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輝 徐曉磊 徐加洪
摘 要:40年滄桑巨變,鹽城已然從一座偏僻的小城,發展成為交通樞紐的城市。鹽城的文化建設是城市建設的核心,是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繼生產建設、公共設施建設之后迎來的城市發展的更高階段,是城市品牌化的過程。城市文化建設與人文精神提煉在當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趨重要,在新一輪的城市競爭,也就是城市文化競爭開始的時候,有必要對城市文化建設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作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鹽城;文化建設;人文精神
鹽城,人文歷史極其豐富,隸屬于江蘇省,位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歷史悠久,物產豐饒,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文薈萃,且生態環境獨具特色。風景秀美、生態獨特,最高海拔只有7米,是全國唯一沒有山的地級市。這里的湖蕩濕地、原始生態環境保存較好,被人們譽為“金灘銀蕩”、“魚米之鄉”。鹽城保護區每年有許多只丹頂鶴來此越冬。成千上萬的鳥類和禽類,詮釋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鹽城是丹頂鶴的家園、麋鹿的故鄉,建有麋鹿和丹頂鶴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自然生物圈”成員單位,成功納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
一、鹽城“四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建設
城市是人類文明薈萃的海洋。城市承載著歷史,城市背負著未來。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則是一個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內容和城市個性的獨特標志。特色文化是一個地區品牌,它體現一方形象,是對外宣傳的名片。鹽城的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城市形象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以白色海鹽文化、紅色新四軍文化、藍色海洋文化、綠色濕地文化為主要特點的“白紅藍綠”四色文化。近年來,我市搶抓江蘇沿海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兩大國家戰略機遇,全市經濟社會取得了顯著成就。近年來,市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打造“東方濕地之都”、“水綠鹽城”;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打造“海鹽文化”、“新四軍鐵軍文化”、“淮劇雜技文化”等文藝品牌,這樣做是實現鹽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而且有利于鹽城早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有利于帶動鹽城社會全方位的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這幾年鹽城的變化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感到無比的驚艷,如飛躍的城市內環高架,不斷增加的民航航線,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干凈整潔的市容市貌,和諧有序的道路交通,富含正能量的公益廣告,文明禮讓的群眾,熱情善良的志愿者,都讓這座城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的緊密!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海鹽文化是傳統行業文化與特定地域歷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海鹽業貫穿鹽城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中國海鹽博物館、串場河景觀帶、水街等海鹽風貌區集歷史之大成, 是鹽城的名片,它見證了鹽城的發展歷史,凸顯意蘊豐厚的海鹽文化價值,利用海鹽文化資源優勢,尋求城市文化的個性化發展。
新四軍文化是鹽城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四軍是鹽城紅色革命的標志。1941年1月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后,新四軍得到了快速的壯大和發展。鹽城成為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鹽阜人民與新四軍同仇敵愾、休戚與共、團結御敵,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感人至深的動人故事。新四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鐵軍精神”,是鹽阜人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前進道路上需要我們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從歷史的艱辛奮斗中吸收養分,從民族的苦難輝煌中汲取力量,不斷用鐵軍精神激勵全市干部群眾堅定信念、砥礪前行,在推進鹽城建設的征程中奮力作為,推動鹽城文化建設發展邁上新臺階。銘記歷史,開創未來。“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鹽城作為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鐵軍精神深深扎根在每位鹽城人的心中,新四軍紀念館展陳的提升改造是全市廣大干群眾望所歸的一件大事。近年來,新四軍紀念館認真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場所資政育人的作用,積極開展愛國主義傳統教育、黨性教育、廉政教育和青少年德育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位于建湖縣的鹽城雜技團2015年升格為江蘇省雜技團。多年來,該雜技團立足精品創意生產的理念,致力打響建湖雜技品牌,該團共編創各類節目50多個,出新節目60多個。國內首部詩詞歌賦雜技劇場《小橋流水人家》選段登上央視4套“非常傳奇”舞臺。建湖雜技還積極充當“文化使者”,在對外交流中發揮作用。近幾年,雜技團隨省文化廳組織的藝術團赴美國、德國、英國、文萊、蘇丹等國家參加文化交流活動,把既具傳統特色又具時代氣息的雜技表演送到世界各地,為鹽城文化品牌建設作出了貢獻。
二、鹽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
愛爾蘭首府愛丁堡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文學城市”時,有這樣一句話:“愛丁堡是一座建立在文學之上的城市,它的城市精神是為世界讀者提供最豐富的精神食糧”。城市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凝聚了一座城市的歷史傳統、精神風貌、社會風氣、價值觀念和市民素養等。
鹽阜大地這片熱土上所承載的數千年人文精神,既是鹽城人的寶貴財富,也是鹽城的文化軟實力。鹽城的城市文化是建設和諧鹽城的重要基礎,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內容,是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影響并決定著鹽城發展的前景和方向。人文精神是鹽城發展最重要的“軟實力”,只有增強“軟實力”,才有“硬實力”的強大。鹽城的人文史也是一部閃光的名人史。平民哲學家王艮,開創了“泰州學派”;書法家宋曹,留下了《雙鉤草書千字文》的煌煌巨著;現代新聞學的奠基人戈公振,首開中國新聞學的先河;“中共黨內一支筆”胡喬木,寫下了大量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歷史文獻;外交才子喬冠華,在聯合國的會場上留下了永遠的笑容。曾任臺灣行政院院長的郝柏村也是鹽城人,離職后為兩岸和平統一和經濟文化交流積極奔走,享譽桑梓。他們的名字與業績已經熔鑄成了鹽城獨具魅力的人文精神,代代傳承,永不磨滅。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種精神滋潤一座城。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人文精神簡單講就是崇善向美,因此通過培育人文精神可增添鹽城的魅力。“文以化人、文以載道,用書香生活提升城市氣質,需要倡導全民閱讀。”一個沒有閱讀的城市,是一個沒有“人”的城市,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麗的城市,最優秀的城市應該擁有最善于閱讀的市民。目前,鹽城市已然成為全民閱讀推廣的高地,領讀者們要如星星之火,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一傳十十傳百最終讓閱讀成為最“時尚”的事情。十九大以來,我市緊緊圍繞“強富美高”新鹽城建設要求,緊扣“產業強市、生態立市、富民興市”三大導向,深刻把握特色小鎮內涵特征,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創新體制,加速要素集合、產業聚合、產城人文融合,努力把特色小鎮打造成為經濟增長新高地,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和動力。
三、結語
歷史與文化是一個城市的血脈與靈魂,是構成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鹽城,面朝大海,南接吳越,北聯楚漢的區位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以更加開闊的文化胸襟,更加高遠的文化視角,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交流的過程中創造,向著文化大市、文化強市的目標奮勇前進。當前鹽城城市文化建設與人文精神提煉中存在一些問題,我們需要努力尋求切實可行的相應措施,最終實現城市文化與人文精神建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葛劍雄.人文精神[J].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20-22).
[2] 楊洪濤.論電視文化活動的生存之道[J].中國電視,2015(12).
[3] 高長力.全力推動節目自主創新[J].中國廣播,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