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武志軍

邁向“無人農場”——福建發布人工智能農業機器人
“民以食為天”,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和保障型產業,一直以來都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我國不斷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的方式,積極提升自身的現代農業水平。其中,農業機器人的出現和應用,極大的改變了傳統耕作模式,給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全新改變。
近日,福建首款人工智能農業機器人正式在中國以色列示范農場智能蔬果大棚開始全天候生產巡檢,標志著福建人工智能農業機器人從研發階段正式進入了實際應用階段。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與福建新大陸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初組建了數字農業聯合實驗室,這款機器人是該實驗室公布的最新成果。
據了解,這款機器人外觀為白色的卡通人物,有清晰的五官和手腳,通過底部的輪子可完成360度旋轉和移動,流暢地沿著栽培槽自動巡檢、定點采集、自動轉彎、自動返航、自動充電,如果途中遇到障礙物還能自動繞行。
福建新大陸時代科技公司總經理鄭培強說,高質量數據采集的實現得益于機器人擁有的強大的“大腦”——邊緣計算裝置和人工智能識別算法,解決了海量數據傳輸的延時問題,提升快速響應能力,實現前端智能決策。
目前,這款機器人已可以實時回傳大量清晰的圖像和視頻,不僅實現了通過VR進行遠程會診、遠程教學等,也為后續的人工智能應用提供了更多基礎數據來源。
福建新大陸時代科技公司總經理助理陳莉說:“這是農業機器人實景智能巡檢平臺,通過這個平臺的云端協同、可視化智能分析,將實現智慧農場的無人化作業。”
放飛無人機為稻田噴灑生物制劑,操縱機器人完成科技巡田,利用“稻情收集站”采集信息后再通過5G傳輸完成數據分析,農民看屏幕便可知道稻田長勢……日前,位于浙江省瑞安市曹村鎮的120畝稻田實現了5G信號全覆蓋。
這種高科技的智能種田模式一舉改變了當地農民僅憑個人經驗、看天種田的傳統農耕方式,農戶再不用花大把時間進行人工巡田了。與此同時,120畝“5G田”的誕生,也標志浙江省首個“5G+智慧農業”項目正式啟用。
與傳統稻田中豎起的是稻草人不同,“5G田”中豎起的是一個個約2米高、自帶太陽能翻板的設備,這便是“5G田”的“核心武器”之一——農田數字采集站。
艾米相關負責人袁劍表示,數字采集站依靠太陽能自主發電工作,安裝有多個傳感器和多光譜攝像頭,既可采集稻田溫度、濕度、光照、土壤酸堿性、土壤肥力等信息,還可為稻田拍攝高清視頻和照片。
采集站所收集的相關數據經5G傳輸,可快速、穩定地傳送至云端,經云計算處理和大數據分析便可生成稻田的“體檢報告”。當“體檢報告”呈現在電腦屏幕上時,農民通過看屏幕便可掌握田間稻苗的健康指數,比人工巡田所發現的信息更多、更準。
艾米集團是國內一家專注于生態水稻種植與人工智能科技結合的高新技術企業,總部位于廣州,進駐溫州前在華南和東北地區已布局有5個現代農業產業園。艾米希望將溫州作為企業布局華東地區的總部,將曹村鎮打造成華東地區農業科技集聚區,進而助力溫州的鄉村振興。
目前,艾米已在曹村鎮完成了近2000畝田地的流轉,開辟出了120畝的“5G田”,今后企業還要在曹村鎮建設生態觀光工廠、現代恒溫恒濕倉庫、現代農業科技園、數字農田大數據中心等,并打造一批農旅結合項目,“5G田”的種植規模也將2年后也有望擴大至1萬畝。
我國既是一個糧食大國,同時也是一個人口大國,因此,對于糧食我國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農業機器人擁有十分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許多房地產企業紛紛向農業機器人領域展開布局。
2018年7月,碧桂園成立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其產品和業務主要是建筑機器人、服務類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統三個方面。同年9月,博智林機器人和西湖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在11月成立智能機器人聯合研究院,以“科學家+企業家”的模式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發與應用、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合作。
除碧桂園外,也有不少其他房地產企業布局向科技、農業等領域進行轉型。比如深圳星河WORLD落地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孵化基地、綠城中國打造農業小鎮、華潤置地進軍田園綜合體。
不過,就當前我國農業機器人的發展現狀來說,要達到預期的發展前景,需要在技術上取得有效的突破。與美國等廣闊的大片平原相比,我國地形復雜,土地大塊連成片的較少,這對機器人的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應的在成本和技術落地上就更為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農業機器人研發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個是研發類似于機械手的農業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不需要移動,受地形限制較小,但需要考慮作業對象的基本特征、力學特征、生理特征等因素;另一個是研發更加智能的農業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自動行走和作業,需要機器人具備獨立路徑規劃、智能避障、精準探測定位和穩定的系統控制。
不管是不受地形影響的機械手,還是智能行走的農業機器人,其中都有需要我國研究人員加快突破的技術難題,只有攻克了技術難關,未來才能找到農業機器人最佳的作業方法,更為合理的機器人結構和更加低廉的價格,才能讓農業機器人的用途最終實現更為廣泛的應用。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工作人員在中國以色列示范農場檢修人工智能農業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