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摘 要:土壤污染防治對保護土壤生態環境,保障人們健康與安全,促進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系統分析了目前土壤污染現狀,從土壤生態治理的角度提出土壤污染治理建議,即落實治理修復的責任主體,修復重點領域,加強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控制新增土壤污染,以土壤污染實際出發,實現土地的長效機制污染治理。
關鍵詞: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對策
1、目前土壤環境問題分析
1.1工業場地和周圍土壤的環境質量隱患
現階段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的化工企業和城市重污染企業被搬遷或關閉。而這些搬遷或關閉的土地被企業利用,之前企業的化工、重污染遺留在土地上,使土壤存在健康風險,由于沒有得到有效管理,這些土地的安全風險不容忽視。
1.2土地生態環境質量退化明顯
根據土壤環境質量調查分析,部分土地集中區可能存在重金屬和有機化合物的污染。由于城市及鄉鎮企業發展,前期生產方式粗放,污染物排放不達標,導致該地區土壤環境受到污染。同時,農藥和化肥的過量使用,使土地污染更是雪上加霜。
2加強土壤治理措施
在對海安市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進行詳查,重點行業在生產企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進行調查,重點行業關閉搬遷企業地塊環境進行排查的基礎上,全面掌握轄區內地塊分布狀況、使用現狀和周邊環境狀況等底數信息,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評估。
2.1嚴格落實治理修復的責任主體
依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造成土壤污染的單位(個人)要承擔調查和治理修復的主體責任;責任主體發生變更的,由變更后繼承其債權、債務的單位(個人)承擔相關責任;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的,由土地使用權受讓人或雙方約定的責任人承擔相關責任。
2.2修復重點領域
根據土壤詳查結果,按照國家土壤污染風險等級劃分技術方法和標準,結合我市行業特點、農業種植分布、土地開發利用現狀及發展,從保障農產品和人居環境的安全出發,合理確定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農用地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和重點行業工業企業及“散亂污”企業關停或搬遷遺留場地治理修復等。對農用地污染土壤的修復工作,要根據耕地土壤的污染程度,評估環境風險及其影響范圍,考慮農產品質量安全,確定耕地治理修復的重點區域,并按照海安市開發計劃和風險情況,分步實施治理修復工程。對工業企業關停或搬遷遺留地塊的修復工作,應對污染地塊進行詳查和風險評估,分析污染特征,結合海安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污染重、風險大的污染地塊劃入重點區域,擬建設為住宅、商業和公共用地的污染地塊優先開展治理修復。
2.3加強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一是農用地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根據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情況,準確定位海安市農田重金屬污染防控與治理的重點區域。根據污染程度、區域氣候和環境條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實施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與修復。參照重金屬污染農用地所在區域土壤中目標污染物的背景值含量和國家有關標準中規定的限值,合理提出土壤目標污染物的修復目標值,采取有效措施,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中固定、轉移和吸收等方式阻隔土壤中的鎘、汞、砷、鉛、鉻、鎳等重金屬污染物,使危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對采用植物萃取技術治理中輕度重金屬污染農用地土壤的,需做好植物收集及安全處置工作,防止污染的轉移。二是工業企業關停搬遷遺留場地治理與修復。以化工、電鍍等行業企業搬遷場地為重點,開展關停搬遷企業遺留場地調查評估,并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開展遺留場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結合江蘇省“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將計劃關停搬遷的小化工、金屬制品(電鍍、噴涂等表面處理)等涉及土壤污染的重點行業企業場地,列入調查評估計劃,逐步開展污染場地調查評估及治理修復。
2.4控制新增土壤污染
一是優先保護清潔耕地。符合生產條件的未污染和輕微污染的耕地,需優先保護,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嚴格控制,確保其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除法律規定的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讓外,其他任何建設不得占用。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采用治理鹽堿、培肥地力的方法改良土壤,改造中低產農田,提高耕地地力等級。在清潔耕地集中的區域,繼續推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采用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農膜減量與回收利用等一系列土壤保護措施,避免因過度施肥、濫用農藥等不正當農業生產方式造成土壤環境質量下降。禁止新建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金屬表面處理、焦化等重點行業企業,現有的相關行業企業要采用國家推行的新技術、新工藝,實施提標升級改造。
二是強化現有工業污染源的環境監管。做好工業企業環境監管,防范工業污染源造成土壤污染。環境主管部門要根據企業分布特征和污染物的排放情況,確定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并實時進行動態更新。在名單內的企業應按要求制定用地土壤環境監測方案,按規范設置監測點位,自行對其用地進行土壤環境監測。環境主管部門定期對重點監管企業和工業園區周邊土壤開展監測,結果作為環境執法和風險預警的重要依據。建設項目中的土壤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3結語
現階段,我國正在不斷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由于,我國土壤治理起步晚,資金少、缺乏技術和標準等因素,造成治理發展緩慢。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鼓勵民間組織積極參與土壤污染防治質量評價,不斷探索和優化土壤修復技術規范和評價體系,促進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復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金水.創新土壤生態治理,全力保障土壤安全[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16(01):1- 7.
[2]黃晶晶,吳平秀,翟建達,陳亞妹,常貴蔣.廣西農業污染整治現狀調查研究—— — 以南寧市武鳴區為例[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09):120- 122,154.
[3]苗亞瓊,林清.廣西土壤重金屬鎘污染及對人體健康的危害[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6,41(05):171- 173.
[4]劉曉紅,瞿薇.靖江市農業污染分析及防治對策[J].綠色科技,2016(12):149- 151.
[5]賀貴柏.新階段廣西土壤污染的現狀、治理與修復的對策措施探討[J].廣西農學報,2014,29(06):83-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