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每年一進入夏季,城市洪澇災害便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與現代都市亂開發、亂拆建、忽視地下排水管網建設等有關。地面建設看起來很華麗光鮮,但許多地下排水管網長期得不到修繕、擴容,甚至被隔斷。于是一旦有暴雨襲擊,從天而降的雨水無法被及時排泄,城市道路就會被淹。
然而,古人在防洪排澇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應該多向古人借鑒。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防洪法規,最早出現的有關護堤的法規命令是章武三年(223年)蜀國丞相諸葛亮下發的:“丞相諸葛令,按九里堤捍護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爾居民,勿許侵占損壞,有犯,治以嚴法,令即遵行?!本爬锏坛闪说謸鹾闉牡囊粭l有力防線。
唐代重視對水資源的治理、利用。設立專職水利機構“都水監”及專職水利人官員“渠長”“斗門長”,因此較少有江河決溢的記載。有關防洪法的主要條文列入《唐律疏議·雜律》的刑法之中,如“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時者,主司杖七十;毀害人家,漂失財物者,坐贓論減五等;以故殺傷人者,減半殺傷三等。即水雨過常,非人力所防者,勿論?!痹摋l將因維修不及時造成財物損失和人員傷亡的瀆職比照貪污罪和爭斗殺人罪進行減等處罰。同卷還有規定:“諸盜決堤防者,杖一百;若毀害人家及漂失財物,贓重者,坐贓論;以故殺傷人者,減半殺傷一等。若通水入人家,致毀害者,亦如之?!痹摋l將因取水灌溉而導致決溢者,無論公私原因都處以脊杖一百;而故意破壞堤防致人死亡者,按故意殺人罪論處??梢姡敃r朝廷對這方面的重視。
唐代朝廷頒布了一部全國性的水利法典——《水部式》,這是為了管理農田水利而頒布的法規,對白渠堤防管理也有相關條款。此書早已失傳,到清末才在敦煌石窟藏書洞內發現了殘卷。唐代專門的建筑法規《營繕令》中,也有對地方官吏維護堤防的行政職責及處罰規定。唐代還出現了不少治水專家,其中最著名是姜師度。他在河北、河南、山西、陜西一帶,主持興建了防洪、排澇、灌溉、航運等水利工程,為唐朝的水利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
宋代水事頻發,因而有一套系統的防水法規?!端谓≈卦敹ㄐ辖y》是宋代第一部系統的成文法典,其中除保留了唐代有關護堤條例外,還有一些其他零星記載,例如元祐六年(1091年)針對有人盜拆黃河埽工木岸的情況,決定“以持杖竊論”,并且對于如此嚴重的毀堤事件,即使刑法條款規定可以不發配的,也要從嚴量刑而“配鄰州”。編于宋徽宗時期的《宣和編類河防書》長達二百九十二卷,其主要精神是:“元豐之制,水部掌水政,崇寧二年十月有司請推廣元豐水政?!?/p>
明清時期,人與水的矛盾更加明顯,有關堤壩修建以及防洪的管理制度也逐步系統化。明嘉靖時期荊江知府趙賢剛到任時正值當地洪災。湖北江陵一帶稻谷全淹沒,房舍倒塌,瘟疫肆意。趙賢來不及休息,即刻主持大修江堤。治好洪災后并立了《堤甲法》,并規定每千丈堤老一人,五百丈堤長一人,百丈甲一人,“夏秋守御,冬春修補,歲以為?!保梢娖鋰乐敗!兜碳追ā窇撌枪糯容^早的防堤法規了。
乾隆時期,荊江堤壩潰決。這個嚴重的后果使得當時朝廷更加注重修建堤壩,除了安排修建監察工人外,每年還會撥下一筆款項專門用來作為治水的費用,經費的預算和核算都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修建堤壩的分工已經逐步細化,水利設施建設已涉及河兵河夫、埽工、壩工、磚工、土工等多項工種。
古代各朝不僅重視防洪治水,而且十分注重城市的排水防澇。建成于明成祖時期的故宮,排水系統有明、暗兩套。明排水是通過鋪地做出泛水,通過各種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邊河中。故宮所有的石欄桿的底座部都鑿有排水孔,孔與孔之間的距離約為95厘米。這些排水孔的形狀有點像單片花瓣,孔高約6厘米,孔底寬約12厘米。降雨時,雨水容易在石欄桿的底座形成積水,而這些分布密集的排水孔能把積水迅速排空。三大殿三重臺基上有1 142個龍頭排水孔,瞬間將臺面上的雨水排盡,并形成千龍吐水的壯麗景觀。暗排是通過北高南低的地下縱橫交錯的排水道,瀉入內外金水河里。故宮的排水,正是綜合了各種排水法,利用干線、支線、明溝、暗溝、涵洞、流水溝眼等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排水設施,使宮內90多個院落、72萬平方米面積的雨水通暢排出。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受61年不遇的大暴雨,故宮卻沒有出現積水,這座600年建筑的排水系統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古人治水除了有嚴格系統的防水法規外,更重要的是能因地制宜修建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防澇排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