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尋找手藝》作為一部以尋找全國各地的手藝人為線索的紀錄片,在彈幕式視頻分享網站bilibili(B站)和愛奇藝上線后,獲得了無數好評。文章試圖從選材、視聽表達方式、內含的價值情懷三個方面對《尋找手藝》的創作特點進行分析,探究其廣受歡迎的原因,并針對其創作特點做出反思,指出紀錄片的創作應立足于情感,把握真實的故事情節,并最終實現價值共享。
關鍵詞:《尋找手藝》? 創作? 情感? 價值
《尋找手藝》是一部行走式紀錄片,講述了導演張景等三個紀錄片的門外漢,尋找全國各地的手藝人的故事。他們花了126天,輾轉23個省份,共尋訪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藝,歷時3年,終于完成了這部5集212分鐘的紀錄片。在遭到數家電視臺拒絕后,導演于2017年1月14日將其投放彈幕式視頻分享網站Bilibili(B站)。同年4月26日,該片又在愛奇藝視頻網站上線。《尋找手藝》沒有華麗的畫面,也沒有絕妙的懸念,看起來沒有那么專業,連導演都自稱“土得掉渣”,但就是這么一部“土得掉渣”的片子,卻收獲了無數的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8分。
《尋找手藝》能夠意外爆紅,定有其獨特的思想價值所在。本文將通過對該紀錄片創作特點的分析,探析其廣受歡迎的原因,并針對其創作特點作出反思,以期為相關紀錄片的創新與發展提供新的啟示。
《尋找手藝》的創作特點
《尋找手藝》作為一部由非專業團隊創作的紀錄片,算不上是盡善盡美,比如有些地方敘事節奏稍快,很多手藝并不能被充分介紹就草草帶過。導演張景也談到,要說遺憾的話,就是拍攝過程太過走馬觀花,都是隨性拍的,前期工作準備不夠充分,使得很多素材都不能用,從而缺乏深度。盡管存在不足,但它仍能獲得好評,可見它在選材、視聽表達方式、內含的價值情懷等方面有值得探究之處。
一、“接地氣”的選材。“我要拍那些接地氣的,曾經用在生活上的手藝,而不是所謂的手工藝術”。這是導演張景在接受采訪時曾經說過的話。
《尋找手藝》所拍攝的題材,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手藝。另外在拍攝時,攝制組特意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采用平民化的視角,這也使得被攝對象更容易向他們敞開心懷,吐露真情。為什么很多片子里農民的形象都是在傻笑,張景認為,正是因為創作者把姿態放得太高,從而掩蓋了很多真誠的東西,讓人看上去傻傻的。“我作為一個拍攝者和記錄者要和他們一樣,甚至比他們還低,這樣才能拍出他們的真實狀態,拍出他們的自信。”張景說。
導演張景將“手藝”這一宏大的主題與一個個質樸的手藝人這一微觀敘事相結合,拋棄了“假大空”的敘事模式,立足于微觀視角。①比如新疆哈拉其村艾提碧比等人所做的精美的花氈,類似于地毯,還能用作窗簾、被罩等,導演記錄了她們的制作過程;新疆喀什一個巷子里的吾麥爾艾里的工作室,以及感動無數人的80多歲的老爺爺坎溫,導演把老爺爺做傘時的一次次失敗與嘗試都刻畫了下來。就這樣,拋棄了華麗的精英化手藝,導演以人為基本點,為人們呈現了一個個立體的生命。
二、獨特的視聽表達。通常來說,紀錄片在拍攝前期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拍攝對象及所處的環境都要事先做好深入的了解,有的紀錄片在拍攝前還要和拍攝對象進行事先的溝通,要求拍攝對象配合他們表現特定的內容。但導演張景認為這和他想要呈現的“真實性”相違背 ,因此,紀錄片《尋找手藝》顯得要“隨性”很多。“真實”是張景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這個看起來不那么專業并且曲折滿滿的劇組,反而成就了紀錄片的“真實”特性。我們可以看到,整部紀錄片的畫面幾乎都是不加濾鏡、原汁原味的,也沒有過多講究構圖、光線等因素,甚至是看到什么就拍什么,連攝像機和工作人員都經常出現在畫面中。這些所謂的穿幫鏡頭,就這樣被導演張景運用在這部紀錄片中了。
在音樂方面,《尋找手藝》所有的音樂都是原創的,都是因為這部紀錄片誕生的,而創作這些音符的樂器只有一樣——中阮。無論是片頭曲《黑鳥,你在哪里》,還是片尾曲《森林里的一棵樹》,舒緩的旋律、深刻的歌詞,都對觀眾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滌。比如片尾曲的一句歌詞:“森林里的一棵樹,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樹。”樹被用來比喻這些匠人們,他們也許從來都沒有想過什么是“工匠精神”,也不清楚自己在做一件與傳承相關的多么有意義的事,他們樸實無華,專心做好他們堅守的事,在默默無聞中承載了這個國家的溫度,一點一滴構成了整片森林。由此可見創作者的用意。
在解說詞方面,《尋找手藝》大膽使用了以第二人稱進行敘述。這種第二人稱“你”的交流方式很容易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很容易被帶入進情景之中,也拉近了導演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增強了紀錄片的互動性。
三、深刻的價值情懷。《尋找手藝》,這部看似不那么起眼的紀錄片,為什么能夠得到大眾的喜愛甚至是很多年輕人的青睞,與其中內含的深刻價值情懷有著很大的關系。導演張景說,打動觀眾的不僅僅是手藝,更是手藝人和他們后面的那種氣息。
《尋找手藝》給觀眾開啟的切口很小,小到只有制作過程,拋棄了“假大空”的敘事模式。片中都是一個個最平凡最樸實的手藝人,他們不談什么是“工匠精神”,也不會組織什么華麗的辭藻,用樸實的話語甚至是我們都很難聽懂的語言,介紹著他們最心愛的寶物。“在那個昏暗的舞臺上,一群小人物給我們展示生存的不易,也展示人性中最基本的情懷。”②
例如第一集中,張景等人采訪了新疆喀什一個巷子里的吾麥爾艾里的一個制作陶器的工作室。全喀什,只有吾麥爾艾里兄弟和他們的叔叔吐爾遜江·祖農還在制作陶器,有時也會有很多外國友人來這里參觀旅游,這一現象抬高了陶器的價格,但是吐爾遜江·祖農要做的陶器反而越來越少了。他們采訪了吐爾遜江·祖農,老人講了很長的一段話,很質樸很直白,話語中流露出老人的無奈與哀傷,令人心酸。老人只想多做一點陶器留給后人,但是商家想的卻是抬高價格多賺點錢,老人沒有談一句他對這個東西有多么熱愛,但每個觀眾都被老人的執著所打動。吐爾遜江·祖農制作陶器時燒的爐火火紅火紅的,映滿了整個屏幕,彈幕說道:“這比特效還好看!”
第三集中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坎溫老人,這位80多歲的老爺爺,做了一輩子油紙傘,導演張景在片中把老人做傘的詳細過程記錄了下來。其中有一個細節,就是老人用來固定傘骨架的線一直斷,老人就一次次地嘗試,直到第八次才成功,線斷時,老人的神情讓無數人淚眼蒙蒙。拍攝這部紀錄片時,導演了解到的情況是,幾年前有4位做油紙傘的老人,3位已經去世,只剩下了坎溫老人,而如今,這位80多人的老人也離開了人世。整個過程中,坎溫老人沒有說一句話,但他用行動就足夠詮釋什么是“工匠精神”。
第四集中,攝制組在貴州趕上了真和養號兩位老姐妹最后一次造紙。拍攝結束后,導演給她們拍照,兩位老奶奶很開心地說:“這樣我們的照片和名字就到了北京去了”。彈幕紛紛刷起:到北京了、到廣東了、到河南了、到江蘇了、到山東了、到東京了、到倫敦了…… 一茬茬彈幕游走,她們的名字進入了每一個看到這段影像的人的心里。
《尋找手藝》的創作反思
對于一部好的紀錄片來說,精致的畫面、動人的配樂,專業的剪輯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還可以滿足大眾越來越挑剔的視聽感受。然而,現在的很多紀錄片似乎只顧著眼于精良的視聽造型,功利性也越來越嚴重,從而忘記了紀錄片真正需要傳達的是什么。筆者認為,對于一部紀錄片來說,內含的情感價值才是更加重要的,否則外在因素再出彩,也只能是一具空殼。
一、立足于情感,激發觀眾共鳴。了解了《尋找手藝》的創作特點,筆者發現,即使在快節奏的當下社會,人們還是講究情懷,渴望一片洗滌心靈的凈土的。在彈幕中,不少觀眾表示“喜歡這個紀錄片是因為沒有套路”;也有人留言:“好想一輩子就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一生一事足矣”;還有表達“我一般不看紀錄片的,但這是個例外”等。《尋找手藝》作為一部非專業團隊創作的紀錄片,盡管制作不夠完美,但它始終抓住了“情感”二字,并撐起了這部紀錄片的靈魂。它呈獻給觀眾的不僅僅是這些手藝人的技藝,更是這一個個兢兢業業的手藝人本身以及背后的情懷,不論是做了一生油紙傘的老爺爺,還是把制作的佛像都捐給了寺廟的手藝人,他們的執著、他們的信仰,都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觀眾的內心,也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
只有講究情懷的紀錄片,才會真正走進觀眾的內心深處,使觀眾融入其中,凈化心靈,產生共鳴。
二、行走式記錄,把握真實情節。《尋找手藝》采用了行走記錄的方式,創作人員不單單只是幕后工作者,還融入了紀錄片本身,觀眾跟著主創團隊一同笑、一路走,一起被代代相傳的傳統手藝、傳承人所感染。在畫面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攝制組入畫的身影,有時候,導演還會專門入畫介紹此時他們的狀況,使攝制組本身也成了觀眾的關注焦點,似乎成了攝制組的真人秀體驗,帶有了公路片的性質。例如第一集一開始,他們一行人去陪攝影師治療鼻炎,導演索性就把這一幕拍了下來;再如在拜訪新疆喀什的制作陶器的手藝人時,導演想在太陽快下山時拍攝一些喀什的全景的畫面,紀錄片呈獻給觀眾的不單單是這些畫面,而是把整個過程都記錄了下來,是一位維族的大漢帶他們去自家房頂,幫助他們拍攝到這些畫面,他們收獲了溫暖與感動,觀眾也了解了新疆人的熱情好客。
這種記錄方式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紀錄片本身的真實性,使觀眾能更直觀地體會到創作人員當時所處的真實情境。在紀錄片的具體創作中,也許不一定需要創作人員的“入鏡”,但一定需要“真實”,它是紀錄片創作的前提和本質。只有把握好真實的情節,才能使觀眾信服,才能打動人心。
三、互動性解說,實現價值共享。傳統紀錄片的解說,一般僅僅是作為解釋紀錄片的輔助作用出現的,而《尋找手藝》的解說就是導演本身,解說詞不光有對畫面信息的解釋補充,還有導演對觀眾的發問,以及導演對他們自己故事的講述,他們的主觀感受、反思等。通過這種帶有互動性質的解說方式,觀眾進入到一個特定的傳播場域中,思考導演提出的問題,感受導演當時的感受,并通過導演的反思審視自己,從而拉近了導演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實現了價值共享。
例如第二集中,攝制組拜訪了西藏一個山溝溝里制作佛像的手藝人土旦。因為信仰,土旦等人把造好的佛像都捐給了寺廟,導演反思道,“在土旦面前突然很慚愧,原以為把房子賣了做紀錄片的這種行為很了不起,但其實,這只是一次投機而已,追求的還是回報。”彈幕里不少觀眾都在調侃導演“導演你真敢說”,“導演你要不要這么實在”,“導演真是每到一處必反思”等,但在調侃之余,觀眾也在反思自己:“這才是發自內心的信仰啊”,“太慚愧了”,“自己恐怕真的很難達到這種境界吧”。一部紀錄片,如果能夠通過傳達的價值信息,使觀眾內省于心,達到一種雙向的交互作用,才算是真正實現了它的價值所在。
結語
《尋找手藝》是一部還不是那么完美的紀錄片,盡管它看起來也許不夠專業,但片中蘊含的價值情懷足以打動每一個觀眾的內心,而它在創作上的風格特點也值得我們反思。《尋找手藝》的第二季還在緊張籌備中,導演也把二手設備換成了4K高清攝像機,并總結了以往的經驗與不足,相信第二季的誕生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也讓人們看到更多值得尊敬的手藝人。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注釋:①吳 晨:《紀錄片〈尋找手藝〉的敘事分析》,《新聞研究導刊》,2017(12)。
②照日格圖:《紀錄片〈尋找手藝〉:需要愛護的特立存在》,《內蒙古日報》,2018/10/11。