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芬 李維旭 王潔 田俊良
摘要:作為水環境的初級生產者,浮游藻類在水環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簡述了浮游藻類在水質監測中的優勢及其在河流、湖庫、濕地、海域水質監測中的應用。
關鍵詞:浮游藻類;水質監測;水質評價
中圖分類號:X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6-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6.088
Abstract: As a primary producer of water environment, phytoplankt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ater environment.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phytoplankt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river, lake, wetland and sea in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Phytoplankton
浮游藻類監測作為環境生物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利用藻類個體、種群或群落對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反應來闡明環境質量。浮游藻類與其生存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當環境受到污染后,污染物直接作用于浮游藻類,導致在個體、種群或群落等方面發生變化,所以可以將浮游藻類作為水質變化的指示生物[1]。其種類和數量變化直接反應上層水質,所以研究浮游藻類在水質監測中的應用,可以為環境管理提供依據。
1 浮游藻類在水質監測中的優勢
理化監測具有簡單、方便、快速、高靈敏度等優點,但也存在所采集樣品具有瞬時性,分析成本高及會帶來二次污染等缺點。浮游藻類監測是利用藻類個體、種群、群落對環境變化的反應,來評價水質的優劣程度。利用浮游藻類來監測水質的優勢有:一是長期性,可以監測整個藻類的生命周期,連續反映水質狀況;二是靈敏性,當環境因子發生變化后,浮游藻類作為直接受體很快作出反映,光合作用及運動性受影響[2-3],可以早期監測水質狀況和預警水質;三是綜合性,水環境中的污染物具有多樣性、不穩定性的特點,理化監測只能測出已知污染物的種類及含量,不能反映污染物對生物的影響,而利用浮游藻類進行監測能較好反映出污染物對生物的綜合效應,更客觀、全面的評價水質狀況[4]。
2 浮游藻類水質評價方法
浮游藻類水質評價方法較多,目前用得較多的是生物指數法和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數法有Margalef豐富度指數、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Pielou均勻度指數[5-6]、 Cdum指數等[7]。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浮游藻類作為指示生物來評價水質狀況。浮游藻類對水體富營養化、重金屬、農藥、有機污染物等有指示作用[4]。梅尼小環藻能指示水體富營養化狀況,淡栗色橋彎藻為貧營養指示種,尖針桿藻為清潔指示種[8]。
3 浮游藻類在水質監測中的應用
3.1 監測河水水質
房英春[9]等對蘇子河浮游藻類進行了調查,鑒定出藻類280種,舟形藻為優勢種,硅藻指數分析表明張家、紅升和古樓水質為輕度污染,新賓、永陵水質為中度污染。張潔[10]等對信江干流浮游藻類特征及水質進行了調查,生物多樣性指數分析表明信江干流水質總體處于輕度至重度污染狀態。王愛愛[11]等研究了汾河中下游浮游藻類群落特征及水質,結果表明水質為中污染至重污染。
3.2 監測湖(庫)水質
楊文麗[12]等對萬峰湖水體浮游藻類開展了調查,鑒定出藻類60種,豐水期以綠藻和甲藻占優勢,枯水期以硅藻占優勢,總體水質為中營養狀態。總氮、透明度和pH值是影響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王亞尼[13]等利用指示生物法和藻類多樣性指數法評價了武漢市大茶湖水質,污染指示類群顯示營養狀態以富營養型中的α-ms 型為主,多樣性指數法分析表明水體營養化狀態為富營養型(α-ms 或β-α-ms)。于橋水庫浮游藻類以藍、綠藻為主,利用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和豐富度指數對于橋水庫水質進行評價,表明于橋水庫水質處于中–重污染水平[14]。
3.3 監測濕地水質
巴桑[15]等研究了西藏拉魯濕地夏季和秋季浮游藻類群落特征,共鑒定出浮游藻類230 種,硅藻門和綠藻門構成優勢類群。鹽度和pH值對拉魯濕地藻類群落結構影響較大。武琳[16]等研究了長廣溪濕地公園內河段水體群落組成結構及分布,結果表明長廣溪濕地公園河段浮游藻類的群落組成結構及豐度隨季節變化明顯。浮游藻類群落結構隨著水生植物的組合及河岸帶類型的變化而變化。張宇[17]等對邛海湖濕地浮游藻類的種類及分布狀況進行了調查,鑒定出浮游藻類102種,α-中污染和β-中污染藻類占優勢。
3.4 監測海水水質
黃備[18]等研究了南黃海 2007~2017年浮游藻類群落結構變化,結果表明海域共有浮游藻類371種。南黃海浮游藻類種類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呈上升趨勢。宋秀凱[19]等研究了萊州灣金城海域浮游藻類年際變化及與環境因子關系,結果表明2009年和2010年金城海域浮游藻類種類組成和比例基本一致,浮游藻類豐度和種類數年際變化均呈現雙峰模型。
4 結論
浮游藻類對水質變化敏感,浮游藻類監測具有長期性、綜合性等特點,廣泛運用于河流、濕地、湖庫、海域水質監測。但是影響藻類生長的因素多、復雜,且浮游藻類主要是監測中上層水質,應結合浮游動物、沉水植物、底棲動物、底泥、魚類和理化監測等同時對水環境進行評估,這樣水質監測就更加客觀和全面了。
參考文獻
[1]王丙蓮,楊艷,張利群等.水質監測中藻類植物的應用研究進展[J].山東科學,2007,20(1):54-58.
[2]楊正健,劉德富,易仲強等.三峽水庫香溪河庫灣擬多甲藻的晝夜垂直遷移特性[J].環境科學研究,2010,23(1):26-32.
[3]吳興華,李翀,陳磊等.三峽水庫香溪河庫灣擬多甲藻( Peridiniopsis) 的晝夜垂直遷移行為對碳磷分布的響應[J].湖泊科學,2018,30(1):121-129.
[4]馮天翼,宋超,陳家長.水生藻類的環境指示作用[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32):1060-1066.
[5]歐陽莉莉,賈濱洋,昝曉輝.興隆湖春季和冬季浮游生物群落結構特點及其水質狀況指示意義[J].四川環境,2018,37(3):91-97.
[6]董立新,周緒申.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在內陸水體污染類型評價中的應用簡述[J].海河水利,2017(5):57-60.
[7]況琪軍,馬沛明,胡征宇等.湖泊富營養化的藻類生物學評價與治理研究進展[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5,5(2):87-91.
[8]李國忱,劉錄三,汪星等.硅藻在河流健康評價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12,23(9):2617-2624.
[9]房英春,田春,肖友紅.蘇子河浮游藻類多樣性與水質的生物評價[J].水生態學雜志,2007,27(1):57-58.
[10]張潔,吳義泉,夏美龍等.信江干流浮游藻類分布特征及水質評價[J].湖北農業科學,2016(9):2230-2232.
[11]王愛愛,馮佳,謝樹蓮.汾河中下游浮游藻類群落特征及水質分析[J].環境科學,2014,35(3):915-923.
[12]楊文麗,夏品華,李惠男等.萬峰湖水體浮游植物調查及富營養化評價[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8,30(1):41-45.
[13]王亞尼,周序協,張桂蓉等.大茶湖浮游藻類調查與水質初步評價[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3,32(3):118-123.
[14]武丹,王海英,張震.天津于橋水庫夏季浮游生物調查及群落結構變化[J].湖泊科學,2013,25(5):735-742.
[15]巴桑,普布,馬正學等.西藏拉魯濕地夏季和秋季浮游藻類群落特征[J].濕地科學,2012,10(4):404-416.
[16]武琳,劉雪華,成小英等.景觀水體浮游藻類變化及與水質因子關系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2,35(4):126-132.
[17]張宇,董艷珍,楊紅.四川邛海湖濕地浮游藻類現狀調查[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13):197-199.
[18]黃備,魏娜,唐靜亮等.南黃海 2007-2017年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變化[J].中國環境監測,2018,34(6):137-148.
[19]宋秀凱,程玲,付萍等.萊州灣金城海域網采浮游植物年際變化及與環境因子關系[J].生態學報,2019,39(8):1-10.
收稿日期:2019-02-28
作者簡介:廖芬(1985-),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生態及毒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