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能力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基層依法治理的實踐中,要想提高基層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能力,需要解決幾個基本認識問題。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雖僅一字之差,但內涵相去甚遠。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統稱,而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 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從法制到法治的轉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敝卫矸ㄖ位侵卫憩F代化的應有之義,表現在法治思維是現代治理的首要思維,法治能力是現代治理的核心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加強法治建設,以健全完善的法治體系、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保障。
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法律來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使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得到鼓勵、不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制約。法治在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白杂伞⑵降取⒐?、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重要內容,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實現自由、平等、正義的重要保證。加強法治建設,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又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堅強支撐。
法治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包含公平正義的內容。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利益格局和人的思想觀念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公眾對“公平正義”的需求更加強烈。必須全面推進法治建設,構建科學高效有序的法治體系,讓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分感受到公平正義,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構建多主體聯動的體系,必須正確認識并且處理好公權力和私權利的關系。
公權力與私權利共生互補。公權力是人類共同體(國家、社團、國際組織等)為生產、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全、秩序、公交、通信等)而對共同體成員進行組織、指揮、管理,對共同體事務進行決策、立法和執行、實施決策、立法的權力,適用法無明文規定不可為的原則。私權利是指公民個人權利,以滿足個人需要為目的,適用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的原則。公權力承擔著公共責任并且為公共利益服務,最終服務公民合法權利。公權力是私權利的后盾,沒有公權力的保障,私權利就難以實現。私權利又受公權力的約束,不得越過公權力設定的邊界范圍。
堅持公權必須姓公。這是公權力的本質決定的,公權力是公眾的權力、人民大眾的權力,指向是公共事務,來源和基礎是公共利益。堅持依法定權,通過制定權責清單等形式,明責明權明法,為權力劃定邊界,提升權力行使的科學性規范性。堅持依法用權,在法定的權力范圍內行使職權,絕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絕不能將公權力作為謀取私權利的工具。
堅持公權必須為民。權力源于人民必須服務人民。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牢宗旨意識,始終把人民放在首位,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尊重群眾合法權利,守住公權力邊界,絕不以公權力擠占壓縮群眾的合法利益。尊重群眾意愿,堅持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用群眾視角,思考、了解和把握群眾需要,絕不以自己主觀臆斷代替群眾意愿,進而作出錯誤判斷、錯誤決策。更不能濫用權力,損害群眾利益。
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準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需要行政許可的事項往往都是有利有弊的,要通過行政許可的方式加強把控,實現趨利避害。
明確目的。設立行政許可的目的是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防止和避免危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行為的發生。研究確定各項行政許可事項,都必須堅持并圍繞這些目的展開。行政許可只對既有利又有害的事項進行設定,目的是趨利避害。不能對只有利而沒有害的事項也設定行政許可。
確定標準。研究制定衡量利與害的標準,為準確把握利害關系提供依據。深入分析、準確把握行政許可事項的利與害的要素。既要符合社會客觀需要,又要充分考慮主觀需要,從客觀層面和主觀層面進行合理劃分,科學量化,形成可操作可衡量的標準。根據標準對利與害進行評價,得出利與害的具體結論。
加強規范。結合利與害的分析結果,研究制定行政許可規范性監督和管理舉措,對利的方面,加大政策引導和政策鼓勵,不斷增強收益;對害的方面,加強管控約束,力爭有效規避可能帶來的風險,從而實現增進益處、規避危害。在實施行政許可時,要準確把握促成利益或導致危害的關鍵環節和關鍵事項,讓行政許可實現精準“點穴”。
行政訴訟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主體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在行政訴訟案件中,領導干部一般以被告人的身份出現。
正確看待“做被告”。隨著國家依法治國方略深入推進和公民法治意識不斷增強,法律手段逐步成為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形式。要充分認識“民告官”的積極意義。有利于監督政府規范行使公權,群眾提起行政訴訟本身就是對政府的監督,而司法力量介入,進行專業監督,對政府規范用權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妥善化解政府與公眾的意見分歧,領導干部與作為原告的公民或法人,通過對簿公堂的形式,以平等的身份,各自陳述事實擺證據,由司法部門作為第三方,根據法律規定給出審判結論,可有效解決雙方分歧。政府“做被告”是依法治國的一種必然現象。
敢于“做被告”。有些領導干部遇到行政訴訟就發慌,不敢上法庭,害怕與行政對象人對話。這反映出對自己是否做到依法行政心中沒底,不敢面對自己行政決策可能造成的影響,說到底是不敢擔當的表現。領導干部“做被告”,就是要敢于直面行政對象人,敢于直面自己決策所造成的結果,敢于承擔相應責任。這是領導干部應該具有的擔當精神,同時也是解決訴訟爭議的基本要求。加強制度建設,推動領導干部必須主動應訴,比如有些地方實施一把手出庭應訴機制,就是推動領導干部主動應訴的有益探索。
善于“做被告”。領導干部要善于運用法律手段,化解訴訟爭議。把功課做在平時,主動增強法治意識,始終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將發生行政爭議的概率降到最低。提高應訴能力,對爭議事項深入調研,摸清實情,把準關鍵,同時要學習掌握相關法律法規和應訴程序,切實做好應訴準備工作。領導干部作為特殊群體,在行政訴訟案件中不能只顧爭輸贏,要多以建設性的態度做好解答和說明工作,努力化解分歧,達成共識,推進工作。堅持舉一反三,對出現行政訴訟的原因及采取的應對舉措,要深入分析總結,抓住癥結所在,及時化解風險隱患,完善工作機制,避免出現類似問題。
公益訴訟的主要任務是充分發揮司法審判、法律監督職能的作用,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督促適格主體依法行使公益訴訟權,促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
做好公益訴訟需要堅持群眾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施公益訴訟也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很多公益問題就是由于沒有堅持群眾導向,對生態環境等公共產品受到侵害等問題,思想不重視,發揮公益訴訟作用不充分造成的。領導干部主動擔起責任,推動發揮公益訴訟作用,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保護好生態環境等公共產品,維護好群眾公共利益。公益訴訟也是監督政府依法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手段。
做好公益訴訟需要正確方式方法。方法對頭,事半功倍;方法不對,事倍功半。公益訴訟也需要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突出重點,結合當地實際,聚焦重點領域,推進開展公益訴訟。壓實責任,結合部門監管責任和屬地責任,制定責任清單,通過責任落實推進公益訴訟工作落實。加強現代科技運用,在資源共享、證據收集、社會監督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提高公益訴訟時效性便利性。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做好群眾宣傳教育,鼓勵群眾積極參與線索舉報、社會監督,推動形成共治共享格局。
做好公益訴訟需要加強制度保障。加強公益訴訟的重點環節和關鍵方面的制度機制建設,推動公益訴訟常態化制度化。健全行刑銜接制度,在證據收集、線索發現和移送等方面,加強銜接配合,增強推動合力。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對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等方面沒有盡到履職責任的部門和個人,從嚴追求責任,通過責任追究倒逼工作落實。各級黨委政府都要積極支持公益訴訟工作。
(作者:王成國,中共北京市平谷區委書記 )
責任編輯 / 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