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際學界高度關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歷程,從40年來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農業和國企改革,中國的對外經濟活動等角度展開深入探討。通過梳理不難發現,增強客觀性成為國際學界研究中國的一項內在驅動力,對于中國研究國際化的趨勢顯著。但需要注意的是,國際學界依然存在理論思維僵化、教條化的問題,這直接導致了其對于中國改革開放等問題存在諸多錯誤的認識和判斷。
[關鍵詞] 農業改革;? 國企改革;? 對外經濟;? 改革開放學術研討;? 經濟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 D619?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9)06-0038-04
中國改革開放經歷了40年。對于這一具有世界意義的事件,國際學界給予了高度關注。2018年1月,瑞典隆德大學東亞和東南亞研究中心舉辦了“評估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活動。4月,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召開的第六屆年會就是以“改革開放40年”為主題。7月,在堪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舉行了中國經濟前沿會議和圓桌討論。10月,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東亞研究所舉辦了以“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制度變遷與政治經濟轉型”為主題的研討會。11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召開“改革開放40年:成就與挑戰”的主題研討會。國際學者還紛紛撰文探討中國40年改革開放。縱觀國際學界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1對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特別是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國際學界給予了充分肯定。美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校級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國過去40年的成功在世界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過去40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增加”,中國實現了包括教育、創新、“軟”“硬”基礎設施、政治改革等在內的多方面的成功轉型。2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吳承娟也強調:“中國不僅僅是一個新興經濟體,而且已經恢復到世界主要經濟大國的地位。”3
國際學界強調了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國際意義。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佛和斯坦福大學教授邁克爾·斯賓塞認為,中國在四個方面為全球經濟作出了貢獻。一是維護多邊體系,這是開放的基礎,除了雙邊大國外,也讓更多小國受益。二是在投資方面比較成功,這不僅拉動了自身經濟增長,還將一些投資投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幫助他們改善基建,促進當地發展。三是中國經濟體量已經非常大,發展非常快,中產階級購買行為升級轉變,是追趕時期的發展中國家非常需要的。四是技術優勢。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技術供應中獲得了增長,中國也從中受益,吸收再轉化為生產力。并且,在很多領域,中國不是追趕,而是躋身前列。1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表示,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參與了各大國際組織,在世界范圍內發揮重要作用。巴西里約州立大學國際關系系主任毛里西奧·桑托羅表示,推進改革開放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世界經貿秩序構建歷程中的標志性事件。2
國際學界不僅肯定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成功,而且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從方法論角度來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成功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務實,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邊走一邊解決問題;二是漸進,與休克療法形成鮮明對比,改革和發展沒有一蹴而就,而是用速度和漸進的混合體,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他認為,中國的制度創新也顯示出了務實,比如價格雙軌制、鄉鎮企業、合資企業,農業方面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等。3從社會、政治原因來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經濟學會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主席鄒至莊認為:“在改革的過程中,有共產黨的領導,因而政治穩定。”4 還有學者強調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決定性作用。美國洛杉磯太平洋國際政治研究所研究人員齊邁克談道:“中國共產黨的決策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極大地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僅憑這一點,我就要給中國共產黨打一個高分。”5
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國際學界重點探討了農業、國企的改革。
關于農業改革。中國的改革始于農村、農業領域。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思高等人從農業生產、農業結構,以及減貧等多個角度論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業的發展成就。他們指出:“過去40年里的改革和發展,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農業和農村景觀”,“盡管自然資源有限,中國已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自己的農業生產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近40年來,中國農業經歷了快速的結構轉型”,“農業的增長和農業就業的增加極大地減少了農村的貧困”。6羅思高等人具體分析了農業結構和農村就業狀況的變化,認為中國農業多樣化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緩慢行進,第一步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促進了農民生產其他農作物、牲畜以及漁業等發展;同時,政府也撥款用于灌溉和新技術。農業多樣化的努力幫助農村人口在改革初期提高了收入。7
關于國企改革。國有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巴里·諾頓從國企改革目標的角度,探討了國企改革的內容。諾頓認為,國企改革的第一項目標是提高激勵和效率,尋求重振公司治理改革,使國有企業管理者更有效地激勵公司績效。圍繞這一目標,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第二項目標是改善監督,加強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其他監督機構的作用。圍繞這一目標,國企改革的內容是黨組織嵌入公司治理體系。第三項目標是更有效地為國有企業分配新的任務,創建了新的監管機構。圍繞這一目標,國企改革的內容是設立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1
關于對外開放。杜大偉通過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國際經濟角色,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他認為,在國際貿易方面,“40多年來,中國已經從一個幾乎不存在貿易的國家變成了全球最大貿易國”;貿易平衡方面,“中國從發展的早期階段的適度貿易逆差轉為適度的順差”;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和“一帶一路”倡議方面,“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其他地區的主要資金來源”,“中國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提供不同類型的融資,其最引人注目的努力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在國際經濟機構中的地位方面,加入世貿組織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一步。鄒至莊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關稅的降低導致農產品和工業產品的進口增加,預計這些產品的價格將會下降,產品質量將會提高,這些都有利于中國消費者;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產業結構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加入世貿組織在加速中國法制現代化方面產生影響;加入世貿組織也將對中國的政治體制產生影響。此外,加入世貿組織還具有象征意義:中國在世界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得到承認。2
關于教育改革。斯坦福大學的亞歷克西·梅迪納、羅思高等人與中國學者合作,通過對40年來中國農村的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學的入學率、師生比、課程改革、政府投入等方面的發展狀況進行了研究,高度肯定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村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梅迪納等人還討論了中國農村教育未來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認為未來中國農村教育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主要有農村小學生的健康問題、農村學前教育與城市的差距問題、學前教育年限問題。3
關于金融改革。國際學者主要圍繞中國銀行體制改革展開論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德懷特·珀金斯認為:“中國銀行體系的現代化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過程,而不是一站式的激進改革。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今天。”4關于中國金融體系改革的評價,鄒至莊否定了那種認為中國銀行體系處于危機中的觀點。“銀行業改革只是改革進程中的一個方面,它與其他國有部門的改革有著共同的特點。盡管存在缺陷,但銀行系統可以預期在時間上會有所改善。”5德懷特·珀金斯對中國金融體系的改革給予了高度肯定,同時他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金融改革是一個復雜的話題,但毫無疑問,中國在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的現代金融體系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一些較老的金融機構,如銀行,現在相當成熟,而新的機構,如保險公司和股票交易所,則沒有達到它們的應有水平。”1
增強客觀性成為研究的一項內在驅動力。縱觀國際學界對40年改革開放的研究,首先就凸顯了其力圖增強研究客觀性的特點。一方面,國際學界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對于40年來中國發展成就的取得,國際學界都認定其根本原因是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與此同時,國際學界也意識到,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國際學界力圖從中國的實際理解改革開放,這一點突出體現在對中國改革開放發生的必然性,以及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上。此外,國際學界還立足當下中國實際,分析未來改革亟待解決的諸多問題。可見,增強研究的客觀性成為國際中國研究的一項內在驅動力開始出現。這既是中國發展的客觀實際的必然,也是國際社會認識真實中國的需要。
研究的表現形式上,中國學界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隨著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國際社會對當代中國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也日益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與以往存在顯著不同的是,國際學界對于40年改革開放的研究中,中國學界開始發揮作用。多場國際學術活動中中國學者扮演了重要角色。2018年7月,在堪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舉行的中國經濟前沿會議和圓桌討論中,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中國科研、高校的十多位學者參與其中。由中國舉辦的有關活動中,國外學者積極參與討論40年來的改革開放。2018年3月,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經濟峰會上,紐約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以及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等,就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挑戰和方向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理論思維的局限性。雖然增強研究的客觀性成為國際學界中國研究的一個客觀訴求,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國際學界形成的對華認識的思維慣性,導致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論思維的缺陷。不少國外學者依然習慣用源自于西方發展經驗的理論來解讀、規范中國的發展,因此,對于中國發展中展現出的特點,仍然存在無法理解和錯誤解讀的問題。
(本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項目、北京社科基金項目“美國學者論習近平治國理政研究”〈項目編號:15KDB02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
[2]于運全、孫敬鑫.改革開放40年成就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J].求是,2018(20).
[3]成績舉世矚目 未來值得期待[N].中國改革報,2018-03-26.
(作者簡介:韋磊,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 / 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