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宋誼青

生鮮電商作為電商品類中的后起之秀,一直備受資本市場關注。阿里系盒馬鮮生,阿里和蘇寧系蘇鮮生,騰訊和永輝系超級物種,京東系7FRESH……互聯網資本的涌入,吹皺生鮮市場“一池春水”。
事實上,生鮮為主的策略在前期的試水結果很不錯,這種復購率高、毛利率高的商品能夠直接帶動利潤增長,盒馬鮮生全國首店之所以能夠那么快實現單店盈利,生鮮產品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隨著“生鮮”在電商領域的不斷升溫,多家生鮮電商平臺不斷涌現。但好景不長,很多初創型生鮮電商企業由于太過燒錢,造成死傷無數的慘痛現狀。近日,主打“線上訂線下取,今日訂明日取”的呆蘿卜被曝出關閉多家門店。而就在幾天前,盒馬鮮生今年首次出現了關店的情況,永輝云創旗下的超級物種上海首店五角場萬達店,最近也已經關門歇業。這也是超級物種首次關店。無獨有偶,京東的7FRESH也在苦苦掙扎。今年2月,京東宣布淘汰10%副總裁級別以上的高管,隨后不到兩個月,京東9位CXO中的3位,陸續以個人和家庭原因辭職。
與此同時,蘇寧易購的財報顯示,蘇寧小店僅在去年前7個月的虧損額就達到了2.96億元,隨著小店的快速擴張,這一虧損額將急劇擴大。如何止損,將是這些品牌必須面對的難題。
“競爭太激烈了,不好干。”鮮鮮超市負責人表示,“周邊1公里范圍內和我類似的生鮮超市有4個,而且每個小區還有各種團購群,更為重要的是一些生鮮電商也在大面積布局,未來的競爭更激烈。”

生鮮電商風風火火發展至今,走向盈利才是活下去的關鍵。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只有1%實現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則是巨額虧損。該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2017年度生鮮電商“死亡”名單,有14家生鮮電商企業宣告破產倒閉。進入2019年,國內這些生鮮新零售企業,卻處境更加艱難了。
在此之前,無人超市也確實紅火過。2017年,淘寶的“淘咖啡”在造物節上爆紅,此后全國各地紛紛試水無人零售。但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人工智能的成本遠高于人工成本,這使得無人超市的推進受阻。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便利店行業。多年前遍布街頭的好德、良友、迪亞天天等小型便利店日漸收縮,全家、羅森等日資品牌穩步發展,而蘇寧小店、便利蜂等一批新品牌崛起,背后則是來自蘇寧、騰訊、高瓴資本等巨頭的加持。
有業內人士認為,生鮮電商要想生存,必須顛覆現有的模式。無論是客戶群體,還是運營模式,必須重新定位。事實證明,生鮮電商現有的模式和理念,并不足以支撐生鮮電商行業未來的高速發展。對于國內生鮮電商平臺而言,生存是變革的第一步。
生鮮電商“十死九傷”,各路生鮮電商從2012年開始冒出至今已經7年多的時間,中間也經歷了好幾輪的換血與調整,從傳統垂直類電商,到前置倉、拼團等模式,無論是巨頭還是區域性創業者,真正熬下來并宣布盈利的企業并不多。
生鮮賽道市場體量巨大,風口之上,群狼環飼。無論是盒馬鮮生的緊急剎車,還是每日優鮮的快速擴張,又或是其他生鮮電商的舉步艱難,都凸顯了生鮮電商在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生鮮電商燒錢流血不止的真正原因。
主要來源于:生鮮產品冷藏要求高、保質期短、易損大,加上冷鏈成本和配送成本高,盈利就是難上加難了。除此之外,市場競爭激烈,用戶選擇多、回購率少,沒有粘性,造成了生鮮電商客戶量不穩定。
新品牌層出不窮,“變”是惟一不變的主題。盒馬鮮生CEO侯毅就曾表示,除了盒馬鮮生以外,他們在積極探索盒馬菜市、盒馬mini等新業態,研究在不同城市、不同區域、不同人口密度、不同場景下的最佳業態模式,為未來十年發展做戰略儲備。
對于生鮮電商行業來說,多強爭霸的格局還將延續較長的一段時間,平臺之間的競爭仍然會非常激烈,燒錢砸市場的比拼較量仍然會繼續,要想給生鮮電商的流血不止劃上句號,短期內恐遙遙無期。接下來,生鮮電商平臺們在一級資本市場融資會越來越困難。
據艾媒報告《2019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商業模式與用戶畫像分析報告》顯示,在今年的1-3月,生鮮電商企業已經融資13筆,融資約3.9億人民幣。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融資13筆,融資約3.9億人民幣;2018年共融資22筆,融資金額約51.1億元;2017年融資13筆,融資金額約52.6億元。
與此同時,主題店、獨家進口商品也是各大品牌的重要“打法”。5月底,羅森全球首家Hello Kitty主題便利店在南京東路地鐵站開業,在此之前,這家便利店已經推出了“上港足球”“泰迪熊”“名偵探柯南”等主題店,以吸引消費者駐足。而G-Super綠地優選則立足進口博覽會的溢出效應,試圖在引入更多海外首發新品、把全球好貨更高效帶入國內市場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千變萬化中,商超行業正朝著細分化、個性化方向深耕細作,這些差異化探索,或許會在日后成為品牌們各自安身立命的鑰匙。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劉敏表示,無論是外資品牌的持續涌入,還是內資品牌的不斷試水,上海的零售業經歷了上一輪信息化技術發展,如今再次回歸到品質和服務,形成正向螺旋形上升趨勢,將為上海商超行業帶來嶄新的活力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