并了解村里情況。宋瑞和村干部認真挑選了幾家有代表性的貧困戶,準備領著宋明建上門慰問。不料,一村民將他們堵在路口,毫不客氣地說:“為什么去他家送東西?俺家也貧困,為什么不來俺家慰問?”弄得宋瑞一臉尷尬。
宋明建離開彎柳樹村時對宋瑞說:“看來村里的情況比較復雜,一定要想法找準村里貧窮癥結,爭取更多的貧困戶脫貧。你是單位派出的干部代表,我們當領導的會負總責,這里有什么難處可以直接給我們打電話。一定要記住,單位是你的堅強后盾!”宋瑞感動得使勁點頭。
為了盡快讓彎柳樹村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宋瑞想方設法跑項目、找資金,終于爭取到了40萬元的科技扶貧資金。這筆錢要求專款專用,在彎柳樹村挑選100戶相對貧困家庭,每戶扶持資金4000元,讓他們從事種植或養殖項目。然而,讓宋瑞沒想到的是,一個月過去了,村里居然沒有人領這筆錢。宋瑞經過了解得知,不是村民們不想要這筆錢,恰恰他們都在盯著這筆錢。以前扶貧款到了村里,給村民分分就得了,而這筆錢卻規定只能用于種植或養殖,還要簽字畫押,村民們認為沒這個必要,也怕擔責任。有的村民甚至認為,既然錢到了村里,遲早也會分給大家,所以誰也不主動報名。令村民們沒想到的是,由于沒有人簽協議領錢,有關部門將這筆錢轉到另外一個村扶貧去了。有的村民將責任推到了宋瑞身上,直接對她表示了不滿:“宋書記,你是幫咱村的扶貧干部,怎么能胳膊肘往外拐,找錢幫其他村扶貧呢?”還有的村民話說得更難聽。
初到彎柳樹村經歷的這些事,讓宋瑞輾轉難眠。她意識到,比物質貧窮更可怕的是心靈的貧瘠和麻木,彎柳樹村長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和懶惰習慣,注定使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不足,如果不能發揮群眾的內生動力,再好的扶貧政策也扶不了根上的貧。也就是從那時起,扶貧先扶心和志的思路,在宋瑞腦海里逐漸清晰起來。
宋瑞決定探索一條扶貧新路子,她要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村民的核心價值觀。她利用個人人脈資源,動員有愛心的企業家捐資30萬元,在彎柳樹村建起了息縣首個“村級德孝文化講堂”。講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為宣講主線,增強群眾的道德理念,培養群眾的自立意識,在物質脫貧之前實現精神脫貧。
當時,息縣正在開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文明道德息縣”活動,通過宋瑞積極爭取,縣委將創建全縣“孝心示范村”試點放在了彎柳樹村。
很快,中華孝心示范村工程組委會選派了5名愛心志愿者,來到彎柳樹村。息縣負責這項活動的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余金霞也帶著相關人員到彎柳樹村進行指導。有縣領導的支持和中華孝心示范村工程組委會的幫助,宋瑞更是信心滿滿,她和鄉、村干部一起,不分白天黑夜按照創建的條件標準有條不紊抓落實。宋瑞邀請省內外老師到彎柳樹村講孝道、講立志、講政策、講誠信、講謙讓,講核心價值觀,村級德孝文化大講堂辦得有聲有色。
張希賢是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德孝傳統文化很有研究。他聽說彎柳樹村的大講堂辦得很好,欣然接受宋瑞的邀請,來到村里實地考察調研。張希賢通過宋瑞介紹以及與村民們交談,覺得用傳統文化扶貧先扶心、扶志,通過解決村民思想上的貧困再解決物質上的貧困,是條行之有效的好路子。這位教授平生第一次在村級講堂為村民們講了一課。
全國道德模范田秀英,是山東肥城的一個普通農民,也是多所大、中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兼職德育教師。田秀英接受宋瑞的邀請,來到彎柳樹村德孝文化大講堂,以《笑對人生,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為題,給村民們上了一堂課。村民們說,我們要學田秀英,困難面前不低頭。大講堂活動如一陣春風吹綠了彎柳樹,村里人開始有了“精氣神”。
宋瑞的良苦用心讓彎柳樹村悄然地起了變化。村民們以往幾個人聚在一起就打麻將,現在卻聚在一起交流德孝文化,傳播好人好事。宋瑞最為心動的是,幾個結婚后住進新房讓老人住在舊房里的年輕人,先后悄無聲息地把老人接回到新房和自己一起住。每天早晚,村里也有人主動打掃公共衛生,村子比過去變得干凈了。
在宋瑞的積極引導下,彎柳樹村成立了孝愛文化公司,開辦了中華青少年德孝感恩鄉村夏(冬)令營活動,組織能歌善舞的村民們辦起了村民歌舞團。
宋瑞通過優秀的傳統德孝文化扶心扶志,使村民受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育了孝親睦鄰的親情和民風。彎柳樹村好人好事層出不窮,一個孝老愛親、鄰居互幫、文明有禮、比學趕超爭做有道德的新時期好村民的氛圍已經形成,彎柳樹村的榮譽也接踵而來。2014年8月,彎柳樹村成為河南省第一個“中華孝心示范村”。2014年9月,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孝文化傳播工作委員會授予彎柳樹村“弘揚中華孝道示范基地”稱號。彎柳樹村被信陽市委、市政府評為“美麗鄉村”先進單位。
“孝心村”火了,全國慕名前來參觀學習的團隊絡繹不絕。宋瑞決定把培育德孝文化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用德孝文化產業推動鄉村旅游業。她動員村民騰出家中空閑的房間,統一打造農家樂和“孝愛客房”,開辦孝道培訓班、夏令營,接待前來參觀的游人。彎柳樹村形成了以德孝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培訓觀光旅游產業,開辟了一條文化鄉村游的致富路子。近年來,先后有2萬多人到彎柳樹學習參觀,帶動創收200多萬元。村民歌舞團經常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僅2017年就演出40多場,創收十多萬元。
宋瑞聯系多家企業與彎柳樹村開展結對幫扶,這些企業有的給貧困戶一定的經濟扶持,有的讓困難戶的子女到企業工作,有的來彎柳樹村投資上項目。
王春玲原來在縣城經營肉類批發,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彎柳樹,聽完宋瑞講的傳統文化課深受感染,當機立斷決定在此投資。她籌資500多萬元,一期流轉土地360畝,種植有機水稻、有機蔬菜,養殖小龍蝦,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每年為村民提供臨時性就業崗位近200個。
鄭州約汗實業公司董事長劉子帥通過宋瑞牽線搭橋,在彎柳樹流轉土地130多畝開發生態種植認種園,組織城市消費者到田間地頭體驗農民生活,農民不但有了穩定的租金,而且增加了務工收入。
在宋瑞的積極奔走下,彎柳樹村先后引進6家企業,建成3個扶貧工廠、3個生態農業種植基地。
彎柳樹村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見家鄉風氣好了、面貌變了,也紛紛回村興辦實體。在廣州創業17年的村民李晶回村創業,經營田園農莊孝心蔬菜,種植瓜果蔬菜,帶動了一批村民致富。村民許建回村承包土地,成立建業合作社,帶領貧困戶增收。
這些年,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宋瑞為彎柳樹村爭取到各類政策性扶持資金2000多萬元,村里新建了文化廣場、自來水廠、小學教學樓、標準化衛生室等公共設施,村里村外人居環境煥然一新。村民人均收入從2012年的不足1900元,提高到2017年的6700多元。2018年,投資800萬元、占地6畝的“農民道德大講堂”投入使用。
宋瑞自覺向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看齊。她常常說,焦裕祿在蘭考短短的一年零四個月時間內,帶領全縣干部群眾治風治沙治堿,為蘭考人民造福,鑄就了一座永遠的精神豐碑,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后人。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駐村干部,要學習焦裕祿同志“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牢記宗旨,心系群眾,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堅持到底。
宋瑞以彎柳樹村為家,把百姓當親人,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以一顆赤誠至愛之心開展扶貧扶心扶志工程。6年間,宋瑞到鄉親們家里的次數已不計其數,鄉親們每家每戶廚房里蔬菜、糧食放在哪里,宋瑞全都清清楚楚。鄉親們知道宋瑞愛吃青菜,常常會把剛采摘的青菜送到她住的小院里,掛在門把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無意間,宋瑞已成為鄉親們心中最親的人。
2015年,宋瑞駐村第一書記三年的任期到了,息縣縣委書記金平希望她“再干一任”,她征得單位同意,留在了彎柳樹村。2016年底,彎柳樹村摘掉了貧困村帽子。
2017年9月,就在宋瑞第二輪駐村即將到期時,時任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總隊長俞肖云到彎柳樹村調研。很多村民以為俞總隊長是來接宋瑞回去的,紛紛來到村部挽留她。村民趙忠珍哭著說:“宋書記是我們的恩人,我們舍不得你走啊!”俞肖云被現場的氣氛所感染,他大聲對村民們說:“宋瑞同志已經向組織請示繼續駐村,你們縣委也向上級黨委提出她再留任一個任期。我們河南調查總隊支持她留下!”俞肖云話音剛落,人群里爆發出一陣陣掌聲。
黨和政府給了宋瑞很多榮譽。2014年,宋瑞被評為“河南省社會扶貧先進個人”。2015年,宋瑞榮獲河南省第二屆成功女性翡翠獎“十大愛心女性獎”。2016年,宋瑞被評為“河南十大年度扶貧人物”。2018年,她不但被河南省委評為優秀駐村第一書記,而且走上了 “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的領獎臺。
這位堅守脫貧攻堅第一線的駐村女書記在日記中寫道:“脫貧攻堅是一個看不到硝煙的戰場,是戰場就會有犧牲。我已50多歲,父母已去世多年,唯一的女兒也已結婚生子,我比年輕人少了很多牽掛和對家人親人未盡的責任。在全體同志們支持下,我們打贏了一場場硬戰,贏得了彎柳樹村鄉親們和各級領導、社會各界的贊譽。后面的任務無論多艱巨,我相信都能很好完成。不辱使命,不負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