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文
摘?要: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投入力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已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當前新型職業農民人數不斷增加,已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培育模式,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仍存在一些問題,尚未形成完整的培育體系。本文基于協同理論的視角,探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困境,通過河南洛陽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 “政府部門+專門機構+市場主體+多方資源” 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
關鍵詞:協同理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6-0160-02
一、 引言
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農民作為中堅力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型職業農民既具有傳統農民的職業屬性,又具有時代賦予的新特征。“新型職業農民”一詞首次在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被提出,之后每一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出更明確的要求。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型職業農民將會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起到尤為關鍵的作用。由此可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不斷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目前我國不斷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財政力度、不斷涌現經驗模式,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著政府部門主導意識過強、專門機構培育能力較弱、市場主體參與意識不強、多方資源機構分散等問題。如何打破培訓主體間的壁壘,形成培訓合力,是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 協同理論引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耦合性分析
(一)協同系統的開放性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系統是開放的。協同理論研究的系統必須是開放的系統,只有這樣,系統才能實現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吸收外界的信息、物質和能量,從而在組織的作用下實現從無序向有序的發展,在不斷汲取外界優質資源的基礎上保持系統的穩定運行和發展活力。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各培訓主體是開放的,而且整個培育體系也是開放的,因此整個培育系統能不斷與外界進行信息、資源的互通,增強自身競爭力。同時培育體系內不同的培訓主體擁有不同的資源和優勢,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會促進系統產生協同效應,能有效減少因為子系統間的不協調而產生的資源浪費。
(二)協同系統的動態性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系統是動態變化的。協同理論認為各子系統間相互影響促進的協同作用不是一成不變的,系統會受到內部不可控因素和外部環境的影響。系統為確保目標的實現會促使各子系統不斷調整,最終形成新的協同關系。具體而言,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當沒有培育任務時由于單個農民的學習是無序的,學習的內容由自己決定,這時培訓主體也呈現無序的狀態。反之,當有培育任務時每個農民都會無形中受培訓主體的支配,接受培訓主體傳授的知識,此時培訓主體呈現的是有序的狀態。在這個從無序變為有序過程中,接受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地接收先進的農業知識且與自身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資源的整合,促進受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重新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可見,這一動態協同過程在不斷循環往復使整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系統持續發展變化。
綜上,將協同理論作為支撐理論是因為協同理論具有的開放性、動態性等特征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特征相契合。
三、 協同理論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及困境分析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1. 培育力度不斷加大
2016年,中央財政投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金13.9億元,比2015年增長26.4%。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地方各級財政投入突破10億元。省級財政投入1000萬以上有18個省(市),其中,江蘇、山西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億元,安徽、福建、陜西省分別投入7000萬元、6000萬元和4000萬元。2017年,中央財政投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金15億元,比2016年增長7.9%,帶動省級投入資金超過5.8億元。省級財政投入1000萬以上有16個省(市),其中江蘇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億元,安徽、福建、山東省分別投入6550萬元、5600萬元和6000萬元。由此可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2. 經驗模式不斷涌現
各地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探索中涌現出具有鮮明特色且有顯著成效的培育經驗。例如,江蘇省政府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納入農業現代化指標,通過指標引領,加強了政府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的作為。山東臨沂市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創業聯盟會,通過創業聯盟將農戶組織起來,形成一種良性競爭關系,既提升了市場競爭力,也推動了當地傳統農戶的改造升級,帶動了當地農業的發展。湖北武漢東西湖區成立農業職業經理人協會,協會定位為“才”“財”融合,以“協會+公司”的方式運營(以協會為平臺,由協會會員聯合創建的企業捐贈支撐協會運營),以創造價值為目標,主要發揮社會服務作用。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困境
當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培育規模持續增長、培育模式全面開花。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仍存在著運行機制不暢、動力機制不足、競爭機制缺乏和培育保障機制滯后等問題。究其原因,新型職業農民各培訓主體間仍存在著政府機構主導意識過強、多方資源參與意識較弱和市場主體培訓分散等問題。
1. 政府部門主導意識過強
“行政角色是指行政機關在管理日常活動中的功能作用和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政府職能范圍、管理方式及功能作用等。”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政府部門往往大包大攬擠壓了專門機構、市場主體與多方資源的生存空間。例如對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的培訓,大多沒有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農業研究所的專業優勢,而涉及技能性市場性要求比較高的培訓,也很少積極邀請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等。
2. 專門機構培育能力較弱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專門機構特指農廣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它貫穿于培育的前、中、后各個環節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打下了深厚的基礎。農廣校自身存在著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些地區的農廣校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上都與中央要求建立的農廣校體系有很大的差距,無法直接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工作。農廣校的健全程度直接決定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廣度和深度,如果農廣校體系不健全、培育能力弱,那么就會加劇新型職業農民地區培育不平衡。
3. 市場主體參與意識不強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具有產業和基地優勢。政府加大了財政投入力度,積極倡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但參與培育的市場主體依舊稀少,投身培訓工作的積極性仍然不高。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市場主體不愿參加培訓工作是認為不能直接為其帶來經濟效益,他們只看到眼前利益,沒有從長遠利益來考慮。沒有認識到依托市場主體建立培育基地,可為市場主體長遠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4. 多方資源機構分散
以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和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為主的多方資源農業特色明顯、學科門類齊全、教師資源豐厚。目前農業院校參與社會服務的效果無法衡量,這制約著農業院校服務社會能力的提高,高校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業推廣服務機構作為最基層的培訓機構,具有體系健全、覆蓋面廣等優勢。但是,作為最基層的培訓機構,目前在硬件和軟件上都存在缺陷,從而導致培育效果差、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
四、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的構建路徑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不能單靠政府部門唱“獨角戲”,應充分調動其他培訓主體的積極性,發揮各培訓主體的作用,形成各培訓主體最大合力,實現資源共享優化整合最終協同發展,達到培育的最優效果。
(一)構建主體協同體系
1. 構建政府部門與專門機構的合作機制
農廣校發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體的地位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同時政府部門要想落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得依托農廣校完善的辦學體系。農廣校的輻射范圍廣,可挖掘農民實際培訓需求,同時貼近農民的生活,能更好地進行后續跟蹤指導服務。唯有二者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職業農民的培育和發展。
2. 建立政府部門與市場主體的共贏機制
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園區等市場主體,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國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市場主體管理者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積極性不強,企業家為了追求經濟最大化忽視了社會責任,缺乏投身社會服務的企業家精神。因此,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自身發展力量的不足急需依賴政府的力量來彌補,市場主體發展中的缺陷可以通過市場主體與政府間的合作得到有效解決。
3. 創建政府部門與多方資源的決策參謀機制
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和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等多方資源掌握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知識,國內大部分高水平農業人才也匯集在這些機構中,它們都對三農問題開展過深入的研究,因此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制定中具有話語權。政府部門應給予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多方資源照顧政策。例如可以劃定定點合作單位,適當地給予資金扶助,對定點合作單位在科研項目審核上給予傾斜政策等。同時,多方資源也應積極響應政府部門的號召,發揮自己師資和科研優勢,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構建資源協同體系
培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保證,資源優化整合的廣度、深度及共享程度直接決定了培育體系構建的成效。通過構建各培訓主體間的資源協同體系,能夠優化配置培訓資源,實現培訓主體的密切配合和緊密合作。
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異決定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更具時代性、職業性。因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牽涉的部門機構更多,培訓資源更多更復雜。整合梳理各培訓主體間的資源,打破固有資源的壁壘對目前培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可將培訓資源劃分為學員、師資、基地和信息這四個部分,通過明確每個培訓主體所擁有的資源打破固有的資源格局,對資源進行整合梳理,進而實現資源的互通共享。通過整合資源發揮各培訓主體的優勢,形成培育合力,完善和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德]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導論[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1.
[2]陶國根.協同治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J].中國發展觀察,2014(2):30-32.
[3]夏書章.行政管理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49.
[4]范立雙.高等農業院校科研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介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7(3):556.
[5]魏學文,劉文烈.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特征與培育機制[J].農業經濟,2013(7):73-75.
[6]劉家富,余志剛,崔寧波.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能力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9(2):16-23.
作者簡介:
吳立文,女,安徽滁州人,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人力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