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凱
荔枝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以及東南亞地區,非洲、美洲也有引種。它最大的特點是甜而多汁,其中80%以上的糖分是果糖,而果糖比蔗糖更甜,這是人們喜歡它的原因。然而,近日印度暴發了“荔枝病”疫情,有上百兒童因 “腦炎”喪命。消息傳來,許多爸爸媽媽感到后怕,荔枝真的有這么危險嗎?

在中國、印度、孟加拉、越南等國的荔枝產區都出現過類似疾病,尤其是2013—2014年印度Muzaffarpur荔枝產區很多兒童因患“荔枝病”而死亡,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從我國廣東、廣西的報道來看,“荔枝病”多為兒童,主要是荔枝種植戶或從事荔枝收購、販賣的商戶家的孩子,成人和老人也偶有出現。
患者多數發病時間是在凌晨,主要癥狀是頭暈、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癥狀,部分嚴重患者有嘔吐、抽搐、昏迷等神經系統癥狀,更嚴重的甚至死亡。

導致“荔枝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α-亞甲基環丙基甘氨酸。《柳葉刀》雜志2017年發表的科學研究認為,這幾種物質能夠抑制葡萄糖的合成,進而顯著地降低血糖,是引發急性低血糖癥的主因。在動物實驗中,這一效應已經得到證實。這兩種“毒素”主要存在于荔枝核中,尤其是尚未成熟的荔枝中含量更高。
其次,雖然人體可以利用果糖提供能量,但相當一部分需要轉化為葡萄糖,供器官代謝需要,尤其是大腦這個“CPU”。果糖被人體吸收后會被運到肝臟,在那里進行加工,變成葡萄糖。但如果果糖的GI值(升糖指數)比較低,也就是說肝臟的加工速度不夠快,就無法抵消人體消耗葡萄糖的速度。
第三,“荔枝病”常常與飲食不規律、營養不良、饑餓等因素有關。根據目前的文獻報道,相當一部分病人發病前會連續每天吃1~2公斤荔枝,而其他食物減少一半甚至不吃。肝臟雖然會儲存一些糖原以備不時之需,但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相關研究也發現,“不吃晚飯”是印度“荔枝病”高發一個重要因素。在印度,很多患病的孩子都是貧苦出身,本身就處于營養缺乏狀態,更經不起這樣的折騰。葡萄糖的合成被抑制,果糖轉換來不及,又沒有其他食物補充,這是最終導致低血糖癥的原因。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吃出“荔枝病”的概率還是很小的。當然為了保險起見,建議盡量不要空腹大量吃荔枝,尤其不能因為不餓而不吃飯。萬一出現疑似低血糖癥狀也不用著急,應及時就醫,不要拖延。只要不是危重病人,通過迅速補充葡萄糖可以很快好轉。
另外,兒童吃荔枝不要太猛。一方面孩子吃的量相對于體重來說,可能比成人吃得還多;另一方面孩子不善表達,家長容易忽視其身體不適。印度兒童的死亡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家長拖延太久,還有是當地醫院竟然沒有足夠的葡萄糖供應。
此外,荔枝并不會直接導致腦炎,也不會傳染,但嚴重的低血糖會誘發腦水腫,可能會被診斷為急性腦炎綜合征。荔枝成熟季節也是腦炎的高發期,二者看上去癥狀有相似之處,因此也容易被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