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變革的中國風云激蕩,滄桑巨變。無論是驚艷世界的“經濟奇跡”,還是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中國建造”;無論是“兩彈一星”、神舟系列飛船彰顯的大國風范,還是國產大飛機、復興號驚艷世界;……這些帶著70年印記的一張張“大國名片”正向世界展示著一個智慧的、活力的、立體的中國。
2001年,在日本通產省的白皮書中,中國繼美國、英國和日本之后,首次獲稱“世界工廠”。 追溯中國“世界工廠”的曲折發展史,可以清晰看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發展脈絡。改革開放以來,從廣交會到進博會,折射出的是中國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的成長。中國制造正在加速擺脫低廉粗糙,走向優質創新的“中國智造”,直面競爭,擁抱全球市場。



如今,中國開通了長達1.9萬公里的高鐵;創造了時速486.1公里的“世界運營鐵路最高試驗時速”;承擔了世界上密度最大、頻率最高的客流;研發了高溫、高原、高寒、抗風沙等系列動車組,涵蓋了時速140公里到時速350公里間不同速度等級的列車。截至目前,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已出口到全球七大洲的101個國家和地區,全球83%擁有鐵路的國家,均使用了中國的鐵路產品。
回首坎坷來路,倍感奮斗艱辛。中國民航行業白手起家,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之路。從建國初的12架飛機,到2017年底的3296架,從之前的單純依靠國外進口,到自主研發的C919首飛成功。這些重大成就見證了我國民用航空自主創新的奮進歷程,成為中國民航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的生動縮影。
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建筑行業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一棟棟高樓拔地起,不斷刷新城市天際。中國建筑技術的創新之旅從未停止,建筑奇跡正不斷上演。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超高層建筑施工技術從傳統的搭設腳手架到滑模,再到爬模、提模,施工機械化、標準化、高效化程度不斷提高。進入新世紀,超高層建筑越來越高、結構越來越復雜。這些自主創新的建造技術挺起中國建筑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