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巖
摘要:新聞報道一個顯著的要求就是要讓人在新聞報道中擔當主角,成為新聞的主因素。既然要讓人擔當主角,那么,讓“人”說話是新聞采訪報道的主要內容之一。讓“人”說話就是要符合他的身份和角色定位,如果說出來的話不符合他的身份和角色,那么,就不是新聞事實,當然也就不是在說“人”話了。
關鍵詞:新聞? 要? ?讓人? 說話
進入全媒體時代,受眾對新聞報道的要求是:“需要原生態的事實而非被加工后的主觀報道;需要根據新聞事實做出自己的判斷而非一言堂灌輸的結論;需要有獨到見解的深度報道而非浮在表面的信息。”也就是:“新聞要讓‘人說話,更要說‘人話”。這句話表面看起來好像在調侃新聞報道,其實,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新聞采訪失當的問題屢見不鮮。打開廣播電視,乍聽起來或看起來一些節目好像記者很深入,采訪問話很多,顯得很真實活躍,現場感也強。但是許多問話和采訪對對象說出來的話與其身份或者年齡、職位、閱歷不符,讓人感覺很別扭,進而使新聞真實性大打折扣。出現這樣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要讓恰當的人說話
一些報道特別是緊跟時政的報道,大多數是唯黨政領導至上,領導的意志就是新聞報道的著力點,記者沒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采訪提問就按照套路硬性設計,忽視了新聞事實和觀眾對新聞的訴求,結果問出的話違背了新聞傳播規律,采訪對象說出來的話根本不是他應該說的話,這就是新聞沒有讓“人”說話。例如:一家電視臺記者在報道寄宿制學校時采訪三年級學生。記者提問:“你覺得你們寄宿制學校建立后學校的教學水平高嗎?教風好嗎?學風好嗎?”這名剛滿8歲的三年級學生的回答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我們學校的教風正、學風正,學校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都是一流的,所以,我們的教學水平很高。”這樣的問話一開始就找錯了對象,一個三年級孩子回答的問題基本上是校長或者是教育局長才能回答的問題。這就是沒有讓恰當的采訪對象說話的新聞。
一些記者在采訪領導時,由于問話藝術水平的低下,導致這些領導說出來的話要么是匯報,要么是做秀,沒有看到他們在開展這些有特點的活動中的思路,讓一些本來很有創意的活動顯得一般化而索然無味,新聞成了走過場,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傳播價值。如一名記者在采訪一個鄉開展得很有特色的“兩學一做”活動時,采訪提問是這樣設計的:“你們在‘兩學一做活動中都做了哪些工作?”這位基層的黨委書記就對著記者的鏡頭說了將近兩分鐘,從鄉里有多少黨員、多少支部,怎么樣給他們下達任務的,為群眾辦了多少實事等做了一通匯報。“兩學一做”活動本來就是賦予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但是從這條新聞里人們看到的只是這個鄉的一般性為民服務活動,而沒有看到這個鄉開展這樣的活動到底有什么與眾不同。也就是說,這樣的話不僅讓觀眾體會不出這是一個黨委書記說的話,更降低了黨委一班人的工作水平。
新聞界有句行話:“只有不會提問的記者,沒有不會說話的采訪對象。”這是被長期新聞實踐證明了的正確觀點。的確,記者的問話藝術直接關系到新聞采訪的成敗。記者在提問采訪對象時應力求避免那些大話、套話甚至廢話,要緊扣新聞主題,從新聞事實中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設計提問,然后按照嚴格的邏輯問下去。
要讓人很好地說話
一般記者在采訪前會就了解到的事實進行報道策劃,但有些記者不僅策劃了自己要提問的問題,甚至連采訪對象說什么話都打成了材料。到了新聞現場,記者提問后要求采訪對象按照自己設計的對話完成同期聲,讓觀眾感覺到記者不是在拍新聞,倒像是在拍電視劇,是記者和采訪對象在現場說“臺詞”。如一位記者在采訪非公有制企業開展黨建時,給企業負責人硬性設計了這樣的問話和對話:記者問:“作為非公有制企業,其目的是做生意致富,為啥還要帶動周圍群眾致富呢?”非公有制企業負責人答:“作為一名新加入黨組織的黨員,有義務為群眾致富奔小康出點子、探路子、搭臺子,為更多的群眾走向共同富裕作努力。”這樣的采訪乍一看還是符合要求的,但是,仔細看了后會覺得非常牽強。
后來另外一名有經驗的記者同樣去采訪非公企業黨建,為了不走前面記者的采訪彎路,沒有硬性給采訪對象設計同期聲,直接采訪企業負責人一。記者:“你是做生意的,那么為啥要入黨?”非公企業負責人回答:“我入黨的目的是想在我們企業建立黨組織。”記者:“為啥要在你的私人企業建立黨組織呢?”非公企業負責人:“我的一個很簡單的目的是想通過建立黨組織,吸收黨員,讓黨員在企業發展中起帶頭作用,這樣我們的企業生意也好了,然后也能帶領大家共同致富了。”這樣一環扣一環,既沒有讓非公企業負責人很為難,又讓他說出了入黨和建立非公企業黨組織的目的,使采訪簡單具體,取得了成功。
記者在了解到新聞事件后對采訪做細致的策劃是對的,但是,到了現場新聞事件一旦和事先設計的提問有很大區別,那么就要迅速改變策劃方案。這時候記者就得在腦子里很快形成新的采訪提綱,使新聞采訪按照新聞事實發生和發展的邏輯順序具體生動地順利完成采訪。
要讓人說自己的話
人是新聞報道的主體,因而首先要讓人說話。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看了相信,看了真實自然。這里說的讓人說話,就是指采訪提問設計的問題必須找準對象,讓適合的人來回答問題,讓人說自己想說的話。否則,就顯得非常別扭和不合邏輯,也讓新聞真實性大打折扣。例如前面提到的記者采訪寄宿制學校的提問,當采訪三年級學生對寄宿制學校的看法時,就應該這樣提問:“你覺得這所學校好還是原來的學校好?你能給我說說這所學校都有哪些好處?”這樣的提問就不會讓那個三年級學生答出那些連校長都不一定能回答的大話。又例如:采訪某些單位的一把手,讓他說的話應該是他們開展活動的新思路、新想法和要達到的目的,怎么做、做了些什么之類的問題讓具體負責這項活動的負責人去回答,把取得的效果這樣的問題讓群眾去回答。這樣就顯得采訪提問的對象符合回答問題者的身份,讓人一看就是他自己說出的實話。又例如:前面談到的“兩學一做”活動的采訪,首先記者應該這樣設計問題:“你們為啥要開展這樣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想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那么這位黨委書記就不會把采訪變成匯報工作了。他會按照當時開展這個活動的思路、想法、目的去回答,回答出來的問題肯定是真實的,也是有水準的。
新聞采訪提問是一門學問,是一門沒有固定模式的學問,更是一門藝術。記者的提問最能顯示記者的水平和能力,也代表媒體的水準和形象。新聞要讓“人”說話,其核心是這條新聞讓最有發言權的人來說話,特別是目擊者、見證者和新聞事件的參與者。新聞要說“人”話,是指要讓采訪對象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要說出受眾能夠接受的話。
(作者單位: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