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力 李曉哲 董益彤 薛巧俊
乳腺癌和宮頸癌是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乳腺癌發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全球每年約有46.6萬新增病例,宮頸癌發病率居第2位,中國每年約有13.15萬新發宮頸癌病例,嚴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1]。宮頸癌和乳腺癌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可以通過篩查有效降低其死亡率的惡性腫瘤。世界各地宮頸癌和乳腺癌的發生率也不近相同,在發達國家由于較早開展宮頸癌篩查,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有十分顯著的下降[2]。從2008年開始,北京市開展了戶籍適齡婦女免費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本文就近5年北京市西城區篩查結果進行分析,為今后干預措施制定提供依據。
1.篩查對象:數據來源于2013年1月—2017年12月北京市婦幼二期信息系統中西城區兩癌篩查年報表,研究對象是2013—2017年西城區35~64歲具有本轄區戶籍、自愿申請參加的所有女性,5年間參加免費宮頸癌篩查27 402人,參加乳腺癌篩查27 876人。
2.篩查方法:(1)宮頸癌篩查方法。包含婦科盆腔檢查、生殖道感染、宮頸細胞巴氏涂片及TBS報告,宮頸癌篩查中可疑病例按要求轉診陰道鏡和病理組織學檢查。2015年宮頸癌篩查中加入HPV,采用聯合篩查。(2)乳腺癌篩查方法。包含乳腺臨床檢查(手診)、乳腺彩色多普勒超聲,乳腺癌篩查中可疑病例按要求轉診乳腺X射線檢查。
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篩查結果、檢出率、隨訪率和轉診率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013—2017年婦女宮頸癌篩查細胞學結果:2013年宮頸細胞學陽性結果80例(1.8%,80/4 565),2017年增加到161例(2.9%,161/5 497),各年間數據經χ2趨勢性檢驗(χ2=21.07,P<0.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宮頸細胞學陽性檢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見表1。
2.2013—2017年宮頸癌篩查轉診結果:癌前病變檢出率199.8~1 025.6/10萬(平均463.5/10萬),2015年西城區作為北京市試點加入了HPV檢測方法,采用了聯合篩查方法對6 045人進行了篩查,HPV陽性455例(7.5%),聯合篩查使得2015年癌前病變檢出率達到1 025.6/10萬,高出其他年度3~5倍,各年間檢出率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79,P<0.005)。宮頸癌平均檢出率18.3/10萬,各年間檢出率經χ2趨勢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89,P>0.05)。見表2。
3.乳腺癌及癌前病變篩查結果:2013—2017年乳腺癌及癌前病變檢出率65~160.5/10萬,(平均107.6/10萬),經χ2趨勢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29,P=0.68),見表3。

表1 2013—2017年宮頸癌篩查細胞學結果

表2 2013—2017年陰道鏡病理組織學結果

表3 2013—2017年乳腺癌及癌前病變篩查情況
4.有效管理與疾病檢出率關系:
(1)宮頸癌篩查轉診隨訪對于疾病檢出率的影響。2013—2017年宮頸癌篩查可疑病例轉診率1.7%~8.6%(平均3.9%);隨訪率58.3%~99.4%(平均為90.2%)。隨著篩查管理加強,隨訪率呈上升趨勢,經χ2趨勢性檢驗,各年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59,P<0.001)。見表4和圖1、圖2。
2016年數據χ2檢驗方法比較,宮頸癌篩查可疑病例隨訪人群中癌前疾病及惡性腫瘤檢出率明顯高于未隨訪人群檢出率(χ2=890.40,P<0.001)。
(2)乳腺癌篩查轉診隨訪對于疾病檢出率的影響:2013—2017年乳腺癌可疑病例轉診率6.7%~13.9%(平均9.8%),經χ2趨勢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8,P=0.49);隨訪率77.1%~97%(平均90.2%);經χ2趨勢性檢驗,隨訪率呈上升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0.48,P<0.001)。見表5和圖3~圖4。
2017年數據χ2檢驗比較,乳腺癌篩查可疑病例隨訪人群中癌前及惡性疾病檢出率明顯高于未隨訪人群檢出率(χ2=88.28,P<0.001)。

表4 宮頸癌篩查有效管理與疾病檢出率情況

圖1 宮頸癌篩查疾病檢出情況

圖2 宮頸癌篩查有效管理情況

表5 乳腺癌篩查有效隨訪與疾病檢出率情況

圖3 乳腺癌篩查疾病檢出情況

圖4 乳腺癌篩查有效管理情況
1.國內發展現狀:國家癌癥中心全國最新乳腺癌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女性乳腺癌發病和死亡分別位居我國女性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第1位和第5位。子宮頸癌發病和死亡分別位居我國女性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第6位和第8位。據2015年癌癥統計數據顯示,子宮頸癌新發病例數估計為9.89萬,死亡人數約3.05萬[3]。嚴重危害著婦女生命健康。
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比較漫長漸進的過程,從宮頸癌前病變到宮頸癌,大約要10年左右的時間[4]。醫學證據表明,篩查是防治宮頸癌最有效手段[5],癌前病變篩查仍是降低宮頸癌發病率的關鍵[6]。近年來,中國政府已將適齡婦女(35~64歲)宮頸癌篩乳腺癌篩查列入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篩查經費由財政資金支持[7]。2008年西城區作為北京市試點也開展了此項工作,至今10年。
2.宮頸癌篩查情況:(1)宮頸細胞學檢出情況。2013—2017年篩查中宮頸細胞學陽性檢出率1.8%~2.9%,雖然表1顯示,宮頸細胞學陽性檢出率呈上升趨勢,但仍低于文獻報道的 5%~7%[8-9]。據文獻報道,細胞學巴氏涂片假陰性高達15%~40%[10]。本文細胞學陽性率偏低的原因在于,第一,5年間篩查主要針對社區居民,人群相對固定,異常人群得到及時處理;第二,細胞學篩查方法本身存在假陰性過高;第三,人員閱片存在技術局限性。因此,方法的改進、液基細胞學的引入、閱片能力的提升以及人員參與度是未來篩查所要考慮的重點。(2)宮頸細胞學和HPV聯合篩查優勢。宮頸癌致病因素為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持續感染,2015年西城區作為北京市試點,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HPV篩查方法;共計聯合篩查6 045人,HPV陽性455例(7.5%),陽性檢出增加了可疑病例轉診和隨訪,提升了癌前病變檢出;表4顯示,2015年癌前病變檢出率1 025.6/10萬,高出其他年份3~5倍;因此聯合篩查的方法有待推薦。
3.乳腺癌篩查情況:2013—2017年乳腺癌篩查27 876例,平均檢出率124.8/10萬。隨著社會對于乳腺癌的關注,篩查方法合理的使用,篩查儀器設備的更新換代、篩查技術人員的能力培訓,表3數據顯示,乳腺癌及乳腺癌癌前病變檢出率由2013年65/10萬,提升到2017年的160.5/10萬,有利于乳腺癌的早診早治的提高。可能因為數據量不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4.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后有效管理是提升惡性疾病檢出的有效保證:(1)轉診隨訪重要性。既往工作中,往往只注重篩查,不注重隨訪,從而降低了篩查效果,表4、表5數據顯示,在篩查過程中,針對可疑病例進行有效的轉診和隨訪,可以提高疾病的檢出,在隨訪督促篩查人員就醫的同時也強化了生殖健康自我保健意識,傳遞了健康的生活方式。(2)篩查-動態管理。有效轉診和隨訪是篩查落地的重要環節,是將疾病治療轉化到疾病預防的重要途徑。
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是政府惠民工程,部門協作、簡便流程、過硬技術隊伍、有效篩查方法、完善篩查體系、高效隨訪管理、良好就醫依從性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導,是促進篩查良性循環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