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建設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積極建立各級黨組織,發展黨的有生力量,加強黨員隊伍思想和作風建設,黨組織成為發展和鞏固根據地的堅強領導核心。到1932年8月,湘鄂贛蘇區已有黨員5萬多人。
1929年4月12日,湘鄂贛邊特委在湖南平江黃金洞召開特委擴大會議,通過了特委的任務、黨的組織與改造問題、軍事問題三個決議案。1931年7月,中共湘鄂贛特委在湖南瀏陽楚東山村召開湘鄂贛邊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一屆中共湘鄂贛省委。省委下轄36個縣委,其中江西20個,湖南7個,湖北9個。1932年4月,中共湘鄂贛省委由江西省修水縣上衫遷往萬載縣小源鄉(今仙源鄉)。
1928年平江起義后,湘鄂贛邊界各縣相繼召開了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選舉先后成立了18個縣級蘇維埃政府。1931年9月成立的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標志著根據地政權建設進入成熟階段。
湘鄂贛蘇區的主力紅軍主要有紅三軍團(由紅五軍、紅八軍合編而成)、紅十六軍、紅十八軍等。1932年4月,湘鄂贛省軍區在萬載縣小源鄉(仙源鄉)羅家屋成立。到1932年7月,湘鄂贛蘇區主力紅軍已經達到1.5萬人。
1930年6月,彭德懷在湖北大冶劉仁八鎮召開紅五軍、紅八軍軍委擴大會議,宣布根據中央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圖為紅三軍團部分干部合影。
1933年5月,中央決定將紅十六軍縮編為紅十六師,與湘贛邊戰略區紅軍組成紅六軍團。紅十六師因脫離根據地遠征而遭受嚴重損失,余部于1934年夏轉入游擊戰。湘鄂贛邊成為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第一塊游擊區。
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后,湘鄂贛邊紅軍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斗爭,雖經“三起三落”,最終保存下來一支1100余人的隊伍。1938年2月,這支隊伍編入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走上抗日救國的前線。
1932年5月,湘鄂贛省蘇維埃第一屆執委會發布了一系列通令、法令,對裁判、教育、土地、衛生、糧食、稅收等工作問題作出規定,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形成。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中心任務來抓,提出開源、節流和通融三種辦法。農業方面由貧農團成立督耕委員會,進行督促檢查。工業方面,由工會管理生產和組織勞動競賽。財經方面,成立財經委員會(后稱財政部),在區、鄉兩級設財政委員。
湘鄂贛蘇區金融機構先后經歷了區一級“農民銀行”—縣級“工農兵銀行”—省級“工農銀行”三個階段。鄂東南地區發行了“一串文”“二串文”等幾種紙幣,在各蘇區相互流通。除發行貨幣外,湘鄂贛根據地還制造和發行了銀元,為了便于流通,銀元分為大頭、小頭兩種。
湘鄂贛蘇區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基本滿足了群眾的教育文化衛生需求,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軍民在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編輯出版了一大批革命報刊、小冊子和其他讀物,這些報刊、讀物“喚醒了沉睡中的人們”。其中省級機關編輯出版的有《工農兵》《戰斗報》《湘鄂贛紅旗》《列寧青年》等,縣級機關編輯的有《支部生活》《沖鋒》《列寧之路》等。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為中國革命最后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湘鄂贛是紅軍的重要誕生地。爆發于湘鄂贛邊的秋收起義首次舉起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在這里組建。1930年7月,以紅三軍團為主力,20萬武裝農民攻克了長沙城,建立了第一個省級蘇維埃政權——湖南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1930年8月,紅一方面軍在這里組建。
湘鄂贛邊是三年游擊戰爭堅持時間最久的根據地之一。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直接支援了井岡山根據地的斗爭,支援了中央蘇區和其他蘇區的發展以及紅軍長征和其他游擊區的堅持。
1930年7月,為了支援主力紅軍攻打長沙,平江縣組建了12個團的赤衛軍,每區組織擔架200副,隨軍到前線救護傷員,將糧食、解暑藥等送上前線。左圖為平江縣赤衛軍袖章。
湘鄂贛蘇區有20萬少年參加了少先隊。圖為湘鄂贛省少年先鋒隊委員會制定的《隊員須知》。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分兩次共發行革命戰爭公債13萬元。圖為湘鄂贛省革命戰爭公債券。
據不完全統計,湘鄂贛蘇區有24萬多人參加紅軍,為革命犧牲者超過110萬人,登記在冊的烈士就達11.7萬多人。圖為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