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鶴
摘要: “AI合成主播”的出現讓電視節目主持人感受到了科技帶來的沖擊。電視節目主持人角色的定位逐漸模糊化,其專業性也因為媒體大變革的影響而慢慢消解。通過深度和高度兩個維度的提升,主持人可以實現在傳媒變革背景下的順利轉型。
關鍵詞:AI主播 主持人 價值引領 轉型
“AI主播”是媒體格局變化的一個強烈信號,受沖擊最大的是主持人、播音員群體。對于很多不了解媒體工作的人來說,主播就是拿著稿子照著宣讀的一個發聲的“機器”,沒有什么技術含量,被“AI主播”替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雖然是誤解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主播這個行業面臨的沖擊和危機。《向往的生活》《極限挑戰》《我們17歲》等綜藝節目不再設置“主持人”這一角色,《偶像來了》《中國好聲音》等綜藝節目里的主持人并沒有明確的主持人“分工”,更多成為節目內容的一部分,與傳統的主持人的作用已經大相徑庭。電視節目主持人這一角色的定位逐漸模糊化,其專業性也因為媒體大變革的影響而慢慢消解,如何實現“升級”和“轉型”,值得我們在實踐中認真探索。
主動擔當,做價值觀的引領者
思考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升級和轉型,應該立足于自身的優勢條件借力打力。大眾傳媒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對觀眾價值觀的引導,對社會思潮的走向,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似是而非的價值觀令人無所適從。電視主持人通過自己的言行傳遞正能量,以理性的態度引導社會價值觀的走向,是主流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頻道的民生新聞節目《今日關注》,其主持人鄭達形象胖墩可愛,但是言辭犀利,經常在新聞中對事件進行點評,聊聊數句就直擊問題要害,深受觀眾的喜愛。久而久之,他就成為《今日關注》這個欄目價值觀的“化身”,傳遞著“民生無小事”的人文情懷和百姓情懷,樹立起主流媒體正直不阿的社會責任擔當。
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究竟源自何處?筆者認為,不是源自它們的機構屬性,也不是源自它們對信息源的占有,而是源于敢于為百姓發聲、敢于與社會陰暗面作斗爭。在這個“小視頻”滿天飛、娛樂至死的時代,主持人應該敢于做理性、正面、直擊問題的價值觀引領者,不但記錄時代也推動時代的進步。
準確定位,在關鍵處迸發閃光點
處理好和節目之間的關系,給自己準確的定位,是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必修課。主持人和節目應該相益得彰,而不應該喧賓奪主。《中國達人秀》的程雷躲在臺側,湖南衛視的《誰與爭鋒》就是一個OS(畫外音)從頭“主持”到尾,觀眾對此反響還不錯。主持人是節目的有機組成部分,如何讓節目效果最大化,所有有機組成部分就都可予以配合。如何在準確演繹自己角色定位的同時表現出與眾不同,是對節目主持人更大的考驗。借用電影《喜劇之王》里的劇情:一個跑龍套的演員如果珍惜每一次機會,思考每一個角色的個性化表現,他必定能獲得成長并在關鍵時刻發光。
在關鍵處迸發閃光點,主持人便成為節目的點睛之筆,一樣能成就自己的價值。《中國好聲音》中華少變成“念廣告”的,這并沒有妨礙他繼續取得成就。現在的綜藝節目,主持人經常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而是三四個主持人,形成一個“主持人團隊”,其中有主有次,大家在節目中各有分工、各有定位、配合默契,使節目的感染力更加凸顯,這就是主持人在節目中準確定位帶來的效果。如果每個人都不甘心當“配角”,搶著表現,場面就會亂成一團,“閃光點”太多就變成沒有閃光點。
專業素養,樹起行業“防護盾”
很多娛樂節目給人的感覺是嘻嘻哈哈、瘋瘋癲癲的,會蹦會跳、能說會道是主要的,素養和品位云云,更多是對新聞、訪談等專業性較強的節目主持人的要求。隨著綜藝娛樂節目的升級,隨著受眾審美層次的提升,專業素養和專業品味成為對所有節目主持人的進階要求,也成為“主播”這個行業抵御沖擊的“防護盾”。 央視《新聞聯播》原主持人李瑞英以對稿件的充分準備對每一細節的重視而聞名,作為新聞主播她的感悟是:腳下沾了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激情;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費。如今李瑞英已經從臺前走到幕后,不再從事一線播音工作,但她從未停止過學習,一直在不斷拓展自己視野,用自己的專業素養給年輕從業人員做出榜樣。
“專業”和“品位”是電子合成的 “AI主播”最無法模仿的。節目主持人不僅是“會發出聲音”的傳聲筒,而是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儲備,有豐富的微表情交流。靠技術可以模仿主持人的外形和聲音,卻無法替代主持人的專業水準。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充足,“人”的價值往往被低估,但是對于電視節目主持人、播音員這樣的職業,“精神屬性”強,文化藝術的含量高,很難被一般的機械性重復勞動取代。而隨著電視娛樂節目水準的提升,業界也已自覺放棄了靠噱頭上位、靠低俗出位的低劣競爭手段,大家以硬碰硬,在節目質量上分高下。這是主持人的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如果主持人個人能力、功底和素養不足,主持人這個“陣地”將遭受越來越強的沖擊和侵襲。
把握優勢,順勢轉型拓寬舞臺
外在形象出眾,內在素養過硬,談吐得體大方,節目主持人天然具有影視娛樂產業所必需的條件。主持人還經常需要了解臺前幕后所有的制作流程,這也是主持人轉型升級的另一個潛在優勢。
浙江衛視的主持人朱丹就從主持人轉型為演員,先后參演了《愛上女主播》《錢多多煉愛記》《愛的婦產科》《金牌律師》《待嫁老爸》等劇集,一步一個腳印,轉型之路走得很踏實。曾為光線傳媒旗下的主持人謝楠,自2011年首次參演電影《畫壁》以來,又先后參演《傷心童話》《人在囧途之泰囧》《分手大師》《大話西游3》等影視劇作品。這些主持人在原來的舞臺上已經積累了足夠的人氣和平臺資源,觀眾對他們也熟悉,主持人轉型演員的起點就比別人高了許多。加上多年舞臺經驗的浸淫,轉型為影視劇演員對很多主持人來說沒有什么難度。
轉型到幕后,也是主持人身份轉換的另一種選擇。董卿不但是《朗讀者》的主持人,還是這個節目的導演和制片人,臺前幕后一肩挑,工作量更大,但對節目的把控也更到位了。上文提到的華少,也已經轉型為真人秀的導演和制片人。制片人和導演,要統籌謀劃節目的各個環節,要調配節目組的各種資源,還有后期剪輯、燈光舞美、宣傳推廣等都需要勞心勞力,這種轉換的挑戰性更強。
工業化流水線式的電視生產模式已經越來越普及,也為主持人轉型升級提供了時代便利。嚴格按照標準作業,一個節目、一部影視劇的質量就有了“下限”保證,至少也能達到及格水平。這時,有個性的、有才華的、有強大專業素養和品味的主持人轉型為制片人,就是節目品質升華的“秘密武器”。主持人會把自己對節目的思考和自己的個性融入節目中,大幅度提升它的“上限”。
人才培養,別讓主持人出現“斷層”
還有一種主持人的升級和轉型,那就是徹底跳出廣電這個行業。原央視《今日說法》主持人路一鳴自曝已離開央視,加入創新工場旗下創新奇智擔任合伙人。類似這樣的“離開”并不在少數,我們不希望看到優秀人才的流失,但目前的傳媒發展格局,新興產業的“誘惑”難以抵擋,令人痛心之余也促使我們反思如何讓年輕主持人更好地成長。
在目前的影視圈,流量明星、網紅層出不窮,一兩年就更新迭代。然而,優質的主持人長期都處于稀缺狀態,一個主持人的成長,往往需要五年、八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還未必出類拔萃,由于自身天賦、歷練的舞臺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得太多。
年輕主持人勝在活力、青春、接受能力強,欠缺的是積累、經驗,但沒有節目會等人。主持人的職業黃金年齡很短,這逼迫主持人必須時刻做好準備,時時都在學習。無論是個人氣質、定位或素養,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江山代有才人出,而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從量變到質變,主持人的成長固然需要不斷的磨練,更需要沉下心來,以愛崗敬業的胸懷,敬畏工作、投入工作。
除了主持人的自我修煉,廣電機構也要敢于拿出措施,激發年輕主持人的潛能。比如,貢獻主要收視的綜藝節目由資深主持人擔綱,沒有那么“主力”的節目則大膽讓年輕主持人挑大梁,或者先在地面頻道的節目中讓年輕主持人磨練,到一定程度就讓他們主持衛視的節目。這種循序漸進的培養方式已經證明是成熟有效的,關鍵在于時機的把握,要敢于放手讓年輕主持人嘗試。很多節目采用“新老搭配”的主持人群來主持節目,以老帶新、各有分工。多年過去了,新人還是新人,還是做些邊邊角角的事,沒有成長起來。這究竟是年輕主持人自身不夠努力,還是媒體的激勵措施、用人機制出了問題?值得人力資源部門認真反思。
結語
時代在變,傳媒環境在變,不變的是通過個人努力實現夢想的追求。有人說,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傳媒產業里最先被淘汰的職業就是主持人,恐怕未必。每一個職業都有優勝劣汰的法則,這是競爭使然而不是時代的必然。優質主持人猶如“魔法師”,能賦予節目以靈魂,這是任何其他技術手段不能代替的。優秀的主持人更能營造出人際交流的氛圍,主持人的個人風格、個人魅力,更有利于主持人對節目進行議程設置,去引導受眾。今天或者已經不是節目主持人的黃金時代,但一定不是節目主持人最壞的時代。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
欄目責編:邵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