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巫昱 吳津鈺
【摘 要】 目前,成本粘性問題對企業發展所帶來影響方面的研究寥寥無幾,而企業想要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就需要提高企業價值,企業成本控制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企業價值。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更容易調整成本非對稱性的變化,即成本粘性,使企業的整合成本和風險更低,從而能夠獲得更高的企業價值。文章將我國的部分上市公司在2008—2017年這一段時間的歷史財務數據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并且在研究中融入產業集群、成本粘性、企業價值的理論,構建模型,對產業集群、成本粘性、企業價值的相關性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推斷出研究結論。
【關鍵詞】 成本粘性; 產業集群; 企業價值; 知識溢出效應; 社會網絡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16-0099-07
一、文獻綜述和假設的提出
(一)相關概念與指標測度
1.產業集群的概念與測度
(1)產業集群的概念
最早關注產業集群現象的是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1],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明確提到,所謂的“產業區”也就是把一些專業性比較相似的產業聚集起來的區域。
在20世紀90年代,西方著名經濟學者邁克爾·波特在其撰寫的《集群與新競爭經濟學》(1998)一文中表示,所謂的“產業集群”就是同區域或者相鄰區域中的企業或者其他機構,通過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聯性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集群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包括下游產業中的企業、供應商、技術機構等[2]。
還有一些研究學者也對產業集群的具體內涵展開研究,并且對產業集群的含義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其中部分學者認為產業集群之中不僅僅包含相同的產業,還存在一些支援性質的產業,他們把產業集群又稱作企業集群[3],有的學者依據企業規模的大小,又把產業集群作為中小企業集群[4]。西方的很多學者都把產業集群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從不同層面和角度進行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產業集群的測度
已有相關文獻對集群的確定方式進行了解釋和說明。Maine et al.[5]在對產業集群研究中主要使用地圖項目成果來劃分集群內部和外部企業,這種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還有一些文獻使用產值的區位商來識別集群,也就是說,在某一個區域之中,某個行業區位商數值是高于1的,那么就意味著該區域存在產業集群。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區位商主要的作用只是衡量某一產業在某個區域中發展的專業化水平。區域專業化與產業集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不能夠使用這種方式來對產業集群進行測度。
本文借鑒王等[6]的研究成果,從產業集群的抽象定義中對其共同特性進行了歸納總結,也就是類似行業、相關企業以及相應區域,把這三大因素作為產業集群的固定因素,從區域范圍、相關行業及企業數量三個方面來界定集群,再使用K值聚類分析方式對這些收集起來的樣本進行分析,并且把企業劃分成兩種不同的組別:其一,企業總數比較多的組別;其二,企業總數比較少的組別。兩者相比,明顯可知,企業總數比較多的組別企業集中程度比較高,這些企業就可以形成產業集群。通過K值聚類的分析來確定區域中是否存在集群,如果三位數行業總數超過K數值,那么就意味著存在集群,進而把企業分為集群中的企業和集群外的企業。
2.企業價值的概念與測度
(1)企業價值的概念
隨著產權理論的不斷補充和完善,企業逐漸轉變成可以進行交易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企業所有權者帶來經濟效益,下面主要從以下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解析企業價值的核心涵義。
①從資本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企業價值這個關鍵詞組最早是由美國學者Modigliani et al.[7]提出的,20世紀50年代末期,他們在財務管理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和拓展,提出了經典的MM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在資本市場達到飽和狀態下,資本結構并不會對企業價值產生任何影響。這里所提到的企業價值主要代表的是企業股票和債務的市場價值。企業價值等于企業的股票市場價值和債務市場價值兩者之和。
②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來分析:Frykman et al.[8]在研究中明確指出,公司價值就是企業總資產的價值,而總資產價值又可以劃分為權益價值、企業債務價值、養老金、股東權益以及其他權益。由此可以推斷出企業價值的計算方式,就是上面所說的五種權益的總和。2012年中國資產評估協會頒布的《資產評估準則——企業價值》中明確地對企業價值概念進行了界定,認為企業機制就是股東全部的權益。
本章主要是從股東結構與企業機制的關聯性角度來分析企業價值的構成。
(2)企業價值的測度
目前常見的評估企業價值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種,下面就對其進行詳細的介紹和說明。
①折現估值法。在對企業價值進行測度的時候,最為普遍的方法就是折現估值法,一般也被叫做現金流貼現法。現代金融對企業價值也進行了明確的界定,認為企業價值就是企業在將來一段時期內現金流量的貼現值。資本價值最早是20世紀初Irving Fisher[9]在其撰寫的《資本和收入的性質》一書中提出的,并且在這之后一些研究學者又進行了補充和完善,認為資本價值的核心內容就是現金的貼現值,并且在此基礎之上逐漸演變成為了當前使用的現金流量貼現模型。這種方式計算過程中比較復雜,因此運用受到限制。
②價值創造法。價值創造法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EVA經濟增加值法,最早是由Alfred Marshall[10]提出的,EVA經濟增加值法的核心內涵就是:只有當企業全部收益超過企業全部投資成本,才意味著企業創造了價值,如果沒有超過就意味著企業價值的損失。
通過這種方式來衡量企業價值得到了普遍的推廣和使用,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
EVA=NOPAT-TC×WACC ? (1)
其中NOPAT代表的是企業稅后息前的利潤;TC代表的是企業投資的全部成本;WACC代表的是平均成本投入所帶來的資本。
③期權定價法。期權定價法最早是由Black et al.[11]在設定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的,并且構建了比較經典的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這種方式在當時經濟學術界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并且得到廣泛的推廣和運用。期權定價法的最大優勢在于不僅可以幫助企業維持良好的運營,而且還可以對資不抵債企業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從長遠的角度來分析企業機會價值。
④相對估值法。相對估值法也被稱之為市場法,最為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評估企業的價值,一般使用的衡量指標包括市盈率、市凈率等。
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對企業價值的估算指標進行了充分的考慮,認為經濟增加值(EVA)這種方式計算過程比較復雜,并且企業剩余價值會受到企業財務數據的影響,可行性不高;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并不能夠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實際收益狀況,因此主要選擇的是托賓Q值衡量方式來對企業的價值進行估算。托賓Q值估算法最早是由著名經濟研究學家詹姆斯·托賓提出的,主要作用就是評估企業的價值。托賓Q值估算法的巨大優勢主要表現在:從市場角度估算企業的價值,從財務角度估算企業的重置成本,這樣就保障了數據的多樣豐富性;托賓Q值估算法把企業的財務數據指標進行了量化,以此來估算企業未來獲取經濟效益的能力;托賓Q值計算過程比較簡單,推廣運用性比較強。
3.成本粘性的概念與測度
(1)成本粘性的概念
傳統成本性態理論認為成本和作業兩者之間呈現的是線性關系。也就是說當作業增加,那么成本也相應地增加,并且兩者的增加幅度是一致的。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研究學者發現,成本和作業量兩者之間并不是線性關系。20世紀90年代,Noreen et al.[12]最早提出成本和作業量兩者之間并不是呈現一種線性關系。在這之后很多學者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成本具有一定的粘性。所謂的成本粘性的含義就是說,當作業量呈現上升趨勢的時候,成本增加量將超過作業減少量。
許多的學者依據中國特點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成本粘性進行了研究,并且很多學者對依據產權性質劃分的企業的差別性展開研究。萬壽義等[13]主要對中國的858家上市企業在2004—2010年這個時間段中的歷史財務數據進行了研究,并且把這些企業按照所有制性質的不同進行了劃分,以此來進一步分析產權性質對成本粘性所產生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國有性質的上市企業的成本粘性是高于非國有性質的上市企業,并且資本密集度對成本粘性的影響力會更高。曹曉雪等[14]主要把研究對象對準央企,通過事件研究方式來展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央企負責人在首任期間企業的成本粘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且前后并沒有明顯的差異。湯曉建[15]主要對不同的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的成本粘性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企業的成本粘性高于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的成本粘性。楊春麗等[16]在中國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中也發現成本粘性,并且從高新技術企業的主要特征來分析宏觀經濟環境、資本密集程度以及勞動密集度這三種不同的因素對企業成本粘性產生的影響,結果顯示,以上三大因素與成本粘性是正相關關系。
(2)成本粘性的測度
目前能夠計算出成本粘性數值的模型有三種,其一,對宏觀因素分析的ABJ模型;其二,對微觀因素分析的Weiss模型;其三,薪酬粘性分析的Level模型。本文主要介紹前面兩種模型。
①ABJ模型——宏觀測度。ABJ模型最早是由Anderson et al.[17]提出的,主要是對宏觀樣本進行回歸分析,推算出的數值就是企業成本粘性的標準數值。ABJ 模型主要使用的是回歸模型來對宏觀因素樣本進行分析,以此來計算出成本粘性狀況,并且對成本粘性的變化狀況與業務量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分析。
通過分析可知,當企業的經營收入提高1個百分點,企業成本費用的提高百分比為β1%,企業的經營收入降低1個百分點,企業成本費用降低的百分比為(β1+β2)%,如果企業的成本存在粘性狀況,那么當企業的業務總量增加時,銷售收入也相應地增加,并且成本的變化程度小于對應業務量下降時的成本減少額。
②Weiss模型——微觀測度。很多的學者研究得出,想要進一步提高成本粘性計算數值的準確性,通過ABJ模型需要進行比較繁雜的計算過程才能夠實現,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想要實現缺少相應的條件,所得出的結果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Dan Weiss[18]在2010年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型來計算企業的成本粘性,也就是WEISS模型,具體的模型為:
通過WEISS模型分析,主要是通過企業邊際成本的變化狀況來對企業成本粘性程度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企業業務總量減少時,邊際成本比成本變動率小,可以推斷出Sticky<0,就意味著企業存在成本粘性;相反則不存在成本粘性。
(二)產業集群與企業價值的關系
產業集群是企業經營運轉的一個重要環境,對企業的價值也產生一定的影響。產業集群就是在某一區域中一些聯系比較緊密的企業聚集在一起,企業集群會造成一定的外部性現象,主要表現在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可以共享市場、技術、品牌效益等[10,19]。這些外部性有利于提高企業價值。很多學者的實證研究驗證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如美國高技術企業集群外的企業與中心集群的距離越小,則企業成長越快[5]。區域中某行業企業的集中有利于該行業企業的成長[20]。由于企業價值是衡量企業成長性的重要指標,由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產業集群和企業價值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三)成本粘性和企業價值關聯性
通過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可知,成本粘性和企業盈余管理以及企業價值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從盈余管理角度來分析,Anderson et al.[21]在研究中發現,企業的成本粘性會造成企業費用和收入呈現相同比例的增加狀況。Weiss[18]的觀點表明,企業可以通過成本粘性來調節企業的盈余管理狀況。由上述所描述的情況,提出假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