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武志軍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風雨同舟,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撫今追昔,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滿目瘡痍,到改革開放之初的物資匱乏、生活貧困,再到如今億萬人民攜手沖刺全面小康的百年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始終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頑強拼搏,上下求索、銳意進取,與時俱進、一往無前,敞開胸襟、擁抱世界,一次次攻堅克難、一步步勇毅前行,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大國名片。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里,一尊厚重、堅實的青銅方鼎吸引參觀者久久駐足。這是司母戊鼎,中國古代單體重量最大的青銅器。在古代,像這樣的“大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如今,人們對這個詞的理解早已發生了改變——廣,可如500米口徑的超級“天眼”;大,可如甲板面積相當于三個足球場的國產航母;快,可如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列車……它們都擁有共同的特征:科技含量高,研制難度大,對相關行業乃至國家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制造業水平上,而制造業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裝備制造業。70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在以新能源、高鐵、航空航天為代表的高精尖行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最具標志性的,便是一件件大國重器的誕生——從“兩彈一星”、人造衛星震撼世界到北斗飛天擁抱全球,從“復興號”高鐵首發到國產大飛機首飛,從“華龍一號”揚帆出海到“天宮一號”駐留太空,從摘取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到國產航空母艦下水……它們承載著國人夢想,凝聚著中國智慧,也彰顯出中國制造不斷增強的實力。
裝備強則國強。國有大型企業是鑄造“大國名片”的生力軍。“任何一個世界大國,大型企業都是國家脊梁,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看來,中國的國企,特別是中央企業自誕生之初就囊括了中國國有企業在各領域資本、技術實力最雄厚的企業集團,這與其他大國大型企業承擔的角色無異。
1949年,中國幾乎沒有任何工業體系和工業技術,只有一些殘破的老掉牙的工廠。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在通過打贏抗美援朝戰爭得到蘇聯尊重的基礎上,中國獲得了蘇聯的有償援助,建設實施156個大型工業項目,優先發展重工業。在能源、冶金、機械、化學和國防工業領域,陸續展開了100多項重點工程。
正因為有了農業的強力支持,1950~1977年中國工業的發展速度達11.2%,僅次于日本的12.4%,遠高于美國、蘇聯、德國、英國等世界強國。雖然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結構嚴重失調,積累與消費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但經過20年的艱苦奮斗,到70年代初,中國已初步完成了國家工業化進程。
到1972年時,我國先后興建了一系列工業項目,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以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全國建立了種類齊全、完整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和發達的科技體系,成功發射了“兩彈一星”。從此,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為此后幾十年來的經濟建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工業化的基礎。
從1973年開始的3到5年,中國從西方國家引進了51億美元的成套設備,這是中國繼1950年代引進前蘇聯援助之后,第二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用引進的設備,結合國產設備配套,中國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人民幣,至1982年全部投產,成為1980年代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了一系列經濟改革,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有了前20年所打下的國家工業化的良好基礎,中國開始進行工業化戰略內的結構調整,從優先發展重化工業轉向優先發展輕工業,采取改善人民生活第一、工業全面發展、對外開放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工業化戰略。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注重發展輕工業的同時,重化工業開始大發展,1994年,中國鋼鐵出產量世界第一,粗鋼產量已經占到全球粗鋼總產量的一半。1997年開始,中國經濟運行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在經濟“軟著陸”和“亞洲金融危機”等背景下,中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也就在這個階段,中國告別了“短缺經濟”。
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點燃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激情,這一次,市場經濟全面取代了計劃經濟,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現代企業制度的推進,加速了城市工業化的步伐,資本市場的崛起,開始為中國經濟起飛提供“金融燃料”。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出現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采冰;誓與風競速,向海逐浪高的可喜局面。黨的十八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正進入“驚喜不斷綻放”的新時代:復興號、大飛機、國產航母、藍鯨1號……一個個大國重器精彩亮相,讓國人自豪、世界贊嘆。

中集"藍鯨1號"-試采可燃冰的海上堡壘
70年,裝備制造業的奮斗史,是自力更生的壯麗史詩。我們必須一如既往地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靠自己的打拼開辟“大國重器”的新天地。
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中,歷來堅持獨立自主開拓前進道路,這種獨立自主的探索和實踐精神,這種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是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也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
自力更生是審時度勢的覺醒。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可能靠“搭便車”實現發展。沒有自強精神的支撐,就難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峽工程舉世聞名,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和綜合效益最廣泛的水電工程,體現著中國勞動者的辛勞和智慧。不僅三峽工程,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的那些大國重器,無一不是自立自強的結果。
自力更生,鑄大國重器,離不開國家的綜合實力支持。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被英國衛報評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中國目前的橋梁建設水平領先世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路橋建設屬于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起主導作用。”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設計負責人劉曉東說,在建設港珠澳大橋時,交通運輸部牽頭成立了技術專家組,涵蓋了水工碼頭、路橋等不同專業的人才,集中了全中國的工程建設經驗。
從能源領域來看,能源原本是制約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但中國目前卻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并在新能源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根據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的研究成果,中國新能源累計裝機容量已達3.09億千瓦,占全國電力裝機總量的17%。中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增加1.64億千瓦,連續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光伏發電穩步推進,裝機容量增加到1.3億千瓦,連續三年排名世界首位,光伏電池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此外,在生物質能、核能、潮汐能等新能源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果。
從交通運輸業來看,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公路總長度達到477.35萬公里,世界排名第二,其中高速公路、鐵路、高鐵運營里程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一;全球吞吐前十的港口中國占有七席。從交通運輸業發展的質量來看,中國取得的成就甚至讓世界震驚——高原凍土、沙漠等特殊地質的鐵路、公路建設技術已經克服了世界級難題,特大橋梁隧道施工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巨型河口航道改造技術、長河段航道系統治理技術以及大型機場工程建設技術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建國70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概況

自力更生是信心百倍的淡定。與其靠天吃飯、看人臉色、仰人鼻息,不如依靠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力量。中國是有著近14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國,有豐沛的人力資源、廣袤的土地資源、回旋余地較大的市場資源,這是我們賴以自力更生的關鍵優勢。我們有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已構筑起自力更生的“根基”。自己的資源最靠譜,自己的技術最放心,自己的力量最有力。
自力更生是化危為機的智慧。當前,我國正在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一帶一路”,正是裝備制造業大有可為之機。把握好機遇,就能化危為機。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國之重器,詮釋中國實力。自力更生是鑄造“大國名片”的法寶。大國重器來之不易。科研水平不夠,核心技術就突破不了;工業基礎不足,就會影響整體性能發揮;行業門類不全,發展就會受到制約;資金保障不到位,很可能會阻礙研制進程。一批大國重器集中涌現,背后是中國工業水平、科技水平、人才素質以及綜合國力的總體提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的實力證明。
國之重器,凝聚中國智慧。幾乎每個大國重器都擁有一系列“世界第一”、“全球首創”,成為“大國名片”的生動注解。大國重器的研制過程,更發揮著強大的牽引作用,帶動整個中國新興產業的崛起。
國之重器,打造大國名片。中國高鐵、中國核電、中國船舶……越來越多的大國重器走出去,把中國技術、中國標準帶到全球。今天,高鐵的每一次提速都會引起外媒的熱議;中國的核電、量子衛星,更是頻頻登上歐美雜志的封面。從追趕到并跑,再到領跑,響當當的大國名片,向世界展示一個銳意創新、充滿活力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