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直是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支出占GDP比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與此同時,我國數字普惠金融迅速發展。本文就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東部地區居民消費的影響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研究結果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顯著促進了東部地區居民消費。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東部地區;居民消費
中圖分類號:F014.5+F12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6-0135-02
一、 引言
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和最終目的,不僅能給經濟增長提供動力,還能解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就業問題。自2011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支出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城鎮、農村恩格爾系數顯著下降,人民開始有能力有意愿的追求更高層次的消費。
在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的同時,國家開始大力推廣普惠金融,提出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通過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而且,不同于以往單純通過物理網點的鋪開和金融基礎設施的加強來提高普惠金融的效率,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依靠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創新性互聯網金融拓展普惠金融的觸達能力和服務范圍,甚至有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如螞蟻金服等也積極參與到數字普惠金融實踐當中,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動性約束、便利了居民支付,從而對居民消費的提升產生了正向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國家,城鄉收入差距大,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程度差距大,東部地區相對于中部和西部來說,經濟較為發達,數字普惠金融增長率較低。目前學術界對于數字普惠金融促進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居民消費增長的研究較多,但單獨對東部地區居民消費和數字普惠金融增長有無聯系做出分析的較少。因此本文利用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探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程度對東部地區居民消費的影響。
二、 計量經濟模型設定及結果
(一)計量經濟模型探討
由于本文使用的是2011—2018年分省的面板數據,因此可以選擇混合OLS回歸、固定效應回歸或隨機效應回歸。根據Hausman檢驗,隨機效應回歸分別優于固定效應回歸與混合OLS回歸,因此,本文將采用面板數據隨機效應回歸探究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對于東部地區居民消費的影響。所用模型如下:
(二)計量模型變量選取
根據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理性的消費者行為的唯一目標是實現效用最大化。這樣,理性的消費者將根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費與儲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費。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消費的影響因素之一。
根據預防性儲蓄假說,消費者在決定消費路徑時不僅要考慮持久收入的多少,還要考慮收入的不確定性。隨著我國勞動就業、教育、住房、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城鄉居民面臨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目前國內關于預防性儲蓄假說的研究大多認為收入的不確定性對居民儲蓄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對居民消費有著抑制作用,且有研究發現不確定性的來源中,醫療和住房的影響較大,尤其體現在住房情況上,因此本文也將商品房銷售價格作為解釋變量之一。
至此,本文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如下:
被解釋變量:人均消費(元/人年)
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指數
其他解釋變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年)、商品房銷售價格(元/平方米)
(三)計量模型數據選取
本文采用2011—2018年分省數據,分別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海南省。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來自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研究中心,其余變量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四)計量模型變量穩健性檢驗
由于宏觀數據通常具有趨勢,因此,在進行計量模型實證檢驗前,先對人均消費、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銷售價格三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其中,對含有趨勢的變量進行一階差分再檢驗其平穩性。表2匯報了主要變量平穩性檢驗的結果。由于模型(1)中選取的變量存在趨勢,因此,本文所用模型由模型(1)調整至模型(2):
(五)計量模型檢驗結果
基于Hausman檢驗的結果,本文采用面板隨機效應實證檢驗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程度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表3報告了基于模型(2)的隨機效應回歸結果。首先,根據模型(2),被解釋變量為東部地區居民消費支出的一階差分,解釋變量中東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銷售價格也取一階差分,其余變量直接選取2011—2018年的截面數據,由此構造了八期的面板數據。在表3的第(1)列中,本文只加入了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在第(2)列,本文增加了人均可支配收入變量。在第(3)列中,本文增加了商品房銷售價格變量。可以發現,在逐漸增加控制變量的過程中,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的系數始終為正,且一直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說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確實促進了東部地區的居民消費支出。
從控制變量來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商品房銷售價格均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有顯著性的影響。首先,人均可支配收入對居民消費水平有顯著性的正向影響,這與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是相符合的。其次,商品房銷售價格對居民消費水平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與本文的預期相反,這可能是由于本文對商品房銷售價格取了一階差分有關,取了一階差分后,其變成了商品房銷售價格增長的絕對額,該值越大說明房價增長越多,大多數人開始變得買不起房,所謂“無恒產者無恒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商品房銷售價格的一階差分對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
三、 結論與啟示
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取得了迅猛的發展。本文依靠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中心編制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采用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的方法探究了數字普惠金融對東部地區居民消費的影響。本文發現,在樣本期內,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顯著的促進東部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因此,政府部門大力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是有實際意義的。與此同時,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商品房銷售價格也能顯著的促進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因此,政府部門也應該關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易行健,周利.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是否顯著影響了居民消費——來自中國家庭的微觀證據[J].金融研究,2018(11):47-67.
[2]沈坤榮,謝勇.不確定性與中國城鎮居民儲蓄率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2(3):1-13.
[3]郭峰,孔濤,王靖一,張勛,程志云,阮方圓,孫濤,王芳.中國數字普惠金融指標體系與指數編制[D].北京: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2017.
作者簡介:
周涵,女,安徽六安人,江西財經大學金融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